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帥中國財富報告《錢從哪裡來6》|香帥解讀

香帥中國財富報告《錢從哪裡來6》|香帥解讀插图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香帥。今天為你解讀的是我在2025年1月出版的新書《錢從哪裡來6:敘事之年》。

回頭想,《錢從哪裡來》這個系列誕生的2019年年底、2020年年初,歷史正在重重地畫下一個破折號。

之后的每年,都是“剧烈变化”和“重大转折”,听上去是虚词、大词,但个中滋味,创业的、开店的、体制内的、搞互联网的、金融圈打工的、买房的、北上广深的、出海求生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体感。體感如此強烈,波及面如此之廣的原因是,當下的中國確實面臨著一個過去100多年多重歷史變化疊加的環境:

中美脫鉤、大國博弈,和20世紀50年代的冷戰格局或有類似之處;

歐美的通脹和能源問題,和上個世紀70年代的高通脹、石油危機頗有類似之處;

川普上台加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上個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戰頗有類似之處;

人工智慧技術突破,則更類似18-19世紀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包括財富累積方式、社會組織、分配模式,以及生活狀態的顛覆式變化,遠比90年代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衝擊更大。

剛才說到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伴隨著巨大的財富變遷和社會重組,更何況這些歷史時期的疊加呢。按照羅胖的說法,這種充滿變數的時期,幾乎沒有什麼可以蓋棺定論的事情和現象。所以,真正對人有幫助的,不是指東打西的結論,而是一個能看見那些流動的結構性變化的“水晶球”。因為找到變化的結構,才能適應變化、生存下來。

那麼,如何透過這些結構性變化,來回答我們這本書的核心問題:2024年-2025年,錢從哪裡來?

敘事

我要給出的第一個關鍵詞是:“敘事”。

所謂敘事narrative,是個學術化表達,通俗點說就是講故事。

千萬別覺得“講故事”是個無足輕重的事情。按照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裡的說法,我們智人本來就是敘事的動物。故事,是我們創造共同想像、凝聚共識,實現大規模合作,從而得以站到食物鏈頂端的核心能力。

千百年來,我們人類一直在兩個不同的現實中穿梭:一個是觸手可及的客觀世界,比如山川湖泊、汽車房屋等;另一個則是由我們的想像力和認知構建的虛擬世界,比如宗教信念、貨幣價值、股票價格,而這些主要就是由敘事構成的。

其實仔細想想,某種意義上,整個人類歷史都是敘事的產物。比如說,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或者農民起義,總是需要一個“承天命”的故事?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漢高祖醉斬白蛇”,再到“劉秀當為天子”,都是在用一個更直觀、更具傳播力的故事,營造出某個共同的敵人或者塑造某種共同信念,從而激發出“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力量。

但要說被“敘事”影響和塑造得最厲害的,資本市場肯定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

因為敘事可以塑造信念,改變預期,而資產價格反映的就是預期。

舉個例子:一個人得了胃病,很多年治不好,結果喝了幾年某白酒給喝好了,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某某白酒能治胃病”,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敘事。

假設這個故事在某個場合,或者因為某個名人,某個原因流行起來,那麼市場上的投資者就會預期這款白酒的銷量上升,利潤更高,利好股價。因為有了這個預期,投資者開始買入這個股票,股價開始上漲,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買入,股票價格繼續上漲,市場預期被加強,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機制。

這個機制什麼時候會被打破呢?取決於敘事是否會被證偽,是否能持續。越是難以證偽的敘事,生命力越強,比如比特幣,比如“ai(人工智慧)革命會帶來生產力提高”。反之,像a股市場喜歡講述的“下周會有幾萬億元財政刺激”的政策敘事,就比較容易被證偽,所以市場預期更容易發生反轉,資產價格也會隨之波動。

剛才說到,金融資產價格反映的是未來預期。而未來預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也是為什麼敘事對資本市場如此重要,很多敘事雖然聽起來離譜,但因為它們觸發了我們的動物精神,恐懼、貪婪、盲從等。這些動物精神讓我們繁榮時候過度樂觀,衰退時候過度悲觀,所以資產的價格也會因此出現過度的波動。

