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近100億集合資管產品到期,券商壓力山大,轉型突圍需强化業務聯動

①大集合產品清退與持牌轉型已成定局,隨著到期臨近,券商資管規模可能逐步縮減。
②券商機构將業務擴展到公募基金領域成為了券商資管提升競爭力和實力的必然選擇。
③券商資管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需進一步發揮自身在資本市場的專業優勢,需加强與其他業務板塊的協同聯動。

財聯社2月22日訊(研究員李響)
在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利率下行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陞級的多重驅動下,券商資管業務正成為證券行業轉型的覈心戰場。

2024年,券商資管業務逆勢增長,頭部機构與中小券商分化加劇,進入2025年後,在嚴監管下券商資管轉型加快,券商資管業務在結構深化調整中逐步前行。

隨著券商資管轉型,大集合產品“命運”走向幾何?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大集合產品清退與持牌轉型已成定局,隨著到期臨近,券商資管規模可能逐步縮減。

如何轉型突圍? 發揮自身產品和投研優勢,在業務板塊中形成協同聯動,或是券商機构在資管賽道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

券商資管業務分化,不少券商資管機构推出固收+產品

在去年經紀、投行業務持續承壓的背景下,券商資管業務相對表現亮眼,在去年下半年股債雙雙走强的背景下,部分券商資管在權益和債券市場斬獲頗豐。

圖:2024年末,存續的各類產品數量、份額、資產淨值等概況

今年近100億集合資管產品到期,券商壓力山大,轉型突圍需强化業務聯動插图1

數據來源: Wind, 財聯社整理

從收益來看,據Choice資料統計,截至去年末,成立滿1年的券商資管產品平均收益達到4.70%。 分類型來看,股票型資管產品平均收益相對領先,為7.78%; FOF類資管產品緊隨其後(6.39%),債券型資管產品數量最多,1614只債券型券商資管產品2024年的收益平均值為4.57%,收益中位數為4.54%。 混合型產品和FOF產品數量均在300只以上,2024年的平均收益分別為4.06%、6.39%。

進入2025年後,在低利率波動環境下,不少券商資管產品仍保持穩健增長,固收產品作為券商資管的基本盤,部分配寘轉債等資產的混合資管產品表現較為亮眼。 如“第一創業可轉債靈活配寘1號”,作為債券型集合產品,就通過靈活配寘可轉債和股票增强收益,截至2月20日,今年以來回報率達到15.28%。

在不少機构人士看來,在利率下行、純債收益空間愈發收窄的背景下,拓寬能力邊界,通過“固收+”、多資產等新增收益來源已基本是業內的共識。, 與此同時,在去年經紀、投行業務持續承壓的背景下,資管業務憑藉穩定增長的管理規模,已崛起成為券商業績的壓艙石。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末,券商私募資管產品規模達5.4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4%。 同時,2024年券商新設私募資管產品規模同比增長19.85%。

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蔡恩澤表示,隨著居民收入水准的提高和理財觀念的成熟,福斯對於資產的保值增值需求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儲蓄與單一的投資通路,同時在產品創新方面,資管業務也展現出了十足的活力,資管機构憑藉豐富的產品線,能够提供涵蓋股票、債券、基金、另類投資等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客戶的需求。

儘管券商資管業務規模在穩步增長,但行業整體頭部效應仍較為明顯,資料顯示,前10家券商資管份額占比超全市場60%,其中中信、中金、國泰君安等依託全牌照和投研協同優勢主導市場,而中小機构如中泰資管則以“精品店”模式突圍,首創證券則圍繞“多資產多策略”轉型佈局中增收效果明顯。

據首創證券最新披露的年報資料顯示,該公司2024年淨利潤9.8億元,同比增長40.14%,主要變動原因也是自營投資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收入較上年大幅增長。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隨著資管行業的發展,券商機构將業務擴展到公募基金領域成為了券商資管提升競爭力和實力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實現業務差异化發展的關鍵策略。 截至2024年年末,已有15家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獲得公募業務管理資格,不過從2023年底興證資管獲批公募基金資格後,至今暫無新增機构,包括廣發資管、光大資管、安信資管、國金資管仍在排隊申請公募基金資格。

券商參公大集合產品面臨清算,倒逼券商資管圍繞公募化、差异化、科技化展開競爭

現時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類型主要分為集合資管計畫、定向資管計畫、專項資管計畫。 通常而言,券商資管產品一般指代的是券商集合資管計畫。 券商集合資管計畫根據投資標的可以分為股票型、債券型、混合型、 FOF、QDII、 貨幣市場型、另類投資等(如前述圖表所示)。

