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全球大事報告》川普就職全解析:預熱動作、演講話術與新政府重點政策深度分析

《劉怡全球大事報告》川普就職全解析:預熱動作、演講話術與新政府重點政策深度分析插图1

非常感謝在周三的晚上聽我來分析,跟剛剛上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有關的一些話題。

今天晚上的分享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將講述過去兩個多月,特朗普為了正式上任進行的一系列預熱動作,以及1月20日總統就職儀式本身有什麽特別之處;

第二部分,我會分析特朗普就職演說裏的話術,以及他重點提到了哪些問題;

第三部分,我還將為你分析新政府上任初期的一些重點政策。

01-漫長的「預熱」和儀式經過

首先進入第一部分。雖然理論上特朗普是1月20日才開始上任,但過去兩個多月,他的存在感已經足夠強了。這部分我將沿著兩條線為大家展開,一條線是外交方面,另一條線是美國內政方面。

首先是外交方面。特朗普提前兩個月,就已經「越俎代庖」了。比如特朗普在去年當選之後,立刻提名了一位中東事務顧問威特科夫。此人從去年11月開始,就實際參與了中東很多重要的外交談判,比如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停火談判。還有1月17日,以色列內閣正式宣布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達成停火協議,這個協議的達成,也有威特科夫的直接參與。

但理論上特朗普還沒上任,他提名的特使怎麽就開始辦公了呢?而且,不僅以色列和哈馬斯的外交代表承認了這一點,就連拜登政府的中東問題特使也接受了。所以,這就出現了美國政治史上比較罕見的一個場景:拜登政府的中東問題特使,和理論上尚未獲得正式授權的特朗普提名的中東問題特使,兩人一起在卡塔爾,和以色列、哈馬斯的官員共同談判。

據《紐約時報》報道,威特科夫在談判室裏,直接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打電話,態度非常強硬,警告說:如果以色列不同意在加沙地帶停火,後果自負。同樣的語氣也用在了哈馬斯代表身上。可以說,威特科夫不僅是特朗普的代言人,而且在整場外交談判中,他的話語權似乎比拜登政府的中東事務特使更有信服力。

不光是中東問題,特朗普自從當選以來,還多次對普京隔空喊話。前兩周,特朗普團隊透露,已經和普京進行了電話通話,討論俄烏戰爭的前景問題。普京也表示願意和烏克蘭展開接觸,這顯然是給即將上任的特朗普一個面子。

當然,外交層面不只有特朗普宣示存在感和個人能力的方案,還有一些外交威脅。比如,特朗普發出威脅說,上任後要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立即加征25%的關稅,對中國商品他同樣也做出了類似的表態。

除了這些,特朗普從去年12月以來,還釋放了一些奇怪的外交信號。比如,他宣稱美國應該收購丹麥的自治區格陵蘭島,又比如他最近頻繁提到的巴拿馬運河,甚至還放話說加拿大應該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這些聽上去靠譜與不靠譜的表態,都拉了一波關註度。

在外交層面之外,特朗普在美國國內事務上的存在感也非常強。例如,美國政府在去年12月19日到21日之間,一度面臨聯邦政府局部關門的預算危機,原因就是特朗普在國會中煽動共和黨議員,試圖將取消美國政府債務上限的條款寫入臨時撥款法案。

不僅如此,特朗普還放話說,一旦上任,就要廢止拜登任內簽發的所有行政法案。本周一更新的《全球大事報告》專欄提到的TikTok禁令,其生效過程也與特朗普有關。TikTok禁令在19日生效後,僅停止服務不到14小時,就又發了一條通知,說在特朗普的「協調和幫助」之下恢復了運營。從這些預熱動作來看,特朗普確實是美國歷史上存在感最強的候任總統。

那麽在他的預熱表演中,達到巔峰的標誌是什麽? 是加密貨幣。1月17日,特朗普宣布發行以自己命名的加密貨幣,同時他的現任妻子梅拉尼婭,也在19日宣布發行以她命名的加密貨幣。這兩種加密貨幣的市值在上線後波動很大,也引起了很多話題。

我個人認為,這種加密貨幣本質上更像是紀念幣,或者是一種特殊的電子紀念品。它既不像法定貨幣以法幣準備金(國家信用)為基礎,也不像比特幣以總量有限和算力為基礎。特朗普發行的加密貨幣,理論上什麽都不掛鉤,那它以什麽東西為基礎?就是特朗普的個人影響力,還有粉絲對他的擁護程度。