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有個研究證明了這個推測:如果人們是理性的,那麼從長期來看,一家公司股票價格的波動應該和公司現金流(價值)的波動基本一致。但美股百年的歷史數據顯示,價格的實際波動是現金流波動的5-13倍,基本面遠遠不能解釋價格的波動。這說明什麼?說明市場總是過度反應,而敘事,就是引發這種過度反應的催化劑。

而在當今這個時代,敘事的力量被進一步放大了。不管是從交易還是從數字經濟的角度,將“敘事”這個新變量引入資產定價的討論中,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

為什麼?這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社會越來越缺乏共識,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則是因為社交媒體的興起。

首先,社交媒體讓共識的形成和破滅都更快,市場預期變得異常脆弱,價格也更加跌宕起伏。比如在加密貨幣市場,像馬斯克這樣的意見領袖,一個表態就能引發價格的大起大落,因為信息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精準觸達目標人群,價格反應就會非常快速和激烈。

再有,社交媒體降低了敘事門檻,讓市場噪音變得更大,波動更頻繁。之前經濟、金融都屬於高門檻的專業性話題,是精英敘事邏輯,但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這些領域的專業門檻被無限度地降低了。這種變化有利有弊:一方面,更多聲音能被聽見是一種進步;但另一方面,在金融、經濟這種“離錢很近”的領域中,會有大量良莠不齊的“大眾敘事”。它們諳熟大眾的爽點和痛點,善於從新聞事件里抓取“流行敘事”所需要的元素進行重組,創造出大量似是而非又通俗易懂,更具傳染性的故事,讓真相難以辨別。

那麼,什麼樣的敘事最容易在市場上流行呢?整體上看,成功的市場敘事通常具備三個要素:關己性、重複性和自我強化。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第一個要素是關己性。一個敘事要流行,必須和社會大眾之間產生共鳴。比如說股市的“政策轉向”敘事之所以容易流行,是因為它切中了社會大眾最大的共識–財富焦慮。在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時期,任何可以讓財富增值、保值的故事和預期,都會觸動大眾心裡最敏感的弦。

以我國a股市場為例,日均活躍股民約6000萬人,但涉及家庭人口超過2億人。與各地樓市冷熱不均、價格差異不同,全國人民面對的是同一個股市,價格漲跌的故事很容易在不同城市、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收入的人群中獲得類似的共鳴。當一個敘事和大眾的財富、收入、就業等切身利益強相關,有了強烈的“關己度”,它就容易快速、大規模地流行起來。

第二個要素是重複性。孤立的敘事往往難以持久,敘事流行需要持續製造漣漪。做過營銷的同學應該對這件事更有體感–還記得“送禮就送腦白金”“恆源祥羊羊羊”那些魔性洗腦的廣告嗎?重複是強化人類記憶的重要機制。

而今天社交媒體對敘事的重複和強化,是敘事病毒式傳播的最重要渠道。比如說一個爆款內容出來之後,很多做切片的帳號就會緊緊跟上,通過正規或者非正規渠道進行“二次創作”,並進行分發轉播,然後這些內容就很容易形成病毒一樣的傳播。而且,平台本身的流量分發機制也天然傾向於去重複已經流行的內容。越是熱追的話題越會被賦予更大的流量,形成一個敘事和流量曝光之間的正循環。這樣,即使原來完全不關心某個話題的人,也會不自主地被反覆曝光在相關敘事中,信念不斷被強化。

第三個要素是自我強化機制。這個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舉個例子:比如某個知名投行發布了一份看好後市的分析報告,這個觀點很快在市場上傳開了。從投行的角度,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判斷是對的;而普通投資者看到“大機構都這麼看”,自然會增強買入的信心。

當越來越多的人買入,推動價格上漲時,這個上漲又反過來印證了投行的判斷。市場參與者會覺得“果然如此”,信心更足了。

特別是,對機構投資者來說,還有個額外的壓力:別人都在賺錢,自己要是踏空了,可能面臨資金撤離。所以即使對行情有懷疑,也可能被迫參與,變成推動價格上漲的一分子。

這就是為什麼金融市場的敘事特別容易走向極端。因為敘事、行動和結果之間會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就像個助推器,只要輕輕一推,信念就會動搖,只要一個小的螺旋,蝴蝶效應就會形成。

那麼面對資本市場上的流行敘事,我們該怎麼辦?這裡有三點提醒:

