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策核心:年度政策如何從中央到地方層層傳導發動?

025年政策核心:年度政策如何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发动?"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新一年從中央到地方的核心政策指揮棒,以及這個指揮棒是如何層層發動的。這一講既結合了最新政策的解讀,又兼具時效性和工具性。

中央到地方:政策指揮棒如何層層傳導?

很多人一直會有一種誤解,就是中央政策的發動自上而下很簡單,仿佛一揮手,地方上就落實妥當。當然不是。中國政策的貫徹有一套複雜系統,正好現在是跨年政策的密集發布期,我們就以這些政策為例,梳理2025年政策的核心發力點、發力方向,以及它們是如何貫徹的。

一般來說,跨年政策需要經歷三個層面的推進:

按照慣例,前一年的12月,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然後12月到次年1月上旬,各中央部委召開各自的全國工作會議,進行本系統內的部署,這期間各省市和自治區黨委也會召開自己本省的經濟工作會議;再然後1月中下旬,省市縣三級召開地方性“兩會”給出具體發展規劃。

總的來說,中央層面是定大基調,部委層面深化各自領域全國性措施,地方層面結合本地實際具體執行。在這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中,既有來自垂直業務部門的支持和加壓,也有來自橫向職能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博弈,這其中各級、各部門的想法都摻雜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我們普通人眼中層層套嵌、複雜晦澀的政策。

因此如果想看懂政策,需要更加仔細地去辨別,哪些事是真要做、優先做的,哪些事則是靠後排甚至先說不做的。接下來,我就帶你按照從中央,到部委,再到地方的順序,逐步拆解跨年政策層層傳導、發動的全過程。

中央定基調

先來看中央層面。

2024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一系列基調上進行了大轉變,涉及財政貨幣、具體事項和國內資產方面:

財政貨幣方面:明確提出要增加赤字率、增發特別國債等措施,簡單說就是國家借錢,然後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意思就是要多花錢;貨幣政策大基調從穩健的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我簡單粗暴一點的理解是,就是要準備大放水,上一次如此轉變還是在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

具體事項方面:罕見地將內需和消費排在所有事項之首位,超過了科技的優先級,要知道,此前一直是將科技排在首位。而且中央部署的九大任務中,前四項中,有三項都是和內需、消費有關,要“全方位擴大內需”。我據此分析,這證明消費在2025年是最緊急的,上面各種花錢印錢,也是為了讓水流到大家手裡,然後能多花錢。

國內資產方面:兩場會議都明確提出“穩樓市穩股市”的表述,要大力推動房地產止跌回穩,穩住樓市股市,穩定預期、激發活力。在如此高規格的會議中,直接點名提到股市樓市價格穩定問題的情況,很罕見。因為樓市股市本質上都是資產的“財富效應”,大家覺得自己資產增值了,有錢了,才敢於花錢。所以上面這三件事,財政貨幣、內需和消費以及國內資產,背後其實是一件事。

綜合以上方面,我認為中央對於2025年定下的基調是:夠寬鬆、提內需、穩資產。

部委部署具體任務

中央層面定調完了,部委層面就要開始在各自領域內部署具體任務。從2024年12月下旬到2025年1月初,已經有超過10箇中央部委召開了全國工作會議。接下來,我會為你總結提煉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等六部門的關鍵表述。

先來說國務院國資委,有3條關鍵表述。

第一,樹牢科學市值管理理念,更好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意思就是,央企要帶頭股票別老跌,讓股市穩定下來;第二,持續做好“兩拖欠”清理工作。就是央企要帶頭清償對中小企業供應商的欠款,還了錢,大家才能擴大和消費啊;第三,央企要加大力度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推進戰略性重組,重點是要針對國家戰略重組幹大事;推進專業化整合,是要提高央企的市場競爭力。但不管哪個,總之未來一年,還要持續變。

接著說財政部,也是3條關鍵表述。

第一,擴大國內需求,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就是給老百姓發補貼,吸引大家消費;第二,支持重大戰略、重大安全產業建設。就是要投資相關產業;第三,提高赤字率,發行更大規模的政府債券,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這裡簡單說,就是借錢,然後給到地方,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兜底地方基本保障,比如薪津,大體要保住。

然後是住建部。

第一,推動100萬套棚改貨幣化安置;第二,有力推行現房銷售;第三,謀劃實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項目。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住建部沒有提“地方商品房收儲”的相關事項,我認為這說明這件事大概率會緩一緩。

接著說工信部。

第一,全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第二,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第三,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加強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再來是民政部。

