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要面子,蘋果要里子
文|光子星球
每逢大事,阿里需要的不一定是靜氣,但大概率會是馬雲。
2月11日深夜,蘋果“牽手”阿里,將共同為中國iphone用戶開發本地化ai功能的消息不脛而走。早些時候,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現身阿里杭州園區一事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這則消息的可信性——其“視察”的恰是夸克等ai to c業務所在的阿里西溪園區c區。
早在去年初蘋果ceo庫克中國行以來,apple intelligence這項合作將花落誰家便引發業內長期的討論。彼時早已成為共識的觀點是,在數據隱私與本地化考量下,庫克能“翻牌”的僅有為數不多的數家能提供完整ai+雲服務的廠商,阿里便是其中之一。
八字雖還差了一撇,但市場對此反響強烈,尤其是阿里巴巴(nyse:baba)近兩日的股價大幅震盪。
畢竟,這是兩個“失意中年人”的聯合——丟失了全球硬體創新王座的蘋果,去年第四季度在華出貨量逆勢暴跌25%;阿里則是電商江山不斷被蠶食,ai轉型卻因to b與to c間的搖擺而未在公眾層面攫取多大聲量。
不論apple intelligence能否成為蘋果在華銷售的“救命稻草”,如若合作能成,意味著阿里這艘大船“用戶為先,ai驅動”的戰略轉型終是收穫了果實。
拿下第二張“船票”?
或許是好事多磨,自蘋果開始篩選中國ai合作夥伴起,一年多來只有不斷的傳聞,始終未有切實落地的消息。
對大中華區銷售額持續下滑的蘋果而言,迅速與國內ai廠商敲定合作、加快ai功能落地頗為重要。tiktok餘波尚在的字節不談,騰訊ai方面的進展相對遲鈍,至於庫克去年有意“翻牌”的百度,卻有報導稱雙方存在技術和隱私問題上的分歧。
接洽過的阿里似乎成為蘋果的唯一選擇,直到近日deepseek的橫空出世。
“牆外開花牆內香”的道理,被deepseek再一次驗證。海外各大媒體與kol的自來水下,國內用戶快速接受了deepseek代表ai技術前沿的認知,其用戶量也快速增長。
但並不足以構成蘋果“翻牌”的理由,畢竟蘋果與國內ai企業的接觸與評估遠早於deepseek真正“出圈”的時間節點。其次,作為為數不多的選擇,阿里在大客戶服務能力上也遠優於deepseek。最後,作為落地核心要素的合規性,也需要有深諳國內特色的風控體系。
於模型能力來看,阿里於春節期間發布的qwen2.5-max在各大榜單的不同能力都與deepseek v3打得有來有回。況且,目前deepseek圖形與視頻等多模態能力的訓練還在路上,要求其在偏重多模態交互的智慧型手機場景落地有些強人所難。
更重要的是,於ai服務企業而言,底座模型是張臉,大多數時候都是拿來跑分沖榜。蘋果要的是能拿來用的產品以及配套的服務輸出。
自服務能力來看,deepseek百來人的團隊規模與雲服務能力的缺失難以保障蘋果ai的本土化適配與海量用戶的並發需求。反觀阿里則是在近一年來多次為巴黎奧運會、春晚等超大型活動提供技術支持,這或許是蘋果下定決心的重要原因。
據questmobile數據,早在2023年二季度,國內iphone用戶便高達2.5億。回顧多年前siri問世時全網“整活”的盛況,不難想像apple intelligence中文版的上線將是億級的高並發場景,而這恰是電商起家的阿里的“絕活”。
巴黎奧運會上,阿里雲的技術支持讓雲計算首次超越衛星成為奧運主流轉播方式,超過三分之二信號基於阿里雲向全球分發;去年雙11,阿里云為天貓雙11提供超100萬核cpu資源支撐,刷新了其彈性調度資源的規模記錄。
去年,與百度合作不順的蘋果,陸續接觸了字節、騰訊、阿里等國內頭部廠商。按這個時間節點來看,或許阿里雲在最近幾個月內支撐的諸多大型活動,都是其為庫克這個“面試官”所做的“壓力測試”。
雲計算方興未艾之時,力抗雙11流量洪峰的阿里向市場證明了雲計算的潛力。公有雲的商業模式由此跑通,其也拿下了第一張公有雲的船票。
在雲計算成為ai應用第一入口的當下,阿里進入下一個時代的船票,似乎也落在了處理高並發場景的能力上。
不確定的吆喝
一條草蛇灰線是,回顧早先阿里對ai戰略布局的轉變,其與蘋果的合作似乎早有預兆。
今年初,意在打破英偉達算力壟斷的ai伺服器晶片互連組織ualink聯盟公布了最新的董事會名單,阿里雲作為唯一的中國公司成功入選。這意味著其與早已成為董事的蘋果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態協同。
更明顯的變化發生在內部,如最初僅作為“貨架”上的一個展品,那麼原本被阿里to b服務所打包的通義to c應用,隨著阿里雲分拆併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便是為to b服務與to c產品做出的隔離。
按目前已開放的apple intelligence產品形態來看,其與第三方ai合作的模式是雲端調用而非端側部署。通義應用本身並不能自這項合作中攫取什麼收益。更重要的是,c端用戶並不關心基礎設施,他們只關心服務——好的ai應用存在跨平台的可能,這種可能代表著阿里與蘋果的議價權。
以微信為例,作為中國規模首屈一指的super app,便因“蘋果稅”問題而在公眾號打賞、小程式等方面與蘋果進行過多輪博弈。在蘋果的閉環生態內,幾乎僅作分發之用的應用商店尚且如此,遑論被蘋果掩蓋在appleintelligence服務之下的模型服務商?