第一,當一個敘事出現的時候,可以用我們剛才說的關己性、重複度越高、自我強化機制三大要素,來判斷它是否能夠流行並實現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第二,要時刻記住,敘事是構築在想像之上的,流行敘事下的資產價格是非常脆弱的。所以在參與敘事驅動的交易時要格外謹慎。因為在社交媒體時代,敘事傳播得太快了,等你看到大量相關信息的時候,價格反應可能已經到位,這時候追高的風險就特別大。

第三,特別要提醒的是我國的a股市場上的敘事交易風險。從2021年開始,在大國博弈、地緣局勢緊張、需求不足等不確定性下,市場開始寄希望於政策刺激。這種對政策的期待形成了新的敘事邏輯。然而,交易“政策敘事”往往風險很大。原因有二:

首先,政策敘事往往反映一致預期,敘事越流行,預期越一致,價格調整越快。如果不是提前布局,很難在追漲中獲利。其次,在社交媒體推動下,政策敘事容易產生“拱火效應”–信息傳播和價格變動形成強反饋,推動投資者情緒走向極端,資產價格快速形成泡沫。當然,負反饋也容易讓投資者極度悲觀,泡沫快速破滅。

對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如果不是早入場、早退出的話,交易政策敘事,虧損是大概率事件。

100多年前,勒龐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中提到,包含著各種觀念、感情、情緒和信念的敘事,在群眾中都具有和微生物一樣強大的傳染力。此後100多年間的資本市場多次證明,人類會高估“自我信念”的堅定程度,也會低估流行敘事的洗腦力量。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我們既要承認敘事的力量,也要學會在敘事的漩渦中保持清醒。

嚮往

說完了“敘事”,我要給出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嚮往”。

為什麼說“嚮往”?因為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上,一個新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所謂的“種草經濟”。這兩年,似乎做什麼事都是“種草”:去哈爾濱旅遊打卡是種草,買輛公路車是種草,喝杯某品牌的奶茶也是種草。

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被“種草”的需求,都不是所謂的“剛需”。當沒有“剛需”的時候,消費的欲望就需要被激發–“種”,就是撒下種子,去培育和刺激;“草”,就是欲望,是嚮往。

這個現象背後,其實反映的是,消費市場的價值觀正在發生方向性變化:隨著社會從匱缺到豐裕甚至過剩,消費市場的價值觀會從“物質主義”向“後物質主義”轉變。

什麼意思呢?我們看二戰後的20年,歐美國家進入了豐裕社會,也就是生產製造能力遠高於人類社會基本生產需求的社會。一旦基本物質不再匱乏,需求就很難被實用性、功能性所驅動,而是會被那些是否夠美、夠獨特、夠充分表達自我等非物質的感受所驅動。這就是從“物質主義價值觀”到“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變化,對應著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從“吃飽穿暖”到“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升級。

今天的中國,人均gdp早已跨過一萬美金這個門檻,約43%的成人年收入水平超過了1萬美金這個全球“中等收入標準”。截至2023年,中國有超過56%的人口出生於1980年之後,“90後”和“00後”逐漸成為消費品市場的主力。換句話說,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豐裕的時代,消費市場已經逐漸被更推崇“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群所主導。

對於商家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供給側必須進行一次徹底的結構轉型。因為物質化需求大多是具象的,商家滿足需求即可。而非物質化需求則是抽象概念,它需要在具體的場景里被激發。

那麼,怎麼激發需求呢?這就要說到種草經濟背後的另一個重要變化:信任建立方式的轉變。

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之前的社會是高塔型的,影響力是自上而下覆蓋的。而網際網路技術就像“現代的公共廣場”,在這個無邊無際的廣場上,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的同類,影響力越來越傾向於以“網狀結構”進行滲透。

這個變化反映在營銷上,就是從權威背書轉向了“人傳人”營銷。比如,現在沒有哪個准媽媽會輕易相信專家的建議和背書,一定是從懷孕開始就不停地“做攻略”,而且一定會尋找“氣味相投”的人群。因為相似的需求、熟悉的生活場景下傳遞出的信息更能讓用戶產生“安全感”。