第一,制定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第二,完善養老托育“一老一小”體系。主要是定向幫扶低收入人口,解決養老和托育問題,守住保障底線。

最後是證監會。

第一,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第二,投融資改革。簡單說,股市還是困難比較大,新的一年要組建更多的國家隊力量,不能讓資產價格崩盤。以及融資市也要向投資市轉變,就是股市要從側重融資功能的模式,逐步轉向更加平衡、注重投資者回報的模式。

總的來說,各大部委的部署都比較詳細,功能型領域的部委更加強調具體任務實施,比如住建部提出的三大任務;而職能型領域的部委則更突出“打配合”,比如民政部是確保基礎保民生,為核心目標提供支持。

地方政府多重博弈

接著,就到了地方政府層面,這涉及到複雜的多重博弈。

第一方面,是事項優先級的博弈。各個地方部門,比如發改委、工信、住建、商務、環保、民政、教育等等,在具體任務事項的輕重緩急排序上,容易因為各自不同的職責和利益考量,而存在大量博弈。

第二方面,是爭奪資源的博弈。地方層面的財政資金、政策資源是有限的,各部門要最大化完成本部門的任務,會圍繞有限的資金資源展開博弈。

第三方面,是不同層級政府間的博弈。比如市級政府辦事需要花錢,但本級財政錢不夠,那到底是市級政府發債來籌錢,還是向省級政府要轉移支付,前者會增加自己的負擔,後者會讓上級增加負擔,由此也會產生上下級間的博弈。

所以,我這裡特別提醒你關注,1月省市縣三級召開的地方“兩會”,就是觀察地方政府博弈最終結果的最好窗口。因為只有所有事項都博弈完了,才會在地方“兩會”上最終宣布,這個回頭我會專門詳細說。

各省“兩會”定工作重點

最後,不同省份之間,也有不同的工作重點。目前只有部分省召開了“兩會”,我這裡幫你做了匯總提煉。

河北省:抓投資促消費、建設雄安新區、河北產業融入京津創新體系;

黑龍江省:促進消費、產業建設、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

吉林省:擴大內需、產業創新、農業強省建設;

福建省:全面加快科技創新、產業數位化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

浙江省:提振和擴大消費、重大項目建設、產業創新和數位化;

上海市:擴大內需、穩住外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北京市:經濟體制改革、疏解首都功能、擴大內需;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百縣千鎮萬村工程、現代化產業體系;

海南:自貿港建設、擴大內需、新質生產力。

還有一些省份,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其他省份的同學,可以來留言區分享你所在省份的“兩會”工作重點,我們一起溝通交流。

從上面我列舉的省份情況,可以看出,除了東北省份會有農業發展等方面的重心傾斜,大部分省份在2025年基本圍繞消費內需、重大投資、科技創新這三個方面展開,而且消費排在第一。因此,從中央到地方,都步調一致地發動起來了。

微觀細節看落實情況

第一個細節是高層的首訪地選擇。2025年開年,總理李強到外地調研的第一站,就選擇了東部經濟大省山東。總理在調研時的重點,基本也是圍繞消費和投資展開:比如要加碼以舊換新等內需政策,釋放消費潛力,各項政策措施要及早部署、趕緊落實,經濟大省要挑大樑。

第二個細節,是地方在鼓勵領導幹部帶頭消費。1月6日,重慶某地的開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領導幹部要帶頭消費主動消費,買新衣、下館子、多花錢。要知道,往往只有當一項任務非常重要、非常緊迫的時候,政府才會喊出“領導幹部帶頭”的相關口號,而體制內人員,尤其中小城市,是當地最大的穩定收入群體,也是當地實際上的中產,所以小城市的經濟才經常被稱為“公務員經濟”。這次地方上喊出領導幹部帶頭消費,也說明了消費的重要和緊迫。

第三個細節,是化債和鬆綁。2024年11月的時候,全國人大批准了十萬億的地方政府化解債務的額度,每年2萬億。然後地方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將去年的2萬億額度都給發行完了,所以地方手上現在是掌握著很多資金的。2024年12月的時候,中央發布了“專項債新規”,給地方鬆綁,允許地方政府將專項債資金投入到民生、教育、消費等領域去,要知道此前是不行的,這樣的安排也透露出政策的指向性。

總結一下,我認為2025年,政策向消費發力,向內需發力,水要放出來、流下去,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看清水放在什麼地方,然後努力靠近,越近越好。

2025年政策核心:年度政策如何從中央到地方層層傳導發動?插图1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412.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