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保險人熱聊deepseek 百萬代理人會被替代嗎?
①短期內,ai是保險業者理清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工具,但動搖不了代理人“面對面”的優勢。
②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於之前的大模型,deepseek在成本上有極大的改善,預期很快會在很多金融保險垂直領域的應用取得較大突破。
財聯社2月11日訊 (記者 曹韻儀)各行各業對deepseek的深度研討仍在持續。春節後,金融行業跑步上車,保險行業也不例外,從保險掮客展業、到保險機構科技化、數位化布局, deepseek引領的ai變革,能否助力保險業轉型,成為行業討論熱點。
多位保險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指出,短期內,ai是保險業者理清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工具,但動搖不了代理人“面對面”的優勢。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相較於之前的大模型,deepseek在成本上有極大改善,未來可通過聯合開發、數據共享與deepseek等ai大模型深度綁定,例如定製化模型訓練或場景化工具包,逐步實現從投保到理賠的全流程自動化管理。
同時,deepseek的橫空出世,也為保險業務和研發提供了新的機遇。除了作為工具使用,deepseek作為創新型科技企業,也讓保險業看到保障業務的拓展方向。受訪保險業人士多數表示,未來將加速布局國內高階智能駕駛、無人機科技等領域,以保險科技賦能ai等先導產業,為科技型企業保駕護航。
保險業火速研討deepseek 保險代理人有壓力了?
“輸入你的預算、年齡,不出半分鐘deepseek就能生成一份具體的保險方案建議,不僅細緻到需要配備的各種險種,連推薦配置的保險名稱和理由也在清單上。”在火爆了整個春節假期後,開工後,保險機構中各個業務部門均火速關注deepseek帶來的方方面面影響。
“deep seek做保險規劃時的邏輯、關注角度、專業度都能讓很多保險代理人產生危機感,確實是一個強大的輔助工具。從專業角度而言,ai甚至可以替代一部分保險代理人。對客戶而言,他能夠通過deepseek了解到很多保險配置方案。”個險業者姜依依(化名)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還有保險業者坦言,deepseek不僅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還能很高的服務水平。“ai能快速處理和分析海量數據,在產品開發、風險評估及理賠中,肯定會比傳統人工評估更精準高效。更大的優勢是可以提供24小時服務,全天候回答客戶任何問題。”另一保險業者周駿(化名)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但是,deep seek真能取代百萬保險代理人嗎?
不少保險業者對財聯社記者表示,ai工具只能解決小部分需求,中高淨值客戶的家庭個性化、差異化配置是難以匹配的;同時,保險需要後續服務跟進,ai工具在情感支持、道德風險控制上也存在不足,“ai工具很難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或長期跟蹤維護客戶關係,短期內,ai是保險業者理清思路、提高效率的工具,但不可能動搖保險代理人的優勢。”多位保險業人士表示。
“ai提出的方案專業,但這並不代表它提出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客戶還需要自己判別哪些產品可購買,這對客戶的知識儲備,是有挑戰的。而保險人員還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優勢,就是線下線上服務,包括醫療資源預約等等。”姜依依指出。
“或許ai工具的服務在財險、部分個險品類上是可行的,但對於高端市場,在財富傳承、信託等功能性保單上,ai工具施展有限,其中還存在數據安全、隱私等等問題。”周駿指出。
deepseek改善科技成本 保險公司正積極擁抱
“過往的大模型,研發和使用的成本都很高,也有很高的硬體門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金融保險垂直領域的應用場景,以及中小金融保險企業應用的積極性。”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伙人周瑾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相較於之前的大模型,deepseek在成本上有極大的改善,國內外各大科技巨頭也都積極擁抱,並在自家產品和平台上部署,預期很快會在很多金融保險垂直領域的應用取得較大突破。
從過往的實踐來看,保險業早已開始探索在人工智慧融入服務場景。比如今年伊始,泰康人壽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打造的行業首個大語言模型機器人,財聯社記者獲悉,目前該機器人自上線以來累計支持提問上萬次,端到端問答準確98%。
此前,保誠於新加坡啟動人工智慧實驗室;眾安保險也在2024年中期報告顯示,持續在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板塊進行布局,旨在通過科技重塑保險價值鏈各個環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眾安保險的研發投入就達到4.64億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共計1171名,占公司雇員總數百分比達45.0%。
