2025年的加密賽道格局:哪些行得通,哪些行不通?

加密貨幣正邁向更成熟階段,鏈上金融、穩定幣、RWA等領域快速發展,但DAO治理、AI+加密、Web3遊戲仍面臨挑戰,未來增長將取決於科技突破與監管演進。

作者: James Morgan

編譯:白話區塊鏈

加密貨幣如今正處於比以往更成熟、更清晰的階段。 雖然市場仍然存在炒作週期,但行業內的許多領域已經展現出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PMF),並且在投機之外具備實際應用價值。 而另一些領域仍處於實驗或問題階段,未解决的挑戰阻礙了其大規模採用。

本文將解析推動大規模採用的關鍵驅動因素,探討已經取得成功的細分領域,以及那些仍面臨重大障礙的領域。

1、核心技術驅動力:加密貨幣增長的基石

1)低成本區塊空間:L2與高輸送量L1

加密行業的一大突破在於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 可擴展的Layer 2(L2)Rollup和高輸送量的Layer 1(L1)區塊鏈的引入,使得開發者能够更輕鬆地構建高效、易用的應用。

L2擴展方案——乙太坊Rollup方案,如Arbitrum(arbitrum.io)、Optimism(optimism.io)和Polygon(polygon.com),提供更快、更低成本的交易,同時保持高度的去中心化和開放性。

高輸送量L1替代方案——Solana(solana.com)、Aptos(aptosfoundation.org)和Sui(sui.io)採用並行執行和不同的去中心化權衡策略,實現高速、低成本的交易。

增長原因:更低的交易成本降低了開發者和用戶的進入門檻,推動DeFi、遊戲和資產Token化等領域的加速普及。

2)錢包陞級與無縫用戶體驗(UX)

加密貨幣採用的一大障礙是複雜的入門流程,但這一問題已得到極大改善,並將在未來幾個月持續優化。

智慧合約錢包——諸如Safe(safe.global)和Coinbase Wallet(coinbase-smart-wallet)等智慧錢包引入了免gas交易、自動恢復、多簽安全機制,同時支持用戶gas費用代付和鏈抽象,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社交登入與無金鑰認證——借助Web3Auth、Privy等工具,用戶可以通過郵箱或手機號直接訪問錢包,無需繁瑣的助記詞管理。

跨鏈意圖(Crosschain Intents)——先進的錢包和DApp正在集成跨鏈基礎設施,並支持如EIP-7683等標準,使用戶能够通過「意圖機制」無縫管理多鏈資產並執行交易。

增長原因:降低互動門檻,使非科技用戶更容易進入,加密應用的使用體驗正逐步向傳統金融科技靠攏,推動更廣泛adoption(採用)。

2、2025年加密行業格局:驗證成功且高速增長的加密用例比特幣

ETF: 機构入場的催化劑

比特幣最重要的金融里程碑之一是美國現貨比特幣ETF的獲批與推出,這引發了大量機構投資。 首次,監管的明確性不僅沒有阻礙加密貨幣,反而推動了其發展。

機构ETF佈局——BlackRock、Fidelity、Grayscale現已推出受監管的比特幣和乙太坊ETF,使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和零售投資者更容易獲得合規的加密資產敞口。

資本湧入——這些ETF已吸引數十億美元資金流入,進一步鞏固比特幣作為金融行業新型資產類別的地位,尤其在當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顯得更具吸引力。

傳統金融的認可——ETF讓機构能够通過合規、稅收高效的管道持有比特幣和乙太坊,類似於早期黃金ETF的採用模式。 未來幾年,更多基於加密貨幣的ETF也將不可避免地推出。

增長原因:比特幣如今被視為「數位黃金」,而乙太坊可能被比作「收益型債券」。 機构的廣泛興趣驗證了其作為長期對沖通脹和法幣不穩定的價值。 隨著監管框架愈發清晰,機构入場的安全感提升,帶來了更多流動性、更廣泛adoption(採用)以及加密行業與傳統金融的深度融合。

3、穩定幣:支付領域的「殺手級」應用

穩定幣已成為加密貨幣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金融產品,有效解決了支付和跨境匯款中的現實問題和低效環節。

