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真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對我們到底有何影響?
今天我們接著談川普風暴,之前川普和他的班底,一直放言試圖推動中美“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終止。這件事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就來展開講講。因為它一旦發生,就意味著中美經濟貿易將大幅度倒退,並且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計和生活。
中美貿易脫鉤的可能性有多大?
具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終止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事實上,“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前身,你大概不陌生,它曾經叫做:“最惠國待遇”。
“最惠國待遇”是國際經貿中常用的一項優惠制度,基本原則是:締約國雙方在兩方貿易中給予對方的優惠待遇,不得低於現在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優惠待遇。簡單說,你可以理解成,我給你的永遠是最低價。
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給予了中國為期三年的“最惠國待遇”,因為中美經貿關係中,美國處於強勢地位,所以這個“最惠國待遇”算是美國給中國的“紅利”。但每個年度,美方都需要重新走一次審查流程,由總統批准續簽。而年度續簽的不確定性,給中美經貿關係帶來了波動,“最惠國待遇”成了貫穿20世紀80至90年代,中美經貿發展中的突出矛盾。
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就是wto後,次年美國才基於wto合作框架,宣布從2002年起,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地位”,這和“最惠國待遇”本質上是相似的,只是不用每年續簽了,象徵著一種更為穩定和持續的貿易關係。
說回川普的這次表態,一旦他推動中美“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中止,意味著中國不能再享受美國針對最惠國關稅的稅率優惠,轉而被施加平均稅率高達42%的非最惠國稅率,疊加之前301框架下加征的約20%的關稅稅率,將使美國對華的平均關稅稅率超過60%–這和美國最惠國政策下約2.2%的平均關稅稅率相比,暴增了近30倍。
既然這個消息目前只是在“威脅”階段,會不會是雷聲大雨點小?中美貿易真正“脫鉤”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雖然我們很難給個概率,但從當下各方面的跡象分析,只能說:可能性有。
一方面,川普基本實現了對參眾兩院和最高法的共同控制,而取消最惠國待遇這一行為,在美國國內投票方面適用於普通法案,僅需參眾兩院中議員的投票過半數,投票即可通過,隨著川普上台實現“三權合一”,獲得過半票數的可能性很高。另一方面,從wto的規則來看,也允許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量,取消一個國家的貿易優惠政策。
對中國的影響與中國應對之策
那為什麼說一旦“威脅”變為“現實”,會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對我們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呢?
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回溯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是如何起飛的:要知道,出口在我們國家的高速發展進程中功不可沒,對gdp的拉動貢獻一度占到了35%以上。即使近年來在疫情、貿易戰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出口對gdp的貢獻也保持在18%左右,這還沒算上出口對其他產業的外溢拉動效應。所以,中國經濟的飛躍式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出口的拉升。甚至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在改革開放中,很長時間裡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匹配進一步的開放。
而美國,在過去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尤其在貿易順差這方面。補充一下,順差是指出口大於進口,就是一個國家從國外獲得的收入大於給國外的支出。經濟學者格隆博士統計的結果是,過去25年間,美國是我們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簡單說,我們在國際貿易上順差掙的錢,大都來自美國。
因此,一旦中美貿易受到上面所說的影響,對我們的壓力不言而喻。
根據全球知名的彭博新聞社的預測,如果60%的關稅政策真落地,我說的是美國最堅決和最糟糕的情況,那麼到2030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占比將可能所剩無幾,中美經濟那真的就是事實上脫鉤了。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中國可能會面臨出口市場萎縮、外匯存底增速放緩、經濟增長放緩、就業機會減少等問題,也就是說會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
當然,對於未來的預期也不用過於悲觀,因為我們不會對美國施加不公平待遇不反擊。
首先,國家仍然會持續通過磋商,避免走向實質性“脫鉤”,這方面中國還是有自己的籌碼。我在之前談川普上台影響的一講說過,現代經濟,大國之間,誰都離不開誰,貿易戰,尤其是這種慘烈的貿易戰,本身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就是個大家比忍耐度的過程了。
美國這邊,哪怕之前動用了高額關稅,但除了半導體等尖端科技領域外,其他領域並沒有實現和中國的脫鉤斷鏈,而且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從2018年的14.8%上升到2023年底的16.5%,包括很多外企遷出中國後又選擇撤回。
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共同的趨勢:美國暫時無法找到其他經濟體替代“中國製造”。而且對中國產品加稅,也會抬高美國國內的商品價格,造成大幅度的通脹,川普也要考慮這點,這些就是中國博弈的籌碼。
事實上,從貿易戰1.0以來,中國企業就在通過兩種方式來規避高額關稅:一是轉口貿易,中國企業將產品出口到越南、寮國、馬來西亞等國,再以這些國家作為跳板,出口到美歐;二是出海,中國企業大量出海,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設廠,就近銷往美歐或者當地市場。
但貿易戰2.0可能跟1.0有著顯著不同,美國在加征關稅時開始強調“原產地溯源”,這意味著轉口貿易大概率難以為繼。在這樣的情勢下,企業出海會越來越成為主流趨勢,而且現在企業出海到第三國後,發現當地市場也十分開闊,特別是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在迎來“年輕化”和“新工業化”兩大時期,市場需求爆發,對於中國企業的市場多元化選擇來說,是一條不錯的路。
關鍵還是要中國自身的改革發展
其次,壓力也是動力,這會促使我們加大力度“擴大內需”,而且進一步要回到“內需”的根源,也就是財富創造和分配上。這也是我更想談的,面對壓力,關鍵在於我們自身的改革,因為外部總是不可控的,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目前,我們國家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全球範圍內仍然偏低:根據中泰證券2020年的對比統計數據,中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44.7%,而同期美國為83.4%,印度為76.9%,德國為60.7%,全球平均水平大約為60%。收入上不去,直接影響了下游的消費需求,讓“擴大內需”成為了一個難題。
因此,在財富分配上,如何真正實現“讓普通人收入高起來”,成了下一步的關鍵。
它關鍵到什麼地步呢?就在去年12月份,中國每年最重要的經濟會議,也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罕見地將“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作為了核心宏觀目標。這個變化非常大。要知道,過去二十年裡,我們的宏觀目標一直只有四個: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而這一次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列為第五大核心宏觀目標,放在與前四個同等重要的位置。簡單說,就是經濟增長了,老百姓也要能同步更多的賺到錢,這成了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
而且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里,關於就業、收入的相關內容,顯著多於往年。中央意識到了,此前居民收入增長,沒跟上經濟增長,造成了大家的體感不一致:宏觀看起來還好,但是微觀個體感受不好,大家沒能普遍享受到發展的紅利,這樣不僅影響穩定,也會影響大家的消費信心。現在中央說,那就把“促進居民收入增長”作為一個核心目標去實現。所以文件提到了包括增收減負、增加就業、創新服務消費等措施,來推動和激發內需和消費。
但咱們剛剛說的收入增長要跟上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擴大消費和內需,背後核心都是要加錢。
怎麼加錢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中的表述是“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簡單理解,中央要多舉債多花錢。文件中直接用“提高財政赤字率”這樣的表述,過去十幾年來從未有過。這意味著什麼?就是政府下定決心,明年花的錢要比收的錢多,而且要比之前多花不少。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意味著政府會在多個領域投入更多資金、創造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提高每個人的收入。你看,錢來了。
總結一下,今天這一講我給你分析了,美國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可能性以及潛在的影響。但我們並不需要過度悲觀,壓力也是動力,我們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並最終改變我們自身的發展。既然外部環境始終難以掌控,唯有自立自強才是長期可依賴的最佳路徑。
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於國於民,都是如此。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