其實,交易的本質就是信任。只不過在不同的時代,構建信任的方式不同而已。農業社會是物物交換,要通過鄰里街坊的口碑相傳來構建信任。到了工業時代,商品大規模生產和銷售,口碑相傳的效率太低,品牌開始通過大型百貨商場,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來提高認知度,構建信任。

而今天,隨著數字平台的滲透,一個龐大到可以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的線上社區逐漸形成,這使得最古老的“社區口碑相傳”變得極其高效和精準。從這個意義上說,種草,本質上就是回到最古老的交易形態,只是用了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去實現最古老也最根本的信任構建方式。

這種變化在各大平台上都有體現,但方式不太一樣。比如淘寶和抖音是“達人種草”模式,利用kol(關鍵意見領袖)的影響力進行營銷。而小紅書的生態更接近我們說的,用口碑相傳的方式實現信任構建。小紅書更像是一個“原生種草社區”,由個體偏好和興趣驅動的“自主社區”的氛圍更濃。

在這裡,用戶很少無意識地刷視頻消磨時間,而是有目的地搜索內容,尤其是和生活場景相關的實用信息。“遇事不決小紅書”這句流行語,反映了用戶把它當作一個可信賴的生活顧問。更重要的是,社區里承載的不是簡單的消費決策,而是消費決策的前置信息–人們在這裡分享生活體驗、製作攻略、表達感受,通過高頻互動形成信任。這些都不是冷冰冰的交易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和生活場景,讓需求的激發更精準、更高效,也更以人為本。

更深層次地看,“種草經濟”的興起,其實反映了中國人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這是“種草經濟”出現的社會土壤。

什麼意思呢?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過兩次重要的判斷:1981年提出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了2017年,這個判斷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短短四字之差背後,對應著中國經濟結構從重製造到重服務的方向轉變,從“發展就是硬道理”到“高質量發展” 的思路轉變,也對應著我們之前說到的,消費從物質價值觀到後物質價值觀的轉變。

“物質文化需要”更多地體現為大的共識,比如吃飽穿暖、有房有車、接受教育。但“美好生活需要”不一樣:雖然我們都有車,但你喜歡寶馬,我喜歡蔚來;你打卡山川大河才覺得美好,我宅家逗貓也覺得溫馨。

這在商業中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以前那種集體上行的大規模、大平台、大品類、大賽道的商業環境正在隱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精細、更走心、更小而美的商業生態。

用消費觀察家曹虎博士的話說,現在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就是“需要下海的捕鯨時代已經過去,剛剛開始進入在海邊的拾貝時代”。這裡的“貝”,就來自人們各自心目中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就像曹虎博士說的,這是“消費者覺醒”的時代–商品不僅是“消費”,更是人們追求生活方式的載體和工具。

所以我們看到,近幾年雖然整體消費市場不景氣,但品質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反而在增長。從收入層面看,中國已經有29個城市、共2.3億人口的人均gdp超過20000美金,這部分人往往對標日韓同等收入水平的消費理念,追求有審美調性的生活。此外,還有數億生活在低線城市,收入稍低但消費理念並不低的年輕世代,他們也願意圍觀和欣賞美好生活–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只要心嚮往之,就會有潛在的需求被激發。支撐未來產品和品牌的,不僅是功能的滿足,還是複雜深刻的情感共鳴,是價值認同,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和認同。在普通人平凡的生活細節里,找到嚮往,激發需求,是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還能做,也有能力做好的事情。

出海

說完了“嚮往”,我要給出的第三個關鍵詞是“出海”。

提到出海,很多人覺得這是個大詞兒,是大企業的事情。但實際上,出海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可以說跟每個人都相關:你認識做出口的嗎?知道shein,速賣通嗎?這是產品出海。你身邊有朋友通過基金平台投資納斯達克指數etf嗎?這是資金出海。公司派你或者同事去海外工作過嗎?這叫人力出海。你玩過《黑神話:悟空》嗎?這叫文化出海。

可以這麼說,出海就是中國的“物”“錢”“人”走出國境,尋找全球市場,拓展新的生存空間的歷程。具體來說,它可以分成八種模式:

