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龔宇“開炮”,短劇為何成了“牛夫人”?
愛奇藝龔宇“開炮”,短劇為何成了“牛夫人”?
文:互聯網江湖劉致呈
剛公佈業績沒兩天,愛奇藝CEO龔宇向著短劇“ 開炮” 了。
2月20日舉辦電視劇製作產業大會上,龔宇在演講結尾炮轟一些平臺濫用微短劇行業支配地位,簽署排他協定。
“ 龔宇開炮” 的方向很明確,直指短劇平臺。
當下最火的短劇平臺是誰?
非位元組旗下的紅果短劇莫屬。
龔宇為啥“ 急了”?
可能有短劇帶來的壓力,也可能是這兩天一直憋著一股勁兒。 畢竟讓誰看了愛奇藝剛發的年報,多少都會有點來氣,何况是愛奇藝的掌舵人。
整個24年,愛奇藝營收下滑9.22%,淨利潤下滑59.51%,業績雙降。
其中會員服務收入降13%,廣告收入减8%,下滑原因是內容創作不足,缺乏像《狂飆》這樣的象級爆款大劇。 反觀短劇平臺,倒是流量開花節節高。
根據QuestMobile資料統計,到12月份,紅果免費短劇APP的MAU已經成長到1.58億。
長劇、短劇這麼一比較,此消彼長之勢愈烈,愛奇藝的危機感可能就越强烈。
短劇平臺成長如此之快,市場留給愛奇藝的時間可能不多了,留給龔宇調整的時間恐怕也不多了。
營收、成本,長視頻商業化“ 兩難”
數據不會說謊。
讀了愛奇藝2020年到2024年的年報,總有這麼一個感覺,是以自製劇見長的愛奇藝,這些年飽受成本問題的困擾。
苦心經營四年,愛奇藝營收規模還停留5年前的水准。 這5年愛奇藝由虧轉盈,覈心不在於增長,而在於成本控制。
降本是不是好事兒?
如果從盈利的角度來看,的確是省了錢,但如果從營收的角度看,其實犧牲了增長空間。
從增長的維度看,愛奇藝營業成本下降的2021、2022、2024年,除了2021年之外(21年成本僅下降了1.3%),其他兩年營收均有下滑。 2022年營收下降了4.42%,2024年營收下降了9.22%。
啥意思呢?
每當愛奇藝大刀闊斧砍成本時,營收總是會下滑。
2022年,愛奇藝首席內容官(CCO)王曉暉就曾系統性地對外表達過“ 四個放弃”: 放弃單純迎合向的內容,放弃懸浮向的內容,放弃明顯賠錢的內容,放弃沒有創新的內容。 天眼查APP資訊顯示,王曉暉還任職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監事。
調整之後,23年財報立竿見影,營收、利潤數據一片大好,但當年的營業成本不僅沒降,反倒是上升了3.51%。
對此,我的看法是,重要的不是削成本,而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從2024年愛奇藝的成本結構來看,71.6%是內容成本,17.6%的銷售及管理成本、8.1%是研發費用,剩下的是其他成本。 而且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愛奇藝的內容成本經常占總成本的70%以上。
也就是說,要大幅降本,大概率要砍內容成本和研發成本。 但砍了成本之後,營收又會面臨下滑的壓力。
所以,2024年愛奇藝營業成本降了4.9%,但營收卻下降了9.22%。
花錢沒有效果,營收、成本再怎麼左右拉扯,愛奇藝恐怕也很難找到那個平衡點。
這其實不是愛奇藝一家的問題,騰訊視頻、優酷等長視頻平臺都會有類似的問題。 說穿了還是因為長劇這個商業模式太依賴製作成本投入了。
從用戶端看,這個事兒其實也很簡單。
《狂飆》不會年年有。 而用戶只對內容有忠誠度,平臺不能產出更多的好劇,那麼用戶自然也就沒有很强的付費意願,會員收入下降,平臺的內容投入的邊際收益就會進一步降低。
比如二季度愛奇藝回應收入同比下降9%,以《不可告人》為代表的一批劇集市場反響不佳,拖累了業績。
到了四季度,情况似乎也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雖然愛奇藝的微短劇頗有起色,但也只是帶動愛奇藝內容發行收入增長。
顯然,短劇似乎沒能救得了愛奇藝24年的業績增長。
這裡面的原因不難解釋,短劇雖然火,但現階段流量價值遠大於變現價值。 位元組下麵的紅果短劇,用戶增長的確很猛,但主要變現管道還是要靠廣告。
况且,對於愛奇藝來說,做短劇還是要投錢。 24年愛奇藝淨利潤下降59.51%,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新業務上投入。
長劇板塊難有現象級爆款,短劇業務將起未起,也同樣是愛奇藝面前的“ 兩難” 問題。
短劇當道,愛奇藝如何抉擇?
