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智算中心,聽懂錢塘江畔人工智慧潮
黨的二十届三中全會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個地區與都市都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探索新興產業、新興科技帶來的生產力革新。
2024年,伴隨著“人工智慧+”行動的展開,“頭雁”都市的AI發展經驗變得極為重要。 其中,杭州的AI故事或許非常值得借鑒和參攷。
在《杭州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當中,明確提出了杭州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頭雁都市的目標。 去年7月,杭州市發佈了《支持人工智能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提出了從算力設施建設、模型開放生態、賦能實體經濟、全產業鏈發展、人才隊伍支撐五個方面14項具體舉措支持AI產業發展。 其中尤其將算力技術攻關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
杭州將AI算力變為AI產業的起點,通過算力發展賦能AI企業,繁榮AI生態,培養AI人才。
想要瞭解這些,可以一起從杭州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出發,走進杭州AI企業與AI創業者的故事。
算力,正映出杭州AI的春風十裏。
故事開始於杭州高新區(濱江)。 濱江區位於錢塘江下游南岸,東南接蕭山區,西北瀕臨錢塘江,與西湖區、上城區隔江相望。 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千年皆聽錢塘潮。 而今天在濱江區的AI開發者與創業者,聽到的是AI算力在錢塘江水畔的迴響。
濱江區是杭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創新應用先導區的覈心區。 如何才能從源頭上推動AI產業發展? AI算力建設就是時代賦予的標準答案。
在今天,預訓練大模型是AI科技的主流。 而大模型需要大規模的AI算力作為支撐。 資料顯示,過去四年AI算力需求增長超過了15萬倍,並且大模型的特性讓企業的算力需求呈現出訓練時AI算力需求大,推理部署時算力需求相對較小的彈性特徵。 這種情況下,自建算力池對絕大多數企業並不划算。 採用公共化、普惠化的集約型AI算力,正在成為主流選擇。 同時,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 據測算,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平均將帶動3—4元經濟產出。
面對顯著的AI算力供需矛盾,濱江區决定將算力挑戰變為本地AI產業的發展機會。 早在2021年,濱江區就啟動了杭州智算中心項目,成為杭州首個公共服務性質的AI算力基礎設施,並且
杭州智算中心還堅定選擇了自主化的算力底座,採用升騰AI集羣,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提供公共普惠算力
。中心的另一個建設思路,是不僅要為產業提供算力,還要通過多樣性的管道賦能AI產業成長,面向企業提供AI模型訓推、應用孵化、產業推廣和人才培養等服務。
2022年5月20日,杭州智算中心一期項目完成,同時宣佈40P算力上線。 截至目前,杭州智算中心算力已擴容至240P規模。
杭州智算中心基於一中心四平臺的運營模式,打通了政、產、學、研、金、介、用等環節,協助智算中心構築商業閉環模式,推進本地計算產業鏈聚集。
與此同時,2022年底AI大模型引發了全球關注,新一輪的AI產業爆發隨之到來。 而杭州智算中心已經投入使用,全面滿足了杭州本地AI企業的發展需求。
錢塘江畔回蕩的智慧潮汐,彰顯了“濱江戰畧”的準確度與預見性。
一項新興產業鏈的聚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 對於杭州發展AI產業來說也是如此。
首先說天時,AI算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剛需,是所有AI企業都無法繞開的第一關。
在大模型浪潮興起時,在AI產業與AI企業最需要AI算力的時候,為其提供充沛普惠的AI算力,是杭州智算中心的職責所在。 尤其是面向參數巨大的大模型,提供大規模AI算力,可謂是智算中心的第一挑戰。 在實在智慧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杭州智算中心如何完成這項任務。
