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生產“顆粒矽”了? 通威股份回應:是“粒狀矽”,具體資訊暫不對外披露
藍鯨新聞採訪部分光伏人士得知,通威股份計畫生產的“粒狀矽”頗為神秘,均被告知不瞭解“粒狀矽”,至於“粒狀矽”與“顆粒矽”是否為同一生產工藝,二者孰優孰劣,並不知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2月21日訊(記者崔陸鵬)
日前有消息稱,通威股份旗下永祥股份已在公共平臺公示“ 顆粒矽” 產線的環評。 對此,外界疑慮,通威股份是否要生產“ 顆粒矽” 了?
藍鯨新聞搜索了這篇名為《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的檔案發現,文中並未提及“ 顆粒矽”, 僅注明“ 項目總投資4000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提升產品的多元化,擬在現已改進的各類工藝參數基礎上對二期項目進行技術改造,新增1萬噸/年高純多晶矽生產線和1萬噸/年粒狀矽中試線,最終形成10.1萬噸/年多晶矽產能(含9萬噸/年太陽能級多晶矽、1萬噸/年太陽能級粒狀矽和0.1萬噸/年電子級多晶矽)。& rdquo;
2月21日,
通威股份回應藍鯨新聞稱,該項目名為“ 粒狀矽”, 為配套增强棒狀矽競爭優勢的研發項目,覈心工藝、關鍵參數及品質管控體系已形成獨立科技路徑,與行業其他科技方案存在實質差异。
對於“ 粒狀矽” 的具體情況,通威股份回應藍鯨新聞稱,
出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商業機密考慮,具體資訊暫不對外披露。 但該公司強調,佈局該科技是為進一步夯實光伏上游資料的競爭壁壘,通過工藝互補優化成本結構,為產業鏈客戶提供更高價值的產品組合。
藍鯨新聞採訪部分光伏人士得知,通威股份計畫生產的“ 粒狀矽” 頗為神秘,均被告知不瞭解“ 粒狀矽”, 至於“ 粒狀矽” 與“ 顆粒矽” 是否為同一生產工藝,二者孰優孰劣,並不知悉。
深耕棒狀矽多年,通威為何開始試水“ 粒狀矽”?
某光伏組件企業人士則告訴藍鯨新聞,
棒狀矽雖然市占率更高、品質更好,但不一定更賺錢
,& ldquo; 光伏價格戰,也傳至上游供應商,多數矽料企業2024年處於虧損狀態。& rdquo; 在產業鏈價格未見明顯復蘇的情况下,降本成為各企業保住利潤的關鍵,也導致近期顆粒矽市場銷售有明顯提升。
以生產“ 顆粒矽” 的協鑫科技為例,據其2024上半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錄得營收88.63億元,毛利-5.53億元。
1月21日,協鑫科技還發公告稱,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顆粒矽生產現金成本已降至28.17元/公斤(含研發成本),較2024年第一季度下降24.17%。 截至公告日,協鑫科技已徹底退出了西門子法多晶矽的相關直接和間接投資公司,全力專注顆粒矽的產業發展。
據藍鯨新聞瞭解,現時,光伏用矽料主要以顆粒矽與棒狀矽為主,其中通威、大全等頭部企業主要生產棒狀矽,協鑫科技則在幾年前選擇“ 顆粒矽” 路線。
“ 棒狀矽料具有高純度、無雜質、優良的電學和光學效能,適用於電晶體和光電器件製備,在對產品品質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中佔據優勢。& rdquo; 某矽片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藍鯨新聞,顆粒矽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在生產過程中,顆粒矽的綜合電耗更低,且節約了矽芯、人工和折舊等成本; 在拉棒環節,顆粒矽能節約破碎成本和加料時間,提高單產。 但現時顆粒矽也仍存在雜質含量相對高、生產可控性弱、成本及品質不穩定等方面的缺陷,總體作為摻雜使用。
據藍鯨新聞瞭解,截至目前,光伏用矽料仍以棒狀矽為主,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顆粒矽的市場份額有所上升。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此前預計,到2025年,顆粒矽市場佔有率有望達到20%-25%‌。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