但是大家知道,紀念幣也是可以升值的。什麽情況下可以升值?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在政治競選獻金中,這是最有用的。大家也都知道,在2024年的美國大選中,以馬斯克為代表的企業家都給特朗普陣營捐獻了大量的政治獻金。特朗普陣營的政治獻金使用方法是:馬斯克成立超級行動委員會,企業的捐獻直接匯總到行動委員會中。行動委員會是直接與特朗普本人掛鉤,而不是與共和黨的全國大會掛鉤。

反過來想,特朗普發行的加密貨幣也有這樣的特征,它與特朗普本人的名字和影響力直接掛鉤。大家設想一下,2026年美國要進行中期選舉,包括到2028年,雖然特朗普自己不能再連任,但美國仍有總統選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特朗普有一個和他本人高度綁定,並且具有投資屬性的產品,那他可以馬上做什麽?

比如,特朗普支持某位議員,那他就可以以加密貨幣的形式,將自己的影響力或者說信用背書分給這位議員候選人,甚至是總統候選人。那候選人怎麽把這個東西變現呢?特朗普的粉絲會去購買這種加密貨幣。通過這種方式,特朗普可以說是創造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模式,繞開了美國政壇之前,所有關於政治獻金籌集和使用的模式。

做了兩個多月的預熱,在最後三天又給自己加了這麽多戲;到了1月20日,特朗普的就職儀式正式開始了。今年美國總統就職儀式有一個特點:在室內進行。因為美國東海岸、首都華盛頓附近遭遇了寒流,所以這是美國近40年來最冷的一次總統就職儀式,因此儀式在國會大廈的室內進行。

我們來看看特朗普邀請的賓客和實際到場的人員。首先,特朗普沒有邀請美國傳統盟國的領導人,不管是鄰國加拿大還是歐洲盟友,但他邀請了一些他本人比較重視,或者與他長期以來有很多個人互動的國家代表。比如阿根廷總統米萊、意大利女總理梅洛尼,還有英國前首相鮑裏斯·約翰遜——他一度被稱為「英國特朗普」。此外,還有英國改革黨領袖奈傑爾·法拉奇,德國另類選擇黨聯席黨魁克魯帕拉。這些人要麽與特朗普本人之前有過很多互動,要麽是特朗普認為比較認同他政治理念和口號的人。

除了政界,再來看商界方面邀請了哪些代表。首先,馬斯克的存在感肯定是拉滿的。在總統就職儀式的750多位賓客中,馬斯克坐在第一排,存在感拉滿。我在本周一的專欄裏其實也跟大家說過,這一次是矽谷傳統建製派的代表集體向特朗普示好。蘋果的庫克、亞馬遜的貝索斯、Meta的紮克伯格、谷歌的皮查伊,還有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都出席了。

還有焦點人物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再加上專門從法國趕過來的路威酩軒集團創始人阿諾——他是僅次於馬斯克的全球第二大富豪。《彭博商業周刊》算了一筆賬,出席特朗普就職典禮的商界代表,他們的身家加起來差不多是1.3萬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說完參加就職儀式的人,再來看特朗普在整個就職典禮上的流程。首先是就職典禮上的演講。不得不說,特朗普1月20日這一天的日程,表演性非常強。他做完演講後,在支持者和媒體的關註下,分兩批做了同一件事:首先,在一個很大的體育館裏,連續簽署了幾十份行政法令和備忘錄,之後還把自己的簽字筆往臺下一扔,給了支持者。隨後回到總統橢圓形辦公室後,他又在媒體的近距離註視下,繼續簽署剩下的行政法令和備忘錄。

可以對比一下,特朗普2017年第一次上任時,只簽署了14份行政法令。但這一次重返白宮第一天,他簽了近100份行政法令和備忘錄,包括廢除了78項拜登任內通過行政法令推行的政策,同時特朗普自己還簽發了40多份新的行政法令。這一系列簽字結束後,當天晚上特朗普宣布,赦免了2021年1月6日「國會山騷亂」中的1500多名涉案者。這40多項法令的具體內容,我們今天在第三部分會展開講。

1月20日晚,整個典禮流程結束後,特朗普還專門對媒體提了一嘴,說他正在考慮從2月1日起,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的關稅。到了1月21日,典禮的第二天,特朗普先是會見了日本、澳大利亞、印度三國的外長,隨後又告訴媒體說,他也在考慮從2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