流通規模突破$2200億——USDT(tether.to)和USDC(circle.com)主導全球加密支付交易。

支付與匯款——Strike(strike.me)等應用利用穩定幣,實現跨境即時轉帳,幾乎零手續費,極大降低國際支付成本。

傳統金融(TradFi)採用——Coinbase通過Base連接TradFi與DeFi,PayPal推出了PYUSD,各大銀行也在探索Token化存款的應用。

更優支付網絡——SpaceX採用USDC為Starlink客戶處理支付,尤其在貨幣波動較大的國家,通過穩定幣規避外匯風險,優化支付流程。

增長原因:穩定幣提供更快、更便宜、更高效的資金轉移管道,相較傳統銀行系統具備天然優勢。 最終,用戶可能不會察覺自己使用的是哪條支付網絡,但穩定幣無疑會取代傳統、緩慢且低效的支付基礎設施。

4、 DeFi: 鏈上金融的基石

儘管面臨安全性漏洞和市場波動,DeFi協定仍然是鏈上金融的覈心支柱,並且持續增長。 我始終堅信DeFi在無許可、去中心化和公平金融服務方面的巨大優勢。

鏈上借代——Aave、Compound等協定提供即時、無許可的信貸市場,無需傳統金融機構介入。

自動化做市商(AMM)——Uniswap、Curve等去中心化交易協定每天處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無需仲介,提高市場流動性。

現實世界資產(RWA)Token化——Ondo Finance和Maple Finance將傳統金融資產引入鏈上,實現更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

增長原因:DeFi具備更快、更高效、全球可及的金融體系,同時提供比傳統銀行更高的收益率。 可組合性(Composable Money)讓資金流動更加靈活,推動了創新型金融模式的不斷湧現,同時還能與現有金融概念互相融合,創造新的增長點。

5、現實世界資產(RWA)Token化:機构採用的未來

RWA是機构最感興趣的領域之一,各大金融機構正積極將債券、房地產和籌得信貸等資產Token化,推動傳統金融向鏈上遷移。

籌得信貸& 債券——Centrifuge(centrifuge.io)等公司將債務工具Token化,降低融資門檻,讓資本更易獲取。

碎片化所有權——相關平臺允許用戶按份額持有房地產等現實世界資產,降低投資門檻,提高市場流動性。

收藏品作為RWA——Courtyard.io等平臺支持實體資產託管、Token化和交易,使收藏品市場更加透明和可交易。

增長原因:將傳統金融資產引入鏈上,使資本市場變得更加流動、高效和透明,為機構投資者創造全新的機會。

6、 Memecoins: 將投機變成「功能」

儘管飽受責備,Memecoins仍是加密市場最持久的投機性資產,並且持續吸引資金與關注。

爆款Token崛起——PEPE、DOGE、SHIBA等Memecoins市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甚至每天都有數千個新Meme Token湧現。

交易量超越「嚴肅」Token——在某些時期,Memecoins的交易量甚至超過主流加密資產,甚至連總統及其團隊都參與其中,助推市場情緒。

增長原因:投機是人類的本能,而Memecoins巧妙地融合了病毒式傳播、文化共鳴以及「博彩化」交易體驗,讓加密市場更具娛樂性。 「Meme Token」和「Meme基礎設施」將繼續在市場中反復興衰,成為生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7、數位產品護照(DPPs)與商品Token化

奢侈品牌和企業正在利用基於區塊鏈的驗證系統來提升產品真實性和供應鏈透明度。

DPP即服務(DPPasS)——Arianee、Crossmint等平臺正在推動DPP解決方案的發展,同時還有多個非區塊鏈DPP服務平臺(DPaS)加入競爭。

奢侈品牌引領趨勢——LVMH、 Prada、 百年靈(Breitling)、卡地亞(Cartier)等奢侈品牌已率先採用DPP科技,並推動整個高端消費品行業向區塊鏈驗證靠攏。