產品出海,就是把貨物出口到海外市場;服務出海,是在海外設立服務網絡;ip出海,就是輸出文化ip和專利;產能出海,指的是海外建廠,轉移產能;資本出海,就是企業收購海外企業;資金出海,是投資境外證券市場;人力出海,指到海外創業或就業;還有模式出海,就是把國內的運營模式複製到海外。我把這8種模式的詳細解釋和例子放在文稿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做更詳細的了解。

 

從近10年來看,中國企業的出海模式正在發生重要轉變。一方面,傳統的產品出海增長放緩,逼近天花板;另一方面,產能出海、資本出海、服務出海的勢頭更猛,特別是ip出海(包括智慧財產權和文化娛樂服務),增速高達20%以上。

這個轉變其實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物的維度,我們從出口農產品,到加工貿易,再到自主品牌;錢的維度,從早期海外併購為主到近幾年綠地投資(產能出海)越來越多;人的維度,從勞務輸出,到技術人員派遣,再到全球化創業。這是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縮影。

那麼,為什麼這兩年出海這個話題會突然變得尤其迫切呢?

我今年看上市公司數據的時候,才發現什麼叫“春江水暖鴨先知”–2021年開始,a股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增速已經大大超過境內收入增長。比如說工程機械行業,2022年境內收入同比下跌20%左右,但境外收入增速卻高達60%。

換句話說,企業已經在用外需來補內需不足。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幾年中國出口特別強:2021-2023年,出口金額年化增長9%。

但事情總是一體兩面:出口強是好事,但出口太強,有時候也是麻煩,因為會被指責所謂衝擊其他國家相關產業,引發貿易摩擦甚至政治衝突。

這些摩擦、衝突的背後,體現的其實是所謂的“薩繆爾森陷阱”。

什麼是“薩繆爾森陷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在2004年提出:如果中國停留在相對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那對美國是有利的;但如果中國在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上取得進步,美國就會受到損害。趕超者的經濟規模越大,美國的損失就越大。

而現在,隨著中國在高端產業的實力越來越強,開始觸及歐美的比較優勢,這個理論正在成為現實。舉個例子:2002年,全球光伏產業主要還是歐美日企業主導,中國企業只占1%的份額。20年過去,今天是什麼比例?中國占全球90%的產能,50%以上的出口份額。這對很多歐美日企業意味著什麼?破產清盤。2023年,全美就有100多家光伏企業破產。2024年,像sunpower這樣的頭部企業也都停業了。

再比如說新能源車,2023年全球每四輛出口的新能源車中,就有一輛來自中國。2024年8月,比亞迪已經是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新能源車企業。這對歐美國家的汽車工業造成了巨大壓力,以至於福特汽車ceo公開呼喊:“別管華為、tiktok了,先救救美國汽車工業。”

那麼問題來了:在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情況下,怎樣做才能既保護中國和中國企業的根本利益,同時又回應歐美國家對於貿易失衡的關切?

歷史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啟示。1987年,美國國會議員們在白宮前砸毀了一台東芝收音機。為什麼?因為當時日本汽車、電子等高科技行業發展太快,大量向美國出口,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彈。後來日本是怎麼應對的?從產品出口轉向產能出海。

比如豐田,開始在美國投資建廠,擴大本地生產,推出適合美國市場的新車型。通過這些措施,豐田在美國的銷量不降反增:從1988年到2007年,從90萬輛上漲到262萬輛。更重要的是,日本企業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海外生存空間,維持了高速增長。從80年代到今天,豐田汽車的海外銷量、營收和利潤分別漲了4倍、25倍以及2437倍。

而中國的光伏產業,近些年其實也是在通過產能出海這個路徑來求生。2011年開始,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大幅提高關稅,導致中國光伏產業遭受重創。2012年,龍頭企業晶澳科技淨資產收益率同比下降36%,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尚德電力更是在2013年破產重整。

但中國企業快速調整戰略。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20多家企業開始在東南亞布局產能,繞道出口到美國。這個策略非常成功:到2023年年底,美國進口的光伏電池組件80%來自東南亞,而東南亞80%以上的產能來自中國企業。所以當2024年美國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加征50%關稅時,中國企業已經“無動於衷”。

當然,博弈仍在繼續。美國開始對東南亞進口產品發起調查,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必須探索更多元化的出海路徑,甚至考慮直接在美國建廠。