1月21日當天,特朗普還與軟銀總裁孫正義、OpenAI CEO奧爾特曼以及甲骨文創始人埃利森一起,出席了一個簽字儀式。軟銀、OpenAI、甲骨文共同宣布,發起一項100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投資計劃(註:項目代號為「星門」,預計2029年之前募資將達到5000億美元),特朗普來為他們的新投資計劃站臺。同時,美國當地時間1月22日白天,特朗普還將通過視頻連線,出席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他可能還將對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和產業政策,發表更多意見。

02-就職演說的話術分析

剛剛,我跟大家回顧了特朗普在正式就職之前兩個月左右的預熱期,他的一些舉動以及典禮當天的一些活動。接下來,在今天的第二部分裏,我來給大家對特朗普的就職演說,做一個話術分析。

首先,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我自己總結了一下,比較傳統的美國總統就職演說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就是用詞比較宏大和抽象,會談論很多願景。如果是在比較艱難的,或者說是在美國面臨重大考驗的時候上任的,比如在大蕭條期間就任總統的羅斯福,或者2009年金融危機時就任的奧巴馬,他們通常會承認美國目前面臨重大考驗和挑戰,但很少會有人把這些重大考驗、挑戰和困難的責任,推給自己的前任。

此外,美國典型的政治演講中,會有很多排比句,其特點是營造一種恢弘感、莊嚴感。另外,雖然每位總統代表一定的政黨,但在就職演說中,通常不會強調自己是某某黨人,而是強調自己是「全體美國人的總統」。特朗普在2017年第一次就任總統的時候,他的就職演說雖然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整體上還是遵照了我剛剛總結的這幾條路線。

但是,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宮,這一次演說的基調和特色,和之前的美國總統就職演說很不一樣。首先,他的用詞更加激烈。雖然他在開場就說,「美國的黃金時代又將到來」,但開場之後立馬就開始攻擊拜登政府,把美國在過去幾年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說得一團糟。雖然沒有點拜登的名,但直接指責了拜登政府。

把拜登狠狠批完之後,特朗普話鋒一轉,開始渲染自己過去八年過得也很不容易。包括他在白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遭到的所謂「深層政府」的攻擊,以及2020年他輸掉大選之後面臨的一系列司法訴訟。此外,他還專門提到了2024年總統選戰期間,自己曾經遇刺受傷。但話鋒一轉,就開始誇自己,說自己在這八年的坎坷經歷中,始終保持著鬥誌,現在終於又重新回到了白宮。

緊接著,特朗普開始對自己的粉絲和支持者表達感謝。一般來說,新總統上任時不會刻意強調某個群體或黨派,但特朗普的演說很不一樣。他感謝了很多黑人和西班牙裔選民,說這些群體在2024年的大選中,給他投下了關鍵一票,使他得以勝選,他要對這些群體表示額外感謝。這其實也是通過這套話術,把自己與支持者綁定在一起,給粉絲提供某種情緒價值。

以往的總統演說通常會用排比句,強調大家堅韌不拔,很少有新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就提到,要推行什麽特別具體的政策。但特朗普在就職演講中,還重申了自己在選戰期間提出的一些承諾,這就讓他的就職儀式帶有「直播感」。

意思是:我做完這場演講,馬上就會去簽這些行政命令,把這些政策落實。這種表述讓他的粉絲和支持者一下子有了沈浸感。事實上也是,他做完就職演說後,馬上到體育館裏,當著支持者的面開始簽發行政文件。這種沈浸感和直播感,是特朗普演說的一大特色。

而他所提出的承諾和行政法令,也都是他在選戰期間反復渲染、預熱的。比如移民問題,他說,會馬上宣布南部邊界進入緊急狀態,嚴控非法移民。提到美國選民過去幾年特別關心的通脹問題,他說,馬上會放開美國境內的頁巖油氣鉆探,讓油價降下來。選民關心製造業回流和就業崗位增加,他就說,要撤銷拜登政府任內的「綠色新政」,取消新車中56%必須是純電動或混動汽車的強製規定,讓大家自由購買美國國產燃油車,以此給燃油車產業「回血」。此外,他還強調,關稅政策會讓美國人更加富裕。

當然,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和文化政策。比如言論自由問題、美國的性別議題、種族議題等,特朗普也一一列舉了他將簽發什麽樣的政策。可以說,這種帶有直播感的表述,是對他在選戰期間做出的承諾的復述。

