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時刻=斯普特尼克時刻+阿裡IPO時刻?
文|數位力場,作者|佘宗明
開年來的熱搜,幾乎被兩個話題霸榜,一個是哪吒2,另一個就是DeepSeek。
在“ 萬事皆可問DeepSeek”& ldquo; 什麼都能蹭DeepSeek” 的熱潮過後,& ldquo; 為什麼DeepSeek沒有出現在南京?& rdquo;& ldquo; 為何DeepSeek沒有誕生在大廠” 之類的延伸性討論,又為DeepSeek的熱度續上了杯。
DeepSeek給國人連打腎上腺素,外資投行也在旁邊不斷“+ 1”。
德意志銀行報告說,DeepSeek的推出,是中國經濟的“ 斯普特尼克時刻”, 中國資產的估值折價將消失。
美國銀行報告說,DeepSeek的出現,是中國股市的“ 阿裡IPO時刻”, 可能在長期內對中國股市產生結構性積極影響。
美銀報告中,將DeepSeek出現比作中國經濟的“ 阿裡IPO時刻”。
誕生於約70年前的斯普特尼克,是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標誌著蘇聯在太空競賽中取得領先地位; 十年前的阿裡IPO,吸引了大量全球長期資本流入中國市場,帶動了中國“ 新經濟” 板塊崛起。
循著這兩個“ 時刻” 望去,曼妙畫卷已鋪展眼前:DeepSeek將重演“ OpenAI拯救美股” 那一幕,成為中國資產估值修復的最强催化劑。
DeepSeek的問世,會是“ 特普斯尼克時刻” 跟“ 阿裡IPO時刻” 的疊合嗎?
拋開那些不確定性表像看確定性內核,可以看到,DeepSeek帶來的鏈式反應已經外溢到很多領域,包括股市。 與其將其稱作“ 斯普特尼克時刻” 或“ 阿裡IPO時刻”, 不如就將其稱為DeepSeek時刻。
DeepSeek時刻的後勁有多大、勢能有多少,取決於接下來會不會有更多DeepSeek冒出來。 但願是“ 鯨起萬物生”, 而不是“ 全都是泡沫,只一刹的花火”。
01
DeepSeek震驚矽谷+宇樹科技機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哪吒2票房破百億,等於什麼?
對“ 國運論” 愛好者來說,這無異於接連吹響雞血集結號。
不得不說,剛過去的春節裏湧向的很多新氣象,跟“ 雪山因和風,冰開得暖光” 的品物逢春意象還挺契合。
在很多人過去幾年被某些現實帶入Emo情緒泥潭的情境中,在不少人將哪吒“ 我命由我不由天” 式的情結投射在華為Mate60 Pro、《黑神話:悟空》上的情形下,許多人的亢奮可以理解。
說到底,我們太需要好消息來提振整個社會的信心了。
而DeepSeek呈上的“ 國運級科技成果”, 來得正是時候。
若就AI說AI,DeepSeek帶來的衝擊波大概也就是停留在算力革命、框架革新等層面。
但跳出AI看AI會發現,DeepSeek會帶來很多深遠影響,包括振奮國人信心,包括激發創新熱情,也包括重塑外界對中國的整體性“ 估值邏輯”。
這裡的“ 重塑” 二字,承載的是國人對“ 經濟好起來” 的期許。
兩年多前,網上曾熱傳一篇文章—& mdash; 《當資產負債錶不想奮鬥了》。& ldquo; 資產負債表不想奮鬥”, 就道出了彼時的社會精神面向狀況:樓市萎靡,股市不振,需求不旺,消費左移,跟這些下行週期表徵同步出現的,還有外資流出,體現在資本市場上,就是“ ABC(Anywhere But China)” 的風行。
一如經濟學者趙建所說,從2022年開始,投資者對大中華區的資產是按照通縮類資產進行折價的。
折價的背後是看衰。
02
但現在,情况似乎有變。
據彭博社報導,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瑞銀集團的策略師均表示,DeepSeek引發了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吸引力的根本性反思,此前關於中國在尖端科技方面落後的假設也受到挑戰。
“ 根本性反思”, 約等於靈魂深處鬧革命。
德意志銀行報告《China eat the world》說:中國在高附加值領域不斷實現突破,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構築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德銀分析師彼得·; 米利肯在報告中寫道:& ldquo; 我們認為,2025年將是全球投資界意識到中國超越其他國家競爭力的一年。 在2025年,中國在一周內發佈了世界首款第六代戰鬥機和極低成本+高性能的開源AI大模型DeepSeek。& rdquo;
德銀報告中對中國產業鏈優勢“ 狂吹”。
“ 中國誇誇群” 隊長,舍他其誰?
美國銀行2月12日的報告稱,中國AI發展的“ 聖杯” 不一定是“ 同類最佳”, 而是“ 足够好” 以支持中國的大規模AI應用並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 DeepSeek證明了中國的企業仍然具有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也顯示了中國在AI領域持續進步的可能性。
美銀策略師認為,圍繞美國經濟在結構上壓倒競爭對手(中國)的敘述正在逐漸消退。
這番表述,算不算小紅書上外國友人說的“ Chinese spy” 行為?