Wind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場資管產品(集合資管計畫)共有9068只,產品總規模約為30517億元。 其中,集合資管規模超100億元的券商共有21家,中信證券以3571.43億元的管理規模暫列第一,受託管理規模同樣暫列第一達到近1.5萬億,近乎等同於二、三、四名規模之和。
今年近100億集合資管產品到期,券商壓力山大,轉型突圍需强化業務聯動插图3

數據來源: Wind, 財聯社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證監會要求,券商參公大集合產品需在完成公募化改造後逐步轉型或清盤。 僅2024年最後一個月,就包括中金安心回報靈活配寘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招商資管智遠成長靈活配寘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畫等多達51只產品發佈延長存續期限的公告。

據財聯社不完全梳理,頭部大型券商機构和中小機构對待參公大集合產品轉型處理管道不同。 其中頭部大型券商機构或利用資本和資源優勢加速申請公募牌照,避免產品到期清盤,例如通過設立或借道公募子公司實現資質覆蓋,或依託投研能力和客戶基礎,將到期產品轉化為公募基金或私募主動管理類產品,延續資管業務收入,又或者對部分優質資產延長存續期,或通過內部資源調配(如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產品結構。

而中小券商因牌照獲取成本高、週期長,更多選擇到期清算,尤其是規模較小、運營成本高的產品,更是以清盤為主,部分中下券商還選擇與公募機构合作,將產品管理權轉移至已持牌方,僅保留部分客戶資源和通路分成,亦或者收縮業務線,聚焦優勢領域(如區域化服務或細分策略產品),减少大集合產品佈局以規避合規風險。

例如太平洋證券旗下唯一參公大集合產品“太平洋證券30天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畫”,公開資料顯示,該只債券型資管產品規模為6.03億元,若截至2025年4月1日未變更為公募基金,按合同約定無需召開集合計畫份額持有人大會,本集合計畫進入清算程式。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時參公改造的大集合產品延期變難,若存在公募牌照卡脖子的現象,產品到期後需面臨清盤或變更管理人。

“大集合產品清退與持牌轉型已成定局,隨著到期日臨近,券商資管規模可能逐步縮減,尤其是對於參公改造規模較小的產品,2025年券商資管將圍繞公募化、差异化、科技化展開競爭”,某券商資管人士指出,頭部機构憑藉牌照和投研優勢鞏固地位,中小機构則需通過細分策略突圍。

財聯社據Wind不完全統計,今年至年末共有642只集合類產品面臨存續期到期,總規模97.82億元,但有效認購戶數均在200人以下,超過200人的大集合產品暫未披露具體剩餘存續期時間。

2025年券商資管怎麼幹? 著眼業務協同

在券商資管子公司展業方面,各家券商資管能力深耕側重點不同,不少頭部機构構建“投行+資管+投研”生態鏈,例如參與Pre-IPO企業融資、並購重組配套資管計畫,實現收益鏈條前移,而如國信資管等新獲批子公司計畫佈局" 主觀多頭+固收+" 策略,强化絕對收益能力。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2025年券商資管的競爭,本質是“資產獲取能力×客戶服務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的乘積效應。 頭部機构需打破業務孤島,通過科技+牌照+全球化構建生態壁壘,而中小機构則需在細分賽道建立“認知差”,例如區域化非標資產轉化、特定行業ESG投資等,預計資管行業將從規模紅利轉向能力紅利,最終形成“大而全”與“小而美”共生的新格局。

對於2025年券商資管的展業策略,國信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債市或仍可保持相對積極,但預計波動較大,債市投資或將在波動中尋找機會。

光證資管認為,跨年後獲利盤止盈動力及配寘盤配寘壓力疊加,預計利率偏震盪,若降准降息落地可能演繹利多出盡行情,但從中期來看,調整或是買入機會。 全年來看,資產荒可能演變為收益荒,化債背景之下利率債供給量或較大,票息資產供給或將繼續收縮,預計市場或將沿著追求票息、壓縮利差的方向繼續演進。

與此同時,隨著資管業務的崛起,銀行、保險、公募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發力資管領域,搶佔市場份額,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

業內人士指出,券商資管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需進一步發揮自身在資本市場的專業優勢,需加强與其他業務板塊的協同聯動。 例如,利用投行的項目資源為資管產品提供優質資產,通過經紀業務通路拓展客戶資源等,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提升客戶服務體驗與綜合競爭力,引領券商行業走向更加多元化、穩健化的發展之路。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2606.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