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讀:中國五大產業爆發成長,是「強勁」還是「過熱」?
Gushiio.com鼔獅智能AI大模型總結
文章分析了「第五次經濟普查」報告中產業擴張與收縮的趨勢,幫助識別機會與風險。對於收縮產業,需根據技術替代、經濟週期或政策變化採取不同因應策略。擴張產業包括「體制內」領域(教育、衛生)、資訊服務業(B端軟體)、一般設備製造業和房地產物業服務,但部分存在隱憂,如教育、衛生未來可能因人口減少和健保壓力加劇競爭,裝修業則為「表面擴張」。同時,警覺批發零售、娛樂、住宿餐飲等過度擴張產業,其低門檻易導致內捲。區域就業趨勢顯示東部吸引力強,東北人口持續流出。最後,文章提供三維評估產業前景的方法:技術替代程度、營收成長及政策支持力度,強調理性看待擴張,避免盲目樂觀。
以下是正文
上節課,我們談了“第五次經濟普查”報告顯示的正在收縮的五大行業,也談到面對這樣的行業,要先識別衰退的原因,再“對症下藥”,做出正確的決策:如果是技術替代導致行業收縮的,我們要儘早離開;如果是因為經濟週期,特別是短週期,我們要選擇開闢導致行業收縮的,我們要儘早離開;如果是因為經濟週期,特別是短週期,我們要選擇開闢“第二週期”,導致預期變化的變化。
這堂課,我們繼續解讀「第五次經濟普查」報告,談談那些正在擴張的五大產業,幫你找找機會。看看哪些細分行業湧現了新機會?哪些行業雖然在擴張,但是競爭特別激烈,入局需要更謹慎?以及,哪些行業只是“表面擴張”,長期發展前景還是不樂觀?相信你聽完這講,會對這些問題有更清楚的答案。
同時,我也希望透過這一講的內容,為你解答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怎麼正確看待產業的擴張?一個重要原則是,面對擴張的行業,千萬不要盲目樂觀,要先判斷擴張的具體程度,區分到底是「擴張」還是「過熱」。如果是適度擴張,意味著機會,但如果是過度擴張,往往是陷阱。
蘊含新機會的四大產業
好,正題開始。先說說蘊含新機會的四大產業,分別是「體制內」產業、資訊服務業、一般設備製造業等,以及房地產領域的物業服務,這些產業機會都比較細分,我們一個個說。
先說第一個,「體制內」產業正在迅速成長,教育和衛生領域擴張明顯。注意了,我這裡說的“體制內”,並不包含央國企,主要分佈在6個領域:科學研究、⽔利環境、教育、衛生、⽂化體育和公共管理,加起來差不多接近7000萬人。而這些領域,過去五年新增了超過800萬人。其中,新增人數最多的,是教育和衛生領域,增幅都在20%以上。當然,這裡有一個例外,就是科學研究領域,有所收縮,我後面會單獨說。
這些數據說明了兩件事:一方面,「體制內」產業確實在毫無疑問地擴張中,依然是相當一部分優質人才的首選。
另一方面,教育和衛生成為過去幾年體制內擴張最大的領域,但目前的兩個趨勢,會變得隱憂。首先是孩子越來越少,教育部門未來不可避免地成為被縮減的部門;其次是因為醫保基金的入不敷出,比如北京,2024年都出現了居民醫保基金的當期赤字,也就是2024年花的比收的多,以及醫保改革等等問題,現在很多公立醫院經營都比較困難,甚至已經有民營就業。所以我判斷,未來教育和衛生這兩個體制內領域的人員,可能會因為這幾年的擴張而變得更卷宗甚至是反噬,這個主題我未來會詳細說。因此,如果你想選擇這兩個領域,需要事先做好心理準備。
而「科學研究」是唯一大幅萎縮的領域,少了將近30萬人。當然這不是說明科學家都轉行了,而是越來越多的科研事業單位,開始從事業單位轉為企業了。對科研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事,喜的是,如果你是一位有能力的科研工作者,未來你的待遇可能會更高,甚至自己創業開公司;而憂的是,科研領域的優勝劣汰,會加劇。
第二個繼續擴張的是資訊服務業,但具體細分行業之間差異很明顯。簡單說,面向B端的軟體產業,新增就業431萬人;相較之下,面向C端的互聯網,只增加了98萬人。這背後原因和政策趨勢密切相關,2020年開始,國家一邊對平台型企業加強監管,另一邊是支持軟體產業發展,同一時期國務院發布相關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軟體產業做大做強,提升關鍵軟硬體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一邊是加強監管,一邊是做大做強,兩個產業的巨大差異就此產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電信、廣播電視產業,反而少了17萬人,這意味著技術更替背景下,傳統廣播電視式微,據我所知,很多地方電視台,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第三大擴張產業,包括一般設備製造、專用設備製造和機械設備製造等,加起來差不多多了400萬人。這些產業正處於上升期。根據統計,機械製造、電子設備製造等產業的營收分別成長了67%、38%。結果自然是,多招人、擴大生產。
回歸到政策層面,《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重點領域突破,就包括高階CNC工具機、機器人、電力裝備等通用和專用設備領域。而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高端設備製造就是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這些都是國家真金白銀投出的產業,是朝陽產業,自然也是擴張重點。
第四個要講的是房地產領域,雖然整體衰退,但是也有煥發生機的細分行業。這裡我說兩個,像是裝修業。報告顯示,過去五年,裝修業新增了將近300萬人,賣裝修材料的也新增了225萬人,算下來超過500萬人。不過我這裡提醒你注意隱藏的危機,從行業週期來看,裝修業要比建築業“慢半拍”,因為房子交付了,才會開始裝修。所以裝修業的擴張,可能不是真的好,只是慢半拍的表現而已。目前來看,2024年,連「家裝第一股」的東易日盛都深陷債務危機,入局依然得謹慎。
再例如物業服務,也在擴張,新增217萬人,這個領域的可持續性更強。因為裝修是“低頻消費”,但物業服務是“高頻消費”。而在都市更新政策的推動下,老舊小區改造、智慧社區建設加速推進,物業服務也要往品質化走,這會是一個機會。所以,我對房地產的基本判斷是,未來行業肯定不會消失,但行業增量會從“蓋房子和賣房子”轉向“房產服務”,其中就包括高品質的物業服務。
擴張產業的陷阱:哪些產業正在「過熱」?