某種程度上,蘋果對中國ai合作夥伴的核心需求是讓其作為ai時代的“雲上貴州”。
反觀合作服務商,不論是早先盛傳的百度還是而今的阿里,其面對的都算得上是一個買方市場。客戶logo牆上貼上一個被圖靈啃過的蘋果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但代價是自家模型需要“神隱”apple intelligence之下,不但不能自此獲取自己最缺的流量,同時還面臨著百度、騰訊等成熟廠商的競爭。
前文提到百度與蘋果“鬧掰”的核心原因便是在蘋果閉源系統中,用戶數據使用與所有權問題,即百度不能借ios用戶的相關數據用於自家模型訓練。頗為有趣的是,阿里開始全面為ai to c應用的發展提速的時間節點,與這一事故近乎“同步”。
進一步說,在重新梳理to c業務後,阿里與蘋果的合作反而引出了新的路徑之問。
首當其衝的是通義應用與夸克這兩個代表阿里ai在c落地的產品是否會選擇走豆包與kimi老路,通過投流納新快速打爆。在阿里“各自為戰”的組織架構中,不同應用勢必會存在資源的傾斜。我們此前了解到,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的預算資源相對有限。就目前來看,夸克與通義分別朝移動和pc兩個場景出擊,暫時還沒有“會師”後的賽馬之虞。
既然下定決心做好to c,不得不提的還有長期與通義“搭夥”的開發者社區魔搭。
有觀點認為,傳統to c與to b的鴻溝為ai應用原子化、輕量化的特點所彌合。魔搭本身早已積累了大量個人獨立開發者以及輕量級應用為代表的社區基礎,倘若將社區全面向c端用戶開放並進入移動端,這未必不能是大模型時代的下一個應用廣場。
“站隊”時刻
deepseek的爆火被部分人視作新的“gpt時刻”並非空穴來風,近端時間,圍繞ai前沿的投融資又火熱起來。
孫正義入主openai也好,馬斯克“偷家”奧特曼也罷,圍繞創企的投融資無非是為了劃分陣營,好比迄今仍未接受投資,但外界估值卻在10億美金到1500億美金上下波動的幻方。相似的局面,或將出現在阿里與蘋果達成合作之後的不同市場。
第一個面對“選邊”需求的是阿里。ai時代下,雲計算依託算力的商業模式沒有發生本質變化。蘋果這樣的大客戶與中小開發者開發的輕量級應用都以云為第一入口。阿里將蘋果這個大客戶攬下無疑是大模型商業化的標誌性事件,這或將導向新一輪增長路徑的爭議。
早在數年前雲計算行業增長趨緩時,業內便有ka與中小企業的路徑之爭,這甚至還催生了份額競爭下,各大雲廠商為爭奪項目制訂單而不斷縮小利潤率權重的情況。彼時的阿里一度為適應ka拓客的節奏大動銷售組織,還引入前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總裁蔡英華,卻因信創環境、運營商雲崛起等多重原因而丟失了不少份額。
阿里2025財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阿里雲智能集團收入為296.10億元,同比增長7%。在模型調用持續降價的情況下,大客戶很可能成為管理層高調喊出“2024年下半年雲業務增速將回歸到雙位數”的重要支撐。
此外,選邊站隊的抉擇同樣擺在了卷到極致的智慧型手機廠商面前。
自用戶視角來看,雲端接入的模型能力在當下的日常使用中算不上重要。相比之下,他們更需要的是足夠智能的端側能力,目前國產智能機開放的搜圖、ai操作等還只是較為基礎的交互和應用。
日前,榮耀、vivo、oppo、華為先後宣布自家手機智能體接入deepseek。如果沒有蘋果這檔子事,或許各家還會保持相似的步調,以自研模型為主,在“貼金”deepseek補強能力後擇日再戰。但在蘋果聯手阿里通義後,形勢或將生變——電商業務積累的數據資產偏向用戶行為分析,這恰恰是手機廠商端側ai最為稀缺的能力。
企業需要站隊,但科技不需要。誕生自達摩院的通義,自出生起便帶著一股理工男的氣質,我們無需擔憂其戰略定力,長期在各大榜單上位居前列的qwen系列足以證明。但需要打個問號的是,繼蘋果合作之後,阿里內部能不能集中資源跑出新的ai業務與產品。
或許這才是馬雲現身西溪園區的主要原因。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