但緊接著,他就有一些我個人覺得非常奇怪的承諾。比如,特朗普說,為了激發「全世界對美國的敬畏和欽佩」,他要求把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他還提出,要恢復美國境內第一高山——迪納利山的原名「麥金萊山」。

補充一下,麥金萊山位於阿拉斯加。19世紀末,阿拉斯加的淘金者以麥金萊總統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山,後來便約定俗成稱為麥金萊山。但在奧巴馬政府任內,奧巴馬認為應該按照阿拉斯加原住民的稱謂,於是就將其改回成「迪納利山」,但特朗普宣布要將其恢復為「麥金萊山」。

麥金萊山的命名問題,其實很值得玩味。因為特朗普在總統選戰期間,反復提到麥金萊——19世紀末美國「鍍金時代」的著名總統麥金萊,說這是他心目中美國最傑出的總統。那我們來看看,麥金萊幹過什麽:首先,麥金萊推行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歷史上最重的關稅政策,特朗普對他這一點尤其推崇。其次,麥金萊與當時美國的一些大型企業關系良好,他的經濟政策對大企業非常寬松,同時對美國普通人減稅。

此外,麥金萊在19世紀末,還曾引導過美國進行領土擴張,包括吞並夏威夷的準備工作、美西戰爭期間對古巴和菲律賓的吞並程序,以及從法國手中接過巴拿馬運河項目,促使巴拿馬從哥倫比亞獨立出來,並購買巴拿馬運河的運營權和兩側土地的使用權,這些都在麥金萊任內完成。

從特朗普恢復「麥金萊山」的命名可以看出,麥金萊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朗普的追隨目標和身為總統的偶像。而從麥金萊的政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理解,為什麽特朗普說,美國應該恢復19世紀末「繼續擴展領土」的態勢,包括他提出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甚至美國要登陸火星。

講到這裏,我大致跟大家分析了特朗普的就職演說,和之前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的主要區別。接下來,我再從細節上分析一下。

首先,有一些政策或承諾,並沒有實際政策意義,只是為了達成宣傳效果。比如把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無非就是發一道行政命令,但這事沒有任何政策意義,也談不上誰沒執行,就對誰進行懲罰或罰款。還有「麥金萊山」的改名問題,這兩項改名沒有任何政策意義,只有宣傳效果。

另外,還有一些話題聽起來非常唬人,比如收回巴拿馬運河、收購格陵蘭島。但它們實際能否落實成具體政策,值得分析。

先說巴拿馬運河。先不說特朗普無端提出美國為開鑿巴拿馬運河和巴拿馬獨立作出了多大「貢獻」,這完全是套用殖民主義話語。關鍵是,巴拿馬從美國手中收回運河後,實際上在過去十幾年中,巴拿馬用自己的財政力量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航道擴容、新航道的開鑿和運營。在這個過程中所用的人力、物力,都是巴拿馬自己承擔的,這與美國毫無關系。

其次,特朗普宣稱巴拿馬運河「被中國控製」,這更是一種汙蔑。巴拿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在2017年。那麽,特朗普所說的「巴拿馬運河被中國控製」是怎麽回事呢?其實是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集團的子公司,擁有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經營權。但這個經營權是在20多年前取得的,時間早於巴拿馬與中國建交的時間。由此可見,特朗普的這一指控完全不成立。至於他說巴拿馬運河對美國征收了更高的過境費,這一說法也已經被巴拿馬政府否定。

再說格陵蘭問題。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一個宣傳效果大於實際政策意義的事情。為什麽呢?現在的格陵蘭行政首長明確表示,對現狀很滿意,不想成為美國公民。特朗普其實在2019年,就首次提出想買格陵蘭島,當時就被丹麥政府駁回了。現在看來,格陵蘭自己的自治行政部門對這件事也不感興趣。

那既然這些沒有政策意義,為什麽還要提呢?我個人判斷,首先是像巴拿馬運河,特朗普可能希望在運河的噸位費問題上,為美國船只爭取額外優惠,或者在下次,巴拿馬運河兩側港口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特許經營權重新招標時,為美國企業爭取一些優惠。

格陵蘭的問題也是如此。你可能會覺得,特朗普盯上格陵蘭,是因為它是一個新目標。實際上,格陵蘭島上現在就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在冷戰時期,有一個軍事術語叫「GIUK封鎖線」,G代表格陵蘭,I代表冰島,UK代表英國。這條封鎖線是冷戰時期蘇聯核潛艇,向美國方向突進的必經之路。因此,從冷戰時期起,美國就在格陵蘭島有小規模的軍事部署。