我們前面講了,不管什麼產業,適度擴張是機會,但過度擴張就可能有陷阱了。因此說完前面四大蘊含機會的行業,我們再來說說第五類,可能存在陷阱的領域,具體包括批發零售業、商業服務、娛樂業、住宿餐飲,這些行業因為擴張,正在變得極度擁擠。
其中批發零售業增加了3,098萬人;而從事商業服務的人,多了近1,500萬,增幅超過 70%;同時,娛樂業新增近400萬人,較去年同期成長89%。為什麼一下子新增這麼多?可能和門檻低有關。舉個批發零售的例子,每1個法人單位對應的就業人數才5人,基本上都屬於規模有限的夫妻店。
至於住宿餐飲,內捲就更加嚴重。住宿餐飲業整體新增493萬人,其中競爭最激烈的就是民宿業,短短五年時間,民宿企業新增3.2倍,從業人員新增2.4倍。結果就是,旅遊業依然景氣,但民宿企業卻不好過。從數據來看,從2024年五一假期到國慶假期,民宿平均房價從499元下降到了376元,產業利潤快速下降。而另一個擴張迅猛的新產業,露營地服務,企業和從業人員分別增加了19倍和7倍,現在同樣處境尷尬。快速擴張的背面,就是殘酷的競爭和市場出清。
前面說了五大正在擴張的產業,而產業變化,不僅影響市場格局,也深刻影響各地的就業格局。因此,在討論完產業趨勢之後,我們緊接著就要看不同區域的就業趨勢。
從區域分佈來看,東部依然保持強勁的就業吸引力。數據顯示,東部新增就業812萬人,光是廣東省,新增就業人數就高達675萬人,比全中部還要多出近100萬。東北就業人口持續流出,整體少了差不多340萬,其中吉林流失最嚴重。就業人口的流向,很大程度說明了就業環境的好壞。該往哪裡去,你應該心裡清楚。
好,到這裡為止,我們基本上分析完了報告內容和背後原因。總之,說了那麼多,希望你能注意兩點:
第一,小心那些滯後於經濟週期的“表面擴張”,例如裝修行業等,這些行業最終還是會進入下行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第二,警覺過度「泡沫化」的產業,尤其是就業規模倍數擴張的產業。因為短時間的快速擴張,一定會帶來業界內卷,結果就是被淘汰,不確定性很大,像是娛樂業、住宿餐飲等等。
如何評估所在行業的前景?
聽到這裡,有同學可能要問,馬老師,我聽了那麼久,都沒有提到我的行業,我要如何評估自己所處的行業?我這裡給你一張簡單的評量表,包含3個問題,你照著下面的問題,給自己的行業打分數。
第一個問題:你所處的產業是不是正在進行技術替代?
還沒開始,得1分;
剛開始,0分;
已經大規模出現,扣1分。
對於技術替代,我的建議是,不要試圖對抗技術替代,也不要想著熬過去,也許離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技術替代的趨勢,很難逆轉,就算撐下去,大機率也不會有好事發生。
第二個問題:你所處的產業是不是處在高速擴張期?
營收成長10%,得1分;
營收收縮10%,扣1分;
剩下的,就是0分。
產業整體的營業收入,是比較確定的觀察視角,當然這樣的視角還有很多,之後我們也會提到。處在下行期的產業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短期下行未來還有可能會好轉,關鍵在於看這個週期的長短。
第三個問題:你所處的產業是不是國家政策支持的重點產業?
有政策支持的,得1分;
沒有的,得0分,
國家明令要開始整治的,扣1分。
國家政策能在極短時間內重塑一個產業,可能是利好,也可能是利空。所以,對於國家政策,我的建議是,你必須要時時注意政策的動態,也要有站位邏輯,最好能前置性地理解國家的下一步動作。
最後,請你把分數加在一起,如果為正,表示產業前景還不錯;當然,分數越高,確定性也越大。也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分數。這份評量表未必是最準確的,相比預測未來,我更希望提供給你一個解題的思路,就是不斷拆解人生的大命題。 「工作好不好」是個大命題,一下子很難有思路,那我們就拆解成3個小問題,3個不行再拆成更多小問題,直到問題小到我們可以解決。你看,這樣一來,思路不就打開了嗎?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