實在智慧是智慧體及RPA領域領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優秀專利獎獲獎企業、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連續四年獲評AI准獨角獸企業,致力於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數位員工解决方案,加速數位化轉型,幫助客戶實現跨越式增長。 其打造的實在TARS(塔斯)系列大模型,是公司在AI領域的覈心支撐。
在實在智慧的規劃中,TARS(塔斯)大模型的最强版本將達到70B,這在全球AI行業中也是非常大的模型參數。 為此,實在智慧需要獲得120P的AI算力。 然而公司卻發現,當時市面上的高端AI算力硬體非常緊張,並且整體價格炒作氛圍强烈,由此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這時,杭州智算中心的出現解决了關鍵問題。 在瞭解和溝通之後,實在智慧瞭解到智算中心在當時有150P算力,恰好可以滿足大模型訓練的大規模算力需求。 於是,經過了慎重考慮與一系列科技準備,實在智慧最終在杭州智算中心提供的公有化算力上,僅用了2個月時間就最終完成了70B大模型的訓練。
事實上,對於實在智慧這樣的AI初創企業來說,放弃以往的技術路線,選擇杭州智算中心所代表的自主化AI底座是需要勇氣的。 模型能否訓練出來,最終的訓練效果是否能達到預期,以及所投入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是否合適? 這些關於性價比的問題,是所有AI企業都需要面對的。
好在,杭州智算中心在此期間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大量科技層面的溝通與答疑解惑,幫助實在智慧排解了相關疑慮。 同時,這些反復的溝通與探討,也讓企業看到了來自新興智算生態的誠意,最終讓其感覺無法拒絕。
實在智慧董事長孫林君表示,公司此前的大模型都在傳統AI算力架構完成的,進行遷移在科技棧上和底層框架上要進行比較大的變化,算灋工程師還是有一些疑慮,所依賴的框架變化是有潜在成本的,但經過了仔細評估之後覺得還是值得去做的,對後面的可控性會好很多,實際走出來這步也驗證了當時的猜測。 看上去有門檻,但實際上是比較值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實在智慧在與杭州智算中心的合作中,不僅有效解決了算力問題,更看到了濱江發展AI產業的决心和潜力,於是他們選擇將子公司落地濱江。 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杭州《關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動產業生態建設的若幹政策》(杭高新〔2023〕5號)等檔案,實在智慧享受到了一事一議、稅收減免、人才政策等相關產業支持。 既幫助企業降低了覈心的AI算力成本,又獲得了與本地AI產業共同發展的長期路徑。
截至2024年9月,杭州智算中心在今年已經完成了超過800家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調研,調研需求超過5000P,通過為190家企業與機构提供普惠的算力服務,賦能智慧物聯、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製造、企業服務等十大行業。
杭州智算中心,開始成為一個圓心。 讓杭州AI產業與生態的外延不斷拓展,畫出更大的圓。
新興產業集羣的聚合與發展,離不開本地政策、經濟、營商環境、文化氛圍的綜合影響。 這些因素從多個維度共同定義著產業生態的地利。 想要推動杭州AI產業的綜合成長,
杭州智算中心就不能僅僅提供AI算力,而是需要從多個維度提供配套服務,和企業一同拓寬在具體領域的AI落地半徑,與企業一同做大AI蛋糕。
對此,全診醫學有著清晰的感受。
杭州全診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AI醫療人工智慧產品與資訊技術服務為主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全診醫學研發的基於大語言模型的全診AI智慧醫療助理,是目前國內首創的醫療AI產品,也是唯一一家在近百家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全院上線的AI智慧醫療助理產品的企業。
在臨床醫療場景中,一直有著患者就醫流程複雜,醫生書寫病歷耗時過大,後續隨訪開展不利等挑戰。 而大模型在醫療領域的落地,可以幫助輔助患者導診、病歷書寫、遠程問診等醫療工作,對於提升醫療效率有著關鍵的作用。 於是,全診醫學把握住了這個機遇,成為國內率先將大模型科技落地臨床醫療場景中的企業。