此外,最近關註格陵蘭島話題的人可能會說,格陵蘭島有一些稀土礦、天然氣和石油資源。但問題是,如果這些資源確實稀缺,且開采成本低,為什麽丹麥不自己開采,為什麽其他全球投資者也不去開采?本質上,是因為在格陵蘭開采這些資源成本很高,難度很大,不劃算。

所以,無論是格陵蘭還是巴拿馬,本質上首先是個噱頭,其次在政策上很難實施,但它們可能會幫助美國企業和美國政府獲得一些小的便利和實惠。這是第一類,沒有太大的政策意義,但宣傳效果比較好的政策和承諾。

第二類是一些政策,聽起來像是方向發生逆轉,改弦更張,但實際上拜登政府早就在往這個方向走了。典型例子是特朗普說,要增產頁巖油氣。但實際上,在拜登政府任內,美國除了在一些特定州的特定板塊,頁巖油氣開采受到環保政策限製外,整個美國境內的頁巖油氣產量已經達到了歷史高峰。也就是說,拜登政府整體上對這一產業,是持放任和扶持態度的。

又比如,特朗普說要廢止「綠色新政」,撤銷電動車銷售比例的法令。但問題是,他所說的「綠色新政」,也就是美國在一定年限內要確保出售的新車碳排放為零,這個法案只是在國會討論過,根本沒表決,更沒實施。也就是說,特朗普是在打一個不存在的靶子。再比如,扶持美國製造業,促進和高科技相關的製造業向美國本土回流,過去幾年拜登政府也是一直在做這件事,只是沒有大肆宣傳。

第三類,一些社會政策,要麽無法長期維持,要麽無法以總統行政令的方式一勞永逸地推行下去。比如,特朗普說要打擊非法移民,宣布南部邊境處於緊急狀態。那為什麽搜捕非法移民,不能長期維持呢?主要是財政成本過高。你要在美國南部邊境,維持邊境緊急狀態,無論是出動軍隊還是各州的國民警衛隊,財務成本都非常高。你可能搞幾個月能行,但長久維持下去是不可能的。

還有一些總統行政令,更是無法長期維持。最典型的是,特朗普說,要對憲法第14修正案的適用範圍提出質疑。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規定,所有在美國領土出生的嬰兒,將自動成為美國公民,本質上是一個出生地法則。特朗普想通過總統行政令,拒絕給那些父母既非美國公民、也非永久居民的新生兒發放護照。

但問題是,總統行政令可以立即生效,而且也不用經過國會,但是總統行政令會受到另一種審查。什麽審查呢?司法審查。而且從過往記錄來看,總統行政令受到司法起訴時,政府敗訴的概率很高。我查了一下,特朗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通過總統行政令推行的政策,曾受到過246項司法起訴,其中只有54次政府勝訴,190多次敗訴。這證明,通過總統行政令推行的政策往往缺乏長久性。

而且,即使不被推翻,特朗普簽發的很多行政法令也很難立即生效。比如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按照WHO章程,任何一個提出退出申請的國家,都要經過一年多的過渡期才能真正生效。特朗普在2025年1月說要退出,實際上要到2026年才能真正落實。這也是短期內無法產生真正效力的表態。

除了這些,第四就是,真正需要新政府負擔可觀成本,或者可能對總統公信力造成影響的政策,在特朗普就職演說中卻只字未提。比如,特朗普在選戰期間口口聲聲說,要在24小時內終結俄烏戰爭。但實際上,在過去一兩個月與普京的隔空對話中,特朗普團隊透露出的信息是:打算製定一個100天的時間表,促成俄烏之間的對話和停戰框架成型。但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他卻只字未提俄烏戰爭。

又比如,中東局勢。現在第一階段的停火協議已經達成,但如果下一階段更全面的人質交換和巴以之間正式的和平協議,談不下去怎麽辦?特朗普也不說。包括以色列和美國另一個主要盟友沙特阿拉伯之間的外交分歧,他也只字不提。因為這些承諾如果做不到,真的會對他的公信力造成沖擊。