加入唱多大合唱的,還有高盛、滙豐等。
高盛研報稱,美國企業的增長投資比率(GIR)顯著高於全球其他地區,尤其是在AI領域。 但DeepSeek的R1模型以不到600萬美元的成本,實現了與GPT-4和Llama等領先模型相當的效能。 更加光明的增長前景和科技突破將帶來巨大的生產力提升,有助於縮小中國與美國科技股或電晶體股票之間高達66%的估值差距。
滙豐銀行報告則說,全球對DeepSeek的關注可以刺激投資者重新評估中國的創新能力。& ldquo; 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今年中國股市重新評估的催化劑。& rdquo;
相當於把“ 看好” 兩個字打在公屏上了。
數據也會說話:MSCI中國指數從1月份的低點回升了約15%,表現優於其他亞洲股市。
阿裡、小米,這些天都是漲漲漲。
03
為什麼會這樣?
專業人士說:DeepSeek的核心價值“ 在於構建了科技自立與開放創新的新型範式,這對處於科技博弈關鍵期的中國具有戰畧支點意義。& rdquo;
說簡單些,其實就是DeepSeek讓很多人看到了中國科技走向和經濟走勢的另一種可能。
趙建老師說:股市有兩大“ 性感敘事”, 一個是“ 貨幣放水”, 一個是“ 科技革命”。
這其中,貨幣寬鬆是刺激,科技革命是動能。
美股為何能在2022年風雨飄搖的情况下,在2023年走出瘋牛行情,美股基準指數標普500指數大漲25%?
ChatGPT橫空出世,就是引線。
它標誌著兩點:1,AI時代大幕已啟; 2,美國成了AI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引領者。
由此形成的預期,支撐起了美國科技巨頭們的股價暴漲勢頭:2023年納斯達克100指數瘋漲55%,過去兩年七巨頭貢獻了美股全部漲幅的7成。
“ 順週期” 王者英偉達跟ChatGPT締造者OpenAI,成了整條街上最靚的仔。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中國科技企業在AI佈局上脚步緊隨,百模大戰很是熱鬧,& ldquo; AI六小虎” 漸次成型,但總會被一句“ 中國跟美國差了多少年” 的拷問打回“ 追隨者” 原形。
身比特劣勢是其一,晶片斷供是其二,下行週期拖累是其三,幾者疊加,在“ 規模就是一切,算力就是七寸” 的scaling law元規則宰製下,中國某些尖端科技的突圍餘地仿佛已被堵死,中國在AI時代的超車空間似乎已被鎖死。
這樣的預期,很難撼動“ 經濟見頂論” 的看衰預設,形成提振中國資產估值中樞的有力支撐。
說白了,人家對你的價值評估參照系是地方債、是樓市危機、是消費基本面。 你的科技競爭力,在他們看來尚不足以抵消那些問題的反向拖拽。
在此背景下,在全球資本的三大主要流向—& mdash; 港A股(中國資產)、美股(美國資產)、黃金之間,熱錢自然會用脚投票。
過去三年,納斯達克指數上漲74%,A股創業板則下跌了10%,即為印證。
本來這勢頭還會延續下來,但事實一再證明,趨勢中總會醞釀著反趨勢的力量。
04
反轉動力就來自兩個層面:貨幣寬鬆,科技躍遷。
去年的“ 9·; 24新政”, 就給港A股注入了暖流。
隨之而來的是,當時很多投資者態度從Anywhere But China切換為了All-in Buy China,去年9月底A股迎來史詩級大反攻。
只不過,後來的情形表明了,刺激的藥效終究會衰减。
强刺激之外,還得有强動能。
而DeepSeek就成了那個帶來强動能的“ 破壁人”, 它轉動了中國資產的命運齒輪。
連日來,DeepSeek激起的輿論波瀾,幾可媲迹ChatGPT攪動的討論聲量。
對於多頭潜在注意力(MLA)和群組相對策略優化(GRPO)科技、稀疏啟動網絡(MoE)架構、CPU+FPGA+ASIC混合部署和動態負載均衡算灋策略,普通人不太懂。
但他們知道,Deep Seek引發美股震盪、成為全球焦點,逼得OpenAI免費開放ChatGPT搜索功能、取消o3發佈計畫直接梭哈GPT-5,引得微軟、亞馬遜、 BAT、 華為等國內外雲廠商紛紛接入DeepSeek,意味著什麼。
在DeepSeek倒逼下,OpenAI向用戶免費開放了ChatGPT搜索功能。
科技人員從DeepSeek身上看到的,興許是“ 算力集約化+算灋精算化” 撬動的AI多點大爆發圖景。
投行們從DeepSeek身上看到的,則是中國企業在科技封鎖逆境下的突圍能力,是中國AI在破解算力困局後的趕超潜力,是中國向“ 科技創新策源地” 轉型的進階實力—& mdash; 從影響維度看,DeepSeek的突破價值絕不弱於2023年8月華為“ 爭氣機” Mate 60 Pro的問世。
這麼一來,中國資產的估值錨點會向科技競爭力所處的新方位挪移。