紅果短劇的爆發表明,短劇的確是一個結構性的增長機會。
可以說,短劇是當下這個內容紅海時代的“ 增長之神”。
請“ 神” 還是“ 送神”? 這是擺在愛奇藝面前的一個根本問題。
對於長劇,愛奇藝依然寄予厚望。 愛奇藝首席執行官龔宇曾表示:& ldquo; 2024年11月底以來,我們上線了一系列爆款作品,帶動業績表現強勢回升…& hellip;& rdquo;
可財務資料上,龔宇所期望“ 回升” 並沒有如願。 從四季度的數據來看,愛奇藝淨虧損1.9億元,Non-GAAP淨虧損5878萬元。 這是自2022年第一季度盈利以來的首次單季虧損。
11月份上線的爆款劇,沒有起到應有的拉動增長效果。 四季度財務資料表現還是拉了。
這裡面有沒有短劇平臺的影響?
我想可能是有的。 畢竟短劇搶走了流量,搶走了付費用戶,長劇平臺用戶付費變得更難了。 尤其是紅果短劇跟製作方簽了“ 排他性協定” 之後,這種影響可能會更明顯。
為啥一個行業龔宇要對短劇開炮?
可能原因不乏以下幾點:
簽署“ 排他協定” 只會讓紅果在短劇市場“ 一家獨大”, 愛奇藝以及其他平臺作為後發者,即便是與紅果合作,也會限制其短劇業務未來的成長上限。 於是,預算“ 內容排他” 這個在長劇版權上的“ 基操”, 變成了不可接受的“ 壟斷”。
短劇內容的集中,會進一步導致短劇平臺佔據更多的總用戶時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長內容平臺的流量池,可能會被進一步分流。 短劇和長劇之間是“ 替代” 關係,而非“ 互補” 關係。
一方面內容題材差不多,製作難易度也差不多,總時長看,70多集的短劇也不短。 另一方面,相似的題材內容,短劇劇情更緊湊,顯然更有吸引力。
長內容平臺的增長是很難的,現在很多短視頻平臺也能看劇,愛奇藝們要跟快手、抖音、B站搶用戶時長,還要面對爆火的短劇,很考驗優質內容產出的能力。 後續爆款內容生產愛奇藝能不能跟得上? 這實實在在地關乎愛奇藝未來的MAU數據表現。
3、短內容比長內容更容易低成本做出爆款,這點動搖了長視頻內容流量的根基。
愛奇藝上一部二十幾集的電視劇,製作成本不菲,但要達成上千萬的播放量並不容易。 而紅果短劇上一部80集的短劇動輒上千萬的播放量,顯然後者更容易出爆款。
有爆款就容易有增量,有增量就不難商業化。
對於過去鍾愛投放長視頻平臺的廣告主們而言,相比長劇,做短劇投放可能更有效果。
於愛奇藝的視角看,與紅果合作,其實本身就是下策,雖然所需要愛奇藝投入的資源少了,財報上興許好看一些,但愛奇藝錯過了一個在短劇生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機會。
長視頻的商業模式並不好,這是被市場驗證的,優愛騰相互之間打了那麼多年,龔宇是親身經歷過的。
馬後炮的視角來看,如果當初堅定地徹底轉型定位短劇,還是有一定“ 市夢率” 的。
畢竟短劇市場仍在高速增長,是有增量的。 而且用戶付費衝動更强,更容易變現。 後續無論是廣告收入,還是內容付費,都是可變現的利益點。
要不要徹底轉型做短劇? 是個值得所有長視頻平臺深思的問題。 至少調整業務比例,80%的資源做短劇,20%採購長劇,也許是一個新的方向。
於愛奇藝而言,沒能及時抓住短劇帶來的結構性機會,錯過的不僅僅是一個財年的業績表現,更可能是未來幾年次級市場上的想像力。
我們不妨給愛奇藝估個值。
今天的愛奇藝已經盈利了,商業模式不複雜,且有穩定的現金流。
如果用DCF估值法,2024年愛奇藝營收260多億,如果未來三年愛奇藝能够持續打造出現象級爆款,廣告業務能够增長的話,假定未來三年的3年CAGR(複合增長率)為5%~8%。
內容成本占比如果進一步降低到65%,那麼Non-GAAP運營利潤率預估再提升至10%~12%。 按12%~15%的折現率,那麼愛奇藝的合理估值約為300億-400億元。
現實裏,愛奇藝市值21.71億美元,按當下匯率計算約合157億市值。
兩者相去甚遠。
事實上,市場是理性的,愛奇藝當下的市值體現正是市場對其合理價值的判斷。 表面上市值被低估了一倍不止,但換個角度看,可能市場給的風險折價更多。
說穿了還是那個不變的觀點,長視頻畢竟是個重投入、重運營的生意,當短劇爆火,長視頻商業的風險折價可能會被進一步兌現。
時間老人是誠實的,長視頻生意究竟還有多少價值,市場終會給出更公允的答案。
接下來,愛奇藝能否戰勝短劇帶來的更嚴苛考驗?
值得期待。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