光伏只是大國博弈中的一個小側面,未來十年,像新能源車、半導體、機械設備這幾個行業都需要面對不斷惡化的全球貿易環境。所以中國廠商也需要不斷快速反應,推進從產品出海到產能出海的轉變,實現互利互惠,在拉動海外當地經濟的同時,優化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最終增強自己的全球競爭力。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當下中國企業出海有什麼優勢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中國的兩個能力:超級供應鏈和數字能力。

先說超級供應鏈。我們看國際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每年出貨10億件,從顧客下單到收貨只需要7-15天。這樣龐大的訂單量會瞬間分散到珠三角的成千上萬家工廠。這些工廠經過數位化改造,反應速度大大加快,庫存水平可以從傳統服裝品牌的40%-50%降低至個位數。shein供應鏈就是“中國超級供應鏈”的一個縮影。不只是規模大,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強大的“連接力”,就像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作,一有市場需求馬上就能響應。

再說數字能力。這個可能有點抽象,我給你舉個例子:現在一個人沒有海外運營經驗,沒有海外渠道,資金也不雄厚,甚至英語都不太懂,能出海嗎?在數位化時代,真的可以。比如temu的全託管模式,你只需要把商品送到國內倉庫,後續的定價、營銷推廣、客戶服務、跨境物流等環節都由平台完成。這背後就是中國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人力資本的支撐。

有了這兩大能力,我們就看到了很多新物種,比如“無國界企業”。什麼叫無國界企業?比如,河南鄭州有個叫“致歐家具”的企業,國內沒什麼名氣,但它是亞馬遜家具品類的第一名,年銷售超過60億元。它的產品100%銷往歐美,營銷全部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用本地人做本地內容,物流倉儲也是完全國際化的。

這就是無國界企業,也是近20年出現的企業新物種。中國已經有不少無國界企業。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年輕,成立幾年內就實現國際收入大幅增加。和傳統企業先本土後國際化的路徑不同,這些企業經常是國內還寂寂無名,國際市場已經極其亮眼。

為什麼它們能做到這些?

兩個原因:供應鏈發達,數位化程度高,能採取輕更靈活的組織方式完成大規模的協作。

你看,這不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中國的兩大能力嗎?換句話說,在那些全球市場規模足夠大,中國供應鏈也有比較優勢的領域,還有機會將全球市場當作競技場,長出無國界企業。

我們研究發現,要成為成功的無國界企業,需要具備四個特徵:充分利用數字基礎設施,儘量紮根於國內某個產業供應鏈,聚焦某個有溢價的細分市場,組建國際化的團隊。

除了“無國界企業”外,其實很多消費品牌出海的機會也非常好。

為什麼?一是涉及地緣政治摩擦的概率相對比較低;二是中國供應鏈優勢大;三是數字營銷模式容易複製到海外–所以,基於中國超級供應鏈,打造全球消費品牌,有可能是個機會。

另外,目前的出海生態,並不是僅僅能看到“龍飛鳳舞”,而是可以“龍與螻蟻,各自風光”。意思是說,即使是個人或者很小的團隊,其實也可以在這種出海生態中找到自己位置,比如賣專業技能服務、技術支持、物流服務、支付服務、法律服務、資金服務、本地化服務,等等。一個古老的故事,說美國淘金熱中,最賺錢的是賣鏟子的。邏輯其實一致。

還是那句話:遊戲規則變了,要麼退出遊戲,要麼弄清楚新遊戲規則,重新上路。

超級供應鏈優勢加上數字能力,其實正在重塑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路徑。這條路註定不會平坦,但對於那些準備充分、有遠見和耐心的企業和個人來說,機會也永遠存在。

結語

好了,今天的解讀,我們就說到這裡。

2024-2025年,錢從哪裡來?今天我給出的三個關鍵詞是,敘事、嚮往、出海。它們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增長預期,改變著投資、消費和營銷的方式,也改變著企業的戰略和方向–每個“大詞”背後,都是天量資金的潮起潮落。

畢竟,金錢永不眠。

《錢從哪裡來》系列的第一年和第四年,我跟你說,“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第六年,我仍然抱著這樣的期望–

走在我身邊,我們始終同行,共享同一個故事,同寫一個故事。

悲喜與共。

撰稿、講述:香帥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香帥中國財富報告《錢從哪裡來6》|香帥解讀插图1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536.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