還有關稅戰的具體細節。之前特朗普口口聲聲說,上任第一天就要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稅,最後還要對中國加征關稅。但實際上,他在1月20日晚上只透露了一個2月1日的時間點,但沒有說明,是2月1日簽署總統行政令,開始加征關稅;還是行政令在2月1日生效。他沒有給出確切的時間表,也沒有說明政策具體如何推進,甚至留出了足夠的機動空間。

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模糊化的策略。特朗普實際上是往後退了一步,希望通過這種有吸引力的話術,他增加了自己的關註度,增強了選民對他的信任感。這是他經常采用的策略。大家仔細想想,2017年特朗普剛上任時,天天提要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墻。但到了2025年,為什麽不再提這個8年前就掛在嘴邊的政策?因為這個話題已經沒有新鮮感了。他需要製造一些新鮮感,以此吸引關註,並籠絡潛在支持者。

所以,反映到就職演說中,一方面話題充滿煽動性和爆炸性,但另一方面,在具體政策實施上卻有點避重就輕。

03-上任初期政策整體分析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特朗普上任初期的政策重點可能是什麽?

首先,關稅戰的調門喊得這麽高,是特朗普希望獲得反饋和回應。為什麽呢?理論上,特朗普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可以直接宣布「國家緊急狀態」,以緊急狀態為理由簽署行政令,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直接加征關稅。甚至緊急狀態的理由特朗普都想好了,比如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輸入非法藥物芬太尼,還有輸入非法移民。當然不管這個理由成不成立,總之,理論上特朗普是有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立即加征關稅的。

但1月20日他簽發的文件中,並沒有立即加征新關稅的行政令,而是簽發了一份言辭比較含糊的備忘錄,要求商務部「審查不正當貿易行為」。甚至在1月19日宣誓就職前一天,特朗普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還說,美國「還沒有為全面加關稅做好準備」。但特朗普又反復強調,不要以為第一天沒有加征關稅,這事就過去了,他不是在開玩笑。

這其實是用一些含糊的日期,來營造一種緊張感,用不確定性來強化自己的威懾力。特朗普從政之前,特別喜歡談論所謂的「交易的藝術」,這就是一個表現特征。但是,《經濟學人》雜誌和《彭博商業周刊》認為,特朗普之所以不斷強化威懾力,卻又不把新關稅政策付諸實施,是因為特朗普的團隊裏有一些意見分歧。

比如,特朗普提名的新任財政部長貝森特,他認為可以加征關稅,但只能針對門類非常窄的具體產業,比如鋼鐵、汽車電池等;而其他普通商品,尤其是墨西哥輸入到美國的水果、蔬菜等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商品,他認為不應該加征關稅。當然,特朗普團隊裏也有一些強硬的關稅派,認為應該馬上加征關稅。所以,特朗普陣營的內部意見還沒有達成一致。

另一個情況是,總統行政令的好處是可以馬上加征關稅,但壞處是通常加稅幅度不會特別高,一般來說不高於25%。但如果特朗普想把加征懲罰性關稅的比例,進一步提高,他最好還是要跟國會取得一致。

美國政府上一次通過的臨時撥款案,3月份又要到期了;為了政府撥款和新財年的正式預算,國會又要進行新的討論。假如把關稅問題和預算案捆綁在一起,對特朗普來說,是可以獲得更大的政策空間和更多好處的。因為,顯然國會兩黨都不希望政府因為預算問題,再次陷入關門邊緣。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可以提出把關稅與預算案捆綁,他可能會提出對特定國家或特定類型的懲罰性關稅,加征的範圍再擴大一點,比例再提高一點。這樣一來,關稅就變成了一石二鳥的策略,不僅他加征關稅的目標本身可以達到,還能在財政預算問題上額外占一點便宜。

從現在到3月中旬,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一個多月就是他的「關稅交易籌備期」。現在明牌擺出來,告訴你要加征關稅,但又不是馬上加,留出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讓你來找他來談。包括特朗普自己通過《華爾街日報》釋放出的消息說,他希望在就職後的100天內,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元首外交的形式來談很多重大話題,其中當然也包括關稅。

反過來講,哪怕特朗普不拖到3月份,他真的按照目前發出的聲明,2月1日就讓新的懲罰性關稅生效,本質上還是要逼墨西哥、加拿大,包括我們中國,希望獲得對方購買更多美國商品的承諾。如果這種交易談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前通過總統行政令啟動的懲罰性關稅,也是可以隨時取消的。也就是說,關稅戰的調門雖然依然很高,但主要還是希望獲得反饋和回應。

