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掙錢”模式巨變,如何影響你我?

地方政府“掙錢”模式巨變,如何影響你我?插图

今天咱們來講地方政府財政模式的一個巨大改變。這個課程在第一節,我就強調了用公司邏輯看政府這個分析方法,而這背後,就是財政邏輯的重要性。財政就是錢袋子,是地方的根基啊,所以財政模式的變化背後影響的幾乎是所有人,它影響你買房、居住、教育、醫療、做生意等方方面面。

而這個新變化就是,地方政府正在從“土地財政”轉型為“股權財政”。

可能有些同學聽到“財政”“土地”“股權”這些詞,腦袋都大了,這是什麼意思啊?接下來,我將分成兩個部分跟你分析:咱們先來說土地財政是什麼?它帶來的困境如何深刻影響經濟發展和你的生活?然後咱們再說,為什麼股權財政是未來趨勢?以及它會如何影響你的城市選擇和個人規劃?

土地財政的困境

讓我們先從最近的一件小事說起,就是合肥市的肥西產投在評級市場獲得了3a級信用評級。

這個肥西產投是什麼來頭呢?它其實是合肥市肥西縣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前身是負責基建和公共服務的城投集團,2021年後從城投正式轉型為產投。這裡解釋下:城投就是通過投資各種城市基礎設施來獲得收益,而產投就是通過投資各種企業的股權來獲得收益。總之,掙錢模式不一樣。

成功轉型後,肥西產投目前已擁有超過700億元的基金群,並通過股權投資基金實現了對外28個項目的招商引資落地。而且它還是全國第一個獲得3a評級的產投,能獲得3a就說明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可。

這個信號很重要,它意味著哪怕對一個小縣城來說,之前被認為困難重重的城投平台,也可以轉型為產投平台,這充分說明,地方政府戒不掉的“土地財政”轉型為“股權財政”這條路是跑得通的,是可持續的一種新財政方式。

我們再進一步解釋一下地方政府從“土地財政”到“股權財政”的轉型過程。

咱們地方政府之前這些年的財政叫做“土地財政”,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賣土地、蓋房子來獲取財政收入。

這要從1994年國家分稅制改革談起,搞了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財權上交,事權下移”,面臨著錢少事多的困境。為了籌措本地發展所需的資金,1998年住房體制改革後,地方政府便走上了“賣地”的道路,把土地資本化、金融化,提前透支土地的未來價值以滿足當下資金需求,地方政府靠賣地取得了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這便是“土地財政”。

數據顯示,1999年,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公共歲入的比例僅為9%。到了2003年,僅4年時間,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55%,土地出讓收入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最高峰是2010年,這個比例上升到68%。後來隨著“房住不炒”的提出,比例開始有所下降,近年來維持在30%-40%之間。

土地資本化、土地金融化的明顯副作用就是推高房價泡沫,或者說土地財政是依賴於高房價而生的。當房價在2021年見頂,隨後而來的便是各地政府“土地財政”的崩塌。根據統計,三年不到的時間裡,全國土地財政收入從最高峰2021年的8.7萬億,到2024年的不到4萬億,已經腰斬。

而且各地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不盡相同,低的可能只有10%,高的地區能超過70%。所以土地財政滑坡,對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影響往往更小,而欠發達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痛感”則十分強烈。因為在這些地區,土地財政是支柱收入來源,一旦無法賣地,真的只能吃土。

“土地財政”滑坡還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有些地方政府沒錢,公務員薪津都發不出來,給政府幹活的企業的錢也一拖再拖,各種補貼也發不下去。而寒氣是一個傳遞的過程,大家都沒錢,進而也不花錢,這讓圍繞著政府財政和公務員形成的當地的消費和發展鏈條都陷入停滯。

還有些地方政府因為土地財政不行,沒錢了,於是基層服務停擺成了常態,教育、醫療、社保、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涉及基層民生的支出都受到影響。

更有少數地方政府劍走偏鋒,想辦法多查稅、多罰款、多立名目,甚至採取“遠洋捕撈”式手段,也就是跨地域,到發達地區找公司搞錢來增收,嚴重干擾地方民生和企業的正常運行。

講到這裡你應該就明白了,如果地方政府持續沒錢,那麼我們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事情都會出現問題。

股權財政的未來趨勢

所以,站在當下這個時點,地方政府必須逐步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走向更加穩定可持續的財政道路。這種方式要能夠補足“土地財政”退位後巨大的財政資金缺口。而首選目標,就是“股權財政”。

說白了就是,地賣不動就別賣了,乾脆把錢投給代表未來的產業,掙未來的錢。簡單說,就是通過政府設立股權平台,投資於企業,基於自己的區域資源優勢,培育對應的優勢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從而規模化擴大企業和產業。

這樣一來,政府一方面從企業的發展成長中獲取現金分紅和股權收益,另一方面,更多被它們投資的企業來當地交稅,政府能夠獲得更多的稅收收入。一舉兩得。

從“土地財政”到“股權財政”,本質上政府還是利用自身地位和資源優勢“坐莊”,只是從過去簡單粗暴的坐莊,搞土地開發、賣土地資源,變成了更高一級的坐莊,搞產業發展,讓資本為自己掙錢。

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在行動了,比如上海、合肥、深圳、蘇州,它們都開始設立自己的產業投資平台,來代替之前的城市投資平台和土地財政模式。

而這種轉型的核心優勢就是更加可持續。之前的土地財政依賴高房價,但我們知道房價不可能永遠上漲。而股權財政則依賴產業本身的發展,這個顯然要更有良性發展的持續性。

當然,我們不容忽視的是,當前“股權財政”的體量遠遠小於“土地財政”。

一方面,當前“股權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有資本收入和政府產業培育帶來的稅收收入,體量和“土地財政”差距比較大。另一方面,“股權財政”更適用於資金實力更強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很多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很難搞起來。所以東部地區,股權財政替代土地財政是大勢所趨,而其他地區則需要更加艱難的轉型。

進一步,這也意味著,未來東部發達地區轉型越順暢,優勢就越大,而很多欠發達地區則是空間越來越小。而財政本身就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和發展潛力。地方財政越有錢,就會越不會靠多罰錢創收,營商環境自然就好;地方財政越有錢,當地的消費能力越高,給企業的支持也越多,商業越能良性循環,於是發展潛力也更大。

所以很多時候,趨勢和背後的城市命運、個人選擇等等,就是這麼形成了。

地方政府“掙錢”模式巨變,如何影響你我?插图1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427.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