在這個過程中,全診醫學發現醫院在數智化行程中有著共性的需求,就是無論選擇公有雲服務還是打造本地數智化體系,都强烈希望選擇自主化的AI算力底座。 這一點對於醫療行業數智化的長期發展,以及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勢所趨都十分重要。
醫院有算力與智能化服務需求,全診醫學有AI能力,杭州智算中心有算力,三方在多個層面有著互補的關係。 在這一基礎上,全診醫學與智算中心展開了多樣化的生態合作。 於是,全診醫學與智算中心實現了客戶關係上的互通有無,生態共贏。 與智算中心的合作,成為全診醫學拓展市場的有力助推。 全診醫學在醫療領域的開拓,也將智算中心的價值和影響力帶到醫療行業。 多方合作之下,讓自主化AI算力與AI大模型深入醫療場景,拓寬產業半徑。
當更多企業在杭州智算中心的綜合賦能下,實現充分的交流、合作與產業鏈協同,AI就會從一項科技機遇變為真正的產業生態,自主化AI算力能够在更多垂直行業落地生根。
所有AI科技的發展競賽,最終都是人才的比拼。
能够培養人才,支持人才的“人和”,也是AI產業生態能够長期發展的覈心支柱。
為此,杭州市發佈了《支持人工智能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強調加强人工智慧複合型人才自主培養。 杭州智算中心的發展成長,其實也見證著自主化AI生態相關人才的成長。 曠維炬銳的創始人王超,可謂是杭州人工智慧複合型人才的代表。
杭州曠維炬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行業領先的AIoT開發平臺與軟硬體方案供應商,專注於打造資料獲取、算控設備、接入平臺為一體的全套AIoT服務體系。 其打造的MegaFlow是面向AIoT行業的全棧開發雲平臺,通過零程式碼、模組化的管道覆蓋AIoT應用開發的全流程。
其創始人兼CEO王超,就是杭州AI產業與升騰生態的親歷者與參與者。 王超從本科到博士,都選擇了高性能計算作為研究方向,非常關注計算自主化相關課題。 從2018年起,他就注意到了升騰生態。 當時他與實驗室同門,可以說是首批完成向升騰遷移的開發者。
多年以來,王超始終作為升騰開發者,開發了大量的相關應用。 在2022年,他一舉奪得了第一届升騰創新大賽的金獎。
這樣的經歷,讓他在走向創業道路時很自然選擇了升騰方向,於是也水到渠成般參與到了以升騰為底座的杭州智算中心。 從21年的籌建啟動會到23年正式落地,王超與曠維炬銳見證了智算中心的每一次成長,也自然而然成為其算力使用者與生態建設者。
用王超的話說,曠維炬銳與智算中心是青梅竹馬的關係。 他見證了智算中心與升騰生態的成長,而智算中心也對他的創業項目進行了從0到1的扶持。
杭州“人工智慧複合型人才自主培養”的深層次內核,在王超的故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中可以看到,升騰生態的成長、杭州本地AI產業的成長,與新一代複合型AI人才的成長是高度同頻的:
一項有未來,有潜力的事業,會吸引人才加入進來,一同前進,而他們的創造力與貢獻,反過來也會加速AI產業與AI人才培養體系的成長和成熟。
現時,杭州智算中心已經舉辦了多項賽事與人才培養活動。 2024年10月,浙江鯤鵬升騰產業與人才創新論壇暨鯤鵬&; 升騰創新大賽2024浙江總決賽頒獎儀式在杭州舉行,這一賽事成為AI人才瞭解升騰生態,把握AI機遇的重要舞臺。
在2024年3月,杭州智算中心舉辦了2024升騰AI金種子實訓班·走進泛互聯網行業(杭州站); 2024年10月舉辦了“2024升騰CANN科技行—運算元開發專場(浙江工業大學站)”,這些活動為培養本地複合型AI人才提供了關鍵助力。
今天,王超會鼓勵他的同學與同事積極使用升騰,接入升騰生態。 升騰生態的人才之花,此刻正在全力盛放。
在這些親歷者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總結杭州智算中心帶來的多重價值:
對企業而言,智算中心能够解决問題,帶來發展。
智算中心展現的示範效應,讓AI企業意識到其能够幫助企業削减成本負擔,獲得多元支持,從而願意選擇智算中心,選擇杭州這座城市。
進一步,對杭州AI生態而言,智算中心能够成為舞臺和紐帶。
它通過活動、展會、比賽等形式聯接了杭州的AI企業與客戶,形成了繁榮的產業圈層,讓杭州AI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和聚集地。
再進一步,對於科技自立自强而言,智算中心能够成為火種和燈塔。
企業可以通過智算中心的平臺,踏入自主化AI生態的大門,從而為AI時代的科技自立自强錨定方向,積蓄力量。
王超說,對於AI應用企業來說,算力就是一切的基礎。
以智算中心為基礎和起點的杭州AI產業,選擇了一條基礎堅實、運營積極、示範效應顯著的發展之路。
今天杭州AI的春風十裏,或許正是明天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秋實萬裏。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