歐盟監管推動大規模採用——歐盟的DPP監管框架是該領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不過,如果歐盟放鬆監管,這一行程可能會被延后。 然而,無論監管如何變化,區塊鏈仍然是產品護照(DPP)在真實性驗證、溯源等多個場景下的理想科技支撐。

增長原因:企業需要透明、可防偽的產品追跡系統,而即將出臺的法規(如歐盟的DPP計畫)正在加速這一趨勢的adoption(採用)。

8、仍然存在的問題領域

儘管加密行業的某些領域已經證明了其價值,但仍有一些賽道處於不確定、過度炒作或早期實驗階段。 這些領域面臨科技、監管或adoption(採用)上的挑戰,在解决這些問題之前,仍難以實現大規模普及。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治理參與度低、決策效率低下、資金管理混亂,依然是DAO的主要痛點。 儘管ENS、Gitcoin等DAO運營良好,但大多數DAO仍難以在去中心化與治理效率之間找到平衡。 我看好AI與DAO結合作為可能的解決方案——諷刺的是,DAO可能需要AI才能真正展現其價值,甚至暴露去中心化治理的真實本質。

AI & Crypto——除了投機炒作,當前AI +加密的實際應用案例仍然有限。 雖然Bittensor、Render Network等去中心化AI項目很有趣,但仍屬於小眾賽道,而大多數AI Token的adoption(採用)還停留在Meme AI機器人等低附加值的應用。 AI與加密的交匯點仍需要突破性的實際用例才能真正爆發。

遊戲與元宇宙(Gaming &Metaverse)——Web3遊戲尚未兌現其承諾,Play-to-Earn(邊玩邊賺)模式幾乎已經消亡,而區塊鏈的綜合反而降低了遊戲體驗。 元宇宙的炒作已趨於冷卻,一些高調項目的失敗(如Meta的VR戰略轉型、Decentraland的停滯)表明,用戶並不願意僅僅為了「元宇宙」而進入虛擬世界。 不過,我仍然期待AR(增強現實)眼鏡的發展,或許能帶來一種混合式的「元-元宇宙」體驗,推動行業新一輪探索。

9、最後思考:下一步是什麼?

隨著加密行業不斷演進,下一輪增長很可能由重大科技突破、監管變革和新興敘事共同推動。 以下是對未來的一些思考……

鏈上金融(On-Chain Finance)將進一步擴展——穩定幣仍在高速增長,RWA Token化將融合傳統資本市場與DeFi,有望吸引數萬億美元的機构資金流入。 關鍵問題在於監管進展的速度,它將决定這場變革能否真正落地。

比特幣的角色將發生變化——隨著ETF吸引機構投資,比特幣可能逐步蠶食全球數位儲備資產市場的份額,也可能仍然只是一個缺乏可擴展性的價值儲存工具,被更具功能性的區塊鏈所取代。

質押ETH ETF將顛覆傳統金融(TradFi)——一旦支持質押收益的ETF上線,乙太坊可能成為首個被視為「收益型資產」的加密貨幣,改變投資組合結構,並對債券市場構成直接挑戰。

身份認證將成為關鍵領域——隨著AI深度偽造、欺詐和機器人活動爆發式增長,加密原生身份解決方案(零知識證明、WorldCoin、DID標準)要麼獲得廣泛adoption(採用),要麼成為監管噩夢。 如果後者發生,我們可能會淪為AI或政府、企業的「數位傀儡」。

Token化商品& 消費級adoption(採用)——NFT是否能突破收藏品内容,融入現實商業場景? 如果品牌和企業能成功將DPP(數位產品護照)深度集成,並為用戶創造足够價值,區塊鏈或將悄然成為零售電商領域的基礎設施。

Memecoins與投機不會消失——儘管備受爭議,Memecoins證明了加密市場的本質:投機、社區驅動和病毒式敘事。 未來,它們可能演變為新型社交金融,也可能只是無止境的炒作迴圈。 但無論如何,我不會輕易押注賭場的失敗。

未來幾年將决定加密貨幣是全面融入全球金融體系,還是繼續作為高風險高回報的「利基市場」存在。 下一個週期,哪些敘事會佔據主導? 答案仍在書寫中。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1824.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