泰康保險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ai在保險行業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但由於客戶需要情感連接,它不太可能完全替代保險代理人,目前也較難靈活的應對複雜諮詢。“未來的保險行業將是人機協作的模式,如ai可以快速處理大量數據, ai可以和代理人各自發揮優勢,形成“ai+人性化服務”的混合模式,例如,ai處理標準化流程,而人工專注於情感關懷與複雜決策”。
“各保險公司勢必會在ai能力創新方面加大投入,以提升市場競爭力,我們認為ai能力在保險行業的應用競爭會進一步加速業務與技術深度融合。”長城人壽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未來,ai大模型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能夠讓保險行業的經營模式向數位化、智能化升級,極大地降本增效。”
從技術層面,上述人士表示,可通過聯合開發、數據共享與當前deep seek等ai大模型深度綁定,例如定製化模型訓練或場景化工具包,逐步實現從投保到理賠的全流程自動化管理。
不過,該人士也對財聯社記者指出,不可忽視的是在技術與業務融合過程中需要高昂的研發與實施成本,要特別關注客戶隱私保護以及各公司面臨的ai人才缺口等方面的問題與挑戰。“保險公司需要在技術創新與風險管理之間找到平衡,通過持續投入和跨部門協作,確保ai的應用效果及可持續價值,也許監管部門指導監督各公司正確使用ai能力。”
保障向科技領域拓維:科技保險賦能ai、先導產業
財聯社記者調查發現,在保險公司業務端,新一輪的ai大模型技術革命也已經開啟,deepseek的崛起,也給保險行業帶來新的思考。“除了聚焦經營模式數位化升級外,創新型科技企業的崛起,也為保險保障主業拓展方向添加了信心,保險機構將進一步加強科技保險賦能ai發展,成為助力人工智慧、加強科技創新產業鏈的後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對財聯社記者指出,“發達國家在科技保險產品開發最新的重點方向,正往保障信息科技、晶片製造等領域及人工智慧產品的研發、應用過程中的數據泄露、算法錯誤等風險方向發展。”
“作為分散風險的有效市場機制,保險是科創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企業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階段,每個階段面臨的風險不同,亟須多元化保險產品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與保障。”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
在監管引導下,保險行業近年來已著重加強科技產業、先導產業和創新機構的保險保障。財聯社記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以上海當地的科技保險為例,2024年伴隨科技產業發展,科技保險也快速發展。2023年上海財險業共為各類科技型企業提供風險保障3.1萬億元。財聯社記者從上海金融監管局獲悉,2024年,上海財險業實現科技保險保費收入50.6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超25萬億元。
《上海科技保險創新發展報告(2024年)》中也顯示,2024年,上海保險業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以及其他基礎風險等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5萬億元,為各類科技活動主體提供風險保障金額24.5萬億元。同時,特色保險涵蓋集成電路專屬保險、生物醫藥臨床試驗責任保險、生物醫藥產品責任保險、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等領域,並且陸續推出行業多個“首單”“首批”。
值得關注的是,與國際趨勢一致的是,我國保險業在人工智慧、無人機等科技領域和先導產業,科技保險也在探索服務周期保駕護航。財聯社記者從眾安保險獲悉,目前該公司正在探索與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軍服務商合作,聚焦大物流領域的無人車智能駕駛場景,為港口、鐵路樞紐、陸港、空港、工廠的無人駕駛電動重卡q-truck提供企業研發設備產物保險、研發設備測試期責任保險產品服務,初期合作16輛。
“不過,目前,科技保險占財險比例仍較低,儘管發展空間巨大,但呈現『叫好不叫座』的情況。”有行業人士坦言。數據顯示,2024年1-8月,我國科技保險的保費收入達到388億元,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等活動提供了超過7萬億元的風險保障。但這僅占2024年前8月財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9648億元的約4%。
對此,上海金融監管局表示,通過擴大科技保險“朋友圈”,持續提升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能力。在此基礎上,將持續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增強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核心保險科技的應用能力。
“逐步建立分行業、分階段的風險資料庫,藉助數智技術克服科技風險保障中由於歷史經驗數據不足、缺乏大量獨立同質風險單位等因素導致的可保性難題。”上海金融監管局表示。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