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帥中國財富報告(2024-2025):新敘事邏輯下,該“擇時換倉”還是“長期持有”?

香帥中國財富報告(2024-2025):新敘事邏輯下,該“擇時換倉”還是“長期持有”?插图

前面幾講,我們談到了現在資產定價中,敘事是一個新的要素,並且以a股、美股、黃金和比特幣等資本市場為案例,聊到了敘事是怎麼影響資產定價的。

這一講我將回答很多同學關心的問題,既然敘事成為資產定價里重要影響因素,那我可以參與敘事,甚至交易敘事嗎?如果要交易敘事,這裡面需要注意什麼呢?

價值投資的核心

相信很多同學都聽過巴菲特的一句話, 如果你不情願在10年內持有一種股票,那麼你就不要考慮哪怕是僅僅持有它10分鐘。

聽起來有點像雞湯,但其實巴菲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2024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增持了西方石油1156萬股。西方石油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頁岩油生產商之一。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講到了這筆投資的邏輯,很簡單,他覺得這家企業“正在做正確的事情,對股東和國家都有價值”。所以他不關注一個月,甚至十年的油價怎麼變化,他選擇買這家公司股票的時候,就沒想著要賣掉它。只不過是要求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買入(也就是平時價值投資里說的“安全邊際”)。

所以價值投資的邏輯是,如果沒有長期價值,我不應該買入,如果有長期價值,我為什麼賣出?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可以得到關於價值投資的兩個推論:

1.價值投資的本質是通過股權“分享被創造的新價值”;

2.價值投資的核心在於持有,而不是交易。

這句話在今天可能會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到目前巴菲特也沒有買入英偉達。但從2023年至今的兩年時間內,英偉達已經替股東創造了超過800%的收益,年化收益超過200%。同樣的,特斯拉從2023年至今的兩年時間內已經替股東創造了230%的收益,年化收益84%。

所以,這確實是個靈魂拷問–

我要買入英偉達嗎?我買了英偉達就只持有不交易嗎?

我們用數據做個思想實驗。

2024年1月,英偉達股價是50美金,到2024年11月,股價最高超過150美金,漲幅驚人,超過200%。

但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英偉達股價大起大落4次。一個投資者如果秉持著“大跌買入堅定增持,大漲賣出獲利了結”的思路,分別在股價漲到130美金左右時候賣出,跌到100美金附近買入,一年內,只需要操作兩次,那麼他的收益率超過600%,比持續持有的收益率翻了3倍。

所以,現在很多ai賽道的投資者,比如著名的投資研究機構凱投宏觀,還有花旗集團,都直截了當地建議客戶說,在ai這種賽道應該“擇時換倉”,而不是長期持有或者敬而遠之。

為什麼?

邏輯就是前面討論過的,現在的技術條件下,像ai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投資,投資者的的預期很容易變化–像黃仁勛這樣的超級傳播者,他的信念和表達能讓英偉達的股價在幾分鐘之內大起大落,市值上下浮動超過千億美金。

用更學術化的表達–敘事改變投資者預期的力度和速度都被放大了,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非穩態的“地質結構區”。這樣的“地質結構”下,如果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長期持有策略”,投資者的風險暴露反而會更大。

實際上,2023年的時候,芒格老爺子就說自己和巴菲特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他們受益於低利率,低股權價值,和充足機會–和當下環境是截然不同的。之前的《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中,我也曾經聊到過這個話題。仔細想想,巴菲特鍾愛什麼?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卡夫亨氏–本質上都是美國品牌占領全球市場的佼佼者。換句話說,巴菲特、芒格的勝利是美式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紅利的勝利。任何傳奇都是時代的傳奇。所以,當下我們對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可能也要放在時代的框架下做更多的思考和疊代改進。

該不該交易敘事

比如說,剛才說到,價值投資的本質是通過股權“分享被創造的新價值”,它的核心在於持有而不是交易。第一點沒有變化,但第二點,可能就更加見仁見智–

尤其現在很多人意識到,敘事對資產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之後,“交易敘事”也成了市場的一種風潮。比如說2024年10月份之後,美國市場最流行的策略就是“交易川普敘事”:

川普還沒上台,美國國債就大跌,為啥?因為大家預期川普上台以後要加關稅、限制移民,都是推高通脹的做法,所以市場先跌為敬,交易一波“川普通脹”;
川普當選後的一個月,川普的公司股價翻了一倍,儘管公司基本面任何改變都沒有。

所以從本質上來看,交易敘事和之前的“波段交易”“擇時交易”都有很大共通之處,所以交易敘事策略也面臨著類似的難題:到底應該在什麼時候入場,又在什麼時候離場?

市場上有大量專業機構專門研究這些問題:

比如已經長紅了三十年的“動量策略”就被驗證有效。交易者們發現,漲、跌具有慣性,所以安全的方法就是應該買入一段時間持續漲,賣出一段時間持續跌的股票。

還有在2020、2021包括今年表現很好的cta策略(商品交易顧問策略),其實就是利用商品市場和金融期貨去賺波動的錢。

這些策略的本質都是去做波段交易。

整體上,捕捉波段有兩類方法–

第一類根據價格和收益率指標進行判斷。

舉個例子,一個常見的分析指標叫移動平均值,就是說一個資產的價格突破了前面20天的移動平均值之後,就很可能繼續向上。其他的指標還包括macd(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指標)、布林帶、隨機振盪指標、支撐與阻力線、動量指標、乖離率等等(未來有機會再專門找時間跟你詳細講這些技術指標)。這些指標的核心就是說,如果價格突破某個穩定狀態,就可能會持續向上或者向下一段時間。

但這些指標也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假設價格中有比較多的信息。假如價格中“噪音”比較多,這種“趨勢”很可能變成“坑”,直接把入場者給“埋”了。

第二類就是基於價格之外的信息,比如市場情緒、基本面和政策預期等等。

當較強共識開始形成時,大概就是波段啟動時。這一類方法其實就和“交易敘事”的邏輯有很大重合,因為絕大部分的共識信息,都是通過“敘事”來完成傳播的。這種投資策略,其實更接近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考較的是基本功、判斷力、紀律性、甚至是那種“手感”。這也是投資最有意思的地方–和前面那種量化的策略相比,這種方式看上去是沒有門檻的,誰都可以干,但是實際上門檻很高,而且沒法精確用“指標”來評估這個門檻。所以這個賽道上人最多,賠錢的概率也高。

所以這裡敲一下黑板,任何聽上去“一勞永逸,學了准贏不輸的策略方法”,不說100%,99%是“坑”。

我們只能說,在交易敘事的時候,有些原則可以用來借鑑:

比如說晶片、ai,這些技術還不夠成熟,市場空間還有待驗證的行業,企業的估值就更依賴於敘事,這些賽道可能“交易敘事”就更有利; 而那些業績容易短期內驗證的成熟行業,比如公共事業、電力、銀行等賽道,“交易敘事”發生錯誤的概率就很大。
在交易敘事的時候,也仍然需要“價值投資”和“長期主義”的理念。就像之前第3講所說的,短期敘事儘量避免參與,在參與長期敘事交易的時候,要長期追蹤超級傳播者,比市場更早和更深地理解他們的敘事邏輯和理念–這個意義上,交易敘事和價值投資,也沒有那麼大差異。

最後還是想說,其實不參與交易敘事也是一種策略。

記得嗎,我說過,投資是一場輸家的遊戲–最後活下來的不是打出致勝球的人,而是少犯錯的人。

香帥中國財富報告(2024-2025):新敘事邏輯下,該“擇時換倉”還是“長期持有”?插图1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422.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