DeepSeek之於港A股,也就有了OpenAI之於美股的想像空間。
都說中國股市處在估值窪地—& mdash; 滬深300的平均市盈率(不到13倍)都不到道鐘斯、標普500的一半(高於30倍); MSCI中國指數相對於MSCI全球指數的市盈率折價達到了創紀錄的10個百分點,接近其估值區間的底端。
但估值回升反彈沒有強勁助推不行。 DeepSeek就是極佳助推器。
可以預見,在貨幣寬鬆疊加DeepSeek拉動下,這波行情比去年9月以來那波要更“ 穩”。
高盛就給MSCI中國指數維持了超配評級,說中性預期今年漲幅將達到14%,樂觀預期漲幅可達28%。
德銀認為,港股A股預計會在中期內超過2024年牛市的高點。 貝萊德基金表示,對未來12~36個月的中國市場保持樂觀。
說這些,並非要鼓動股民跑步入場,只是想分析下科技突破跟市場行情的關聯。
值得一說的是,即便是牛市,也會有波動。 無非是之前是“ 進3退2”, 現在慢牛格局在利好因素催化下變成“ 進4退1”。
按照“ 牛市是散戶虧錢的主要原因” 定律,多數人炒股面臨的都會是:沒享受到“ 進4” 的收益,卻承擔了“ 退1” 的代價。
05
問題來了:DeepSeek時刻的利好效應又能持續多久呢?
這取決於DeepSeek的突破能否催生更適配的土壤,激發更多從0到1式的創新。
“ 創新不能被計畫”, 但創新只能生長在包容、開放、有活力的土壤上。
為創新提供適合“ 自生長” 的土壤,少些遠洋捕撈和破門開燈式的打擾,是地方反思“ 為什麼DeepSeek沒出現在本地” 的應有落點。
從企業角度看,DeepSeek崛起帶來的“ AI+” 機遇會裨益很多企業。
這其中,就包括那些涵蓋了最前沿AI大模型+强大雲端AI算力體系+完整AI應用軟體開發者平臺的科技巨頭們。 有機构就預測,2023-2024年全球資金湧向美國云計算巨頭(亞馬遜、微軟)的盛况也會在中國科技巨頭身上重現。
但對國內許多企業來說,在吸吮紅利的同時,也要在從0到1的創新上多做一些。
梁文鋒在接受專訪時曾對“ 美國擅長技術創新,中國擅長應用創新” 的說法表示:
我們看到的是中國AI不可能永遠處在跟隨的位置。 我們經常說中國AI和美國有一兩年差距,但真實的gap是原創和模仿之差。 如果這個不改變,中國永遠只能是追隨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DeepSeek能引燃外界重估中國市場的引信,原因正在於,它基於零基思考,在scaling law外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帶來了AI競爭的新路徑。
能有顛覆式創新,才能站在制高點。 站在制高點,產業、行業、企業才更有競爭力。 這是蘋果、特斯拉、英偉達都驗證過的定律。
中國手機企業要達到蘋果的市值高度,新能源汽車要達到特斯拉的市值高度,恐怕都得先越過“ 顛覆式創新” 這關。 否則,還會存在代際差距,還有可能被降維打擊。
中國科技企業以往習慣了應用場景導向型創新,它對應的多是“ 從1到N” 的漸進創新,而非“ 從0到1” 的顛覆突破。
依託巨大市場和海量場景,有些產業也能實現“ 彎道超車”。 但這終究是局部趕超,會面臨增長天花板,& ldquo; 局部” 之外的部分依舊是未來的局限性所在。 局限性即瓶頸,要突破瓶頸,只能靠那些原始創新突破。 這是被卡脖子之痛教給我們的道理。
這不是要將技術創新跟應用創新對立,不是要回到“ 硬科技vs軟應用” 的二元論思維,而是表達某種希冀,正如梁文鋒所說的—& mdash;
“ 我們認為隨著經濟發展,中國也要逐步成為貢獻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車。 過去三十多年IT浪潮裏,我們基本沒有參與到真正的技術創新裏。 我們已經習慣摩爾定律從天而降,躺在家裡18個月就會出來更好的硬體和軟件…& hellip; 中國必然需要有人站到科技的前沿。& rdquo;
這些說起來卑之無甚高論,無非是重述些基本道理,也很容易遭遇詰問:說得倒是容易,那你來說說該怎麼實現顛覆式創新,該如何催生更多DeepSeek?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 mdash;
要想出現更多的“ DeepSeek時刻”, 與其相信所謂“ 國運論”, 不如相信許多具體的年輕人。 他們的熱愛、敢為、實幹,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
我相信,中國社會的未來,靠的不會是那群秉持“ 鍵盤罩我去戰鬥” 信條在網上喊民粹口號的年輕人,而是梁文鋒、王興興這樣敢想敢為的年輕人。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