第二項政策重點是外交政策。比較奇怪的是,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對外交政策沒有作出任何明確承諾。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到1月20日就職日,除了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的提名決議正式通過外,其他一些與美國外交、國防問題相關的特朗普選定的重要官員,比如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雖然他們的提名聽證程序已經開始了,但美國參議院內部存在一些分歧,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進入正式表決狀態。

也就是說,光有國務卿,是沒有辦法製定出真正系統且可行的外交政策的。現在必須再等幾天,等參議院聽證程序完成。別忘了,特朗普在選舉之前,就說要讓馬斯克幫他搞政府裁員。但問題在於,政府裁員和合並政府部門,也會造成一個問題:本來部門的最高首長提名程序還沒通過,現在又把實際在辦事的人裁撤了一批,那這個政府部門,尤其是政策咨詢部門的運轉,可能就會出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外交政策承諾實際上是很難做出的。

當然,《經濟學人》雜誌在上個星期,關於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專題封面中,也做出了一個預估,這個預估跟我自己的長期判斷也比較一致,就是:總的來說,不管是對他心目中的戰略競爭對手,還是潛在的盟友,特朗普的一貫策略是先施壓,看看能壓榨出什麽好處來。包括對於北約盟國,特朗普的態度也是施壓,要求你們提高國防預算,不要指望美國來保護你們。對於潛在的競爭對手,更要施壓。

但假如施壓沒有取得理想的進展,而特朗普又預判說,有一些問題不太涉及美國的核心利益,又不能取得多麽豐厚的外交回報,比如俄烏問題、中東問題,那他也許就會逐步放棄或者遠離,讓你們自己去協調。這是我對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一個大致看法。

再說第三點,為什麽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用了這麽大的篇幅去談邊境和移民政策?因為這兩件事情,說到底,不僅承諾講出去容易,而且好落實。因為有多少非法移民入境美國,可以用統計數據說話,甚至他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給墨西哥政府施壓。所以,邊境和移民政策,不僅成效很容易量化,而且還可以把成本分擔出去。

再加上,特朗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打擊過一輪非法移民和邊境越境者,他在這方面很有經驗。所以,把邊境政策和移民問題作為一個切口,來兌現自己在選戰期間的承諾,對特朗普來說,是一個性價比特別高的策略。

反過來,他在就職演說中完全沒提的一件事,是什麽呢?減稅。畢竟,他第一個總統任期任內,通過的減稅法案2025年要到期了。如果條款到期之後,沒有推出新的減稅法案,那麽之前的很多稅收減免政策,就會反彈回2017年以前的狀態。美國民眾可能就會對特朗普不滿。

那減稅問題什麽時候提呢?其實對特朗普來說,很有講究。我個人的判斷是,可能在六七月份。因為我前面說過,到3月中旬,去年12月通過的臨時政府撥款案可能就到期了。新的財政預算一個很重要的爭論點是,美國的債務上限事實上已經被突破了。那麽圍繞債務上限這個問題,國會當中可能會面臨很多爭論和矛盾。

但美國規定,假如正式的財政預算,甚至臨時預算都無法通過,政府的各個機構可以用現金儲備來維持正常運轉,直到現金儲備耗盡為止。理論上,它什麽時候耗盡呢?差不多就是6月份。把減稅議題與突破財政上限等議題捆綁在一起討論,對特朗普是比較有利的。

就像我前面說過的,把財政預算問題和關稅法案捆綁在一起,可以讓特朗普收獲一石二鳥的效果。減稅的議題可能也會和特朗普的其他議題捆綁在一起,在國會過堂。所以,減稅這件事情雖然很重要,但不會是特朗普在第一天或者第一個月,就會提出來的問題。

最後,除了這些具體的政策,我覺得有一件事情也非常值得關註,就是特朗普和國會的關系。你可能會問,特朗普和共和黨,不是同時贏得了參眾兩院加上總統的控製權嗎?總統和國會之間難道還會有什麽矛盾嗎?主要有兩點:第一,共和黨在眾議院的議席優勢,其實是很小的。本來眾議院435個席位中,共和黨贏了220席,也就是說只有5個席位優勢。

現在還面臨一個情況,就是特朗普提名了一些現任眾議員,來當他的內閣部長級官員。而部長級官員是行政職務,和眾議員的立法職務不能兼任,他們就得辭職,以後就得重新補選議員。

目前特朗普提名的議員中,已經有兩個人辭職了,現在共和黨在整個眾議院的席位只剩下218席,甚至還可能進一步減少,5席的優勢都湊不滿了。這會造成什麽情況呢?如果有人特別固執,或者在某個議題上不容易妥協,那麽特朗普想推進的政策,因為共和黨的優勢不夠大,內部又存在一些分歧,可能就會出問題。

而且,我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共和黨眾議員的總數是220個,其中,在特朗普2017年第一次當總統之前就當選的,只有70個,也就是說還有150個人是政治新人。這與參議院很不一樣,參議院的共和黨議員裏,有一半以上政治履歷比特朗普還要資深。但眾議院不一樣,他們能夠選上眾議員,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加入了特朗普的陣營,所以能夠脫穎而出。

但你得註意這麽一個現象:正因為他們在政壇的資歷不深,他們是可以圖謀更長遠的政治發展的。特朗普這個總統只能當四年,他不可能再連任了;但這些占共和黨眾議員多數的2/3的議員,他們中有好多人還想圖謀更長的政治生涯。他們得考慮:我是靠跟特朗普綁定,當上了眾議員;但如果繼續跟特朗普深度綁定,跟著他的指揮棒走,會不會影響我今後的政治生涯?他們得考慮考慮。

而且,在共和黨的眾議員裏面,還有一些「很要命」的派別,比如極端的財政保守主義者。去年12月美國政府的預算風波中,共和黨裏就有三十幾個人不聽特朗普的。特朗普說,想把債務上限問題跟新的撥款案捆綁在一起;但這些人說,不行。任何形式的取消債務上限,或者暫緩債務上限,都不接受,要嚴守財政紀律。那麽這些人在特朗普提出的一些涉及財政紀律的問題上,會不會支持特朗普,也非常值得懷疑。

所以,特朗普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會把哪些他做出的承諾進一步付諸實施,包括他會在國會提出哪些新的法案,哪些又會陷入纏鬥,其中還是存在不確定性的。我也會跟大家一起關註特朗普的施政,特別是跟中美關系有關的話題,我也會為大家做出我個人的解讀。好,今天晚上的分享部分就先進行到這裏。

04-直播問答

@星達重生: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和推動其他氣候變化相關的法規凍結,這對中美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合作意味著什麽?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是極少數中美雙方還能共同協作的全球治理話題。無論是在軍事、經濟,還是在高科技產業,中美之間的競爭關系和摩擦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氣候變化是極少數雙方能展開比較好的溝通和對話的領域。

如果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他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曾退出過一次,後來拜登在2020年勝選後宣布重新加入。我覺得這件事情的影響,不僅在於應對極端氣候和氣溫變化本身會往何處去,而在於中美之間,目前在全球治理上極少數還能有常態化溝通和合作的一個抓手消失了。這是一個非常深遠的影響。這個抓手消失之後,過去存在分歧、存在競爭的領域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就更不好說了。其實對中美關系來說,也是一個不太好的信號。

@光之辣醬:特朗普強調「美中兩國聯手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這個懸念表態就很「特朗普」,想知道劉怡老師對此表態的看法?

首先,雖然美國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商品出口地,但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經過2018到2019年之間的那一波關稅戰後,已經下降了。而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不僅更高,而且還沒有其他選擇。但中國的情況不是這樣。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就得考慮:既然他想從中國獲得一些現實的回饋,甚至是具體的戰略利益,而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又不像墨西哥和加拿大那麽強,那至少在調子上,一開始就不能定得那麽高。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特朗普非常願意以元首外交和直接介入的形式,來推進他的外交政策。既然他已經放話說,願意在就職後的100天內訪問中國,甚至他目前流露出的信息是,希望把美國對華關稅和其他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科技問題捆綁在一起處理,那肯定一開始也得放出一個比較低、比較好對話的姿態,下一步才可能有進一步互動。

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也不能對這番表述抱有太高的期待。畢竟,特朗普富有表演性,而且立場變化比較劇烈。現在就說特朗普是對華友好,或者下什麽結論,我覺得都還不能。

畢竟,從他去年的選戰到今年1月20日的就職演說,透露出的,都是他要按照他的理念,來維護和擴張美國的國家利益,其中有一些跟中國的國家利益,是沒有辦法直接兼容的。這是我的一個個人判斷,僅供參考。

《劉怡全球大事報告》川普就職全解析:預熱動作、演講話術與新政府重點政策深度分析插图2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648.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