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場需求的維度:關注度、採納度與流動性
沒有什麼魔法,唯一能區分質量並最終決定成功的因素就是需求。
撰文: Andrey Didovskiy
編譯:白話區塊鏈
有一條普遍適用的經濟法則,支配著所有市場:供給與需求。 在加密貨幣領域,同樣適用,同時加密供給是極其充足的。 可替代Token、非可替代Token、穩定幣、治理Token、迷因幣、工作量證明、權益證明…& hellip; 每天都有大量新的Token湧現,種類繁多。
為了更好地理解,2017年大約有1萬個加密資產。 到2025年2月,已超過1150萬個,而這一增長似乎還在加速。 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市場的注意力會分散,流動性不均勻,導致訂單薄變得薄弱,價格對賣壓异常敏感,從而引發劇烈的下行波動(通常是不可逆的)。
當需求超過供給,並且持續保持時,我們就會看到比特幣的出現。 通過精心設計的經濟模型,合理考慮供給動態,再加上强大而簡潔的科技,這些都與社會哲學高度契合,能够培養出忠實的社區,並推動流動性飛輪效應,讓流動性不斷創造出真正的需求,最終彙聚在真正的資產上。
沒有什麼魔法。 唯一能區分質量並最終決定成功的因素就是需求,毫無疑問。 表面看似簡單的需求,其實是一個多維度的原則,包含了層層相互依存和微妙的差异。 換句話說,這其中是有層次的。
1、需求多米諾效應
需求通常會根據項目、產品或經濟體的基本元素,均勻地在各類資產中流動。
需求有兩種基本類型:直接需求和間接需求。
直接需求指的是來源於某個小眾領域的需求。 例如,想要使用某個應用程序,就會產生對該應用Token的需求,這進一步轉化為對其所依賴網絡的需求,最終導致對該網絡Token的需求。
間接需求則是由宏觀因素驅動的需求,例如貨幣印刷、利率、政府政策和政治體制等。
這兩種需求類型相互依存。 比如,貨幣政策會影響社會中自由流動的資本量,從而决定公眾的風險偏好,進而影響哪些資產會吸引資本流入。 反過來,如果高風險資產在沒有基本資本變化的情况下開始上漲,說明市場中的成熟投資者預期資本即將流入普通零售投資者手中,他們正在提前佈局。
對於加密貨幣來說,需求的根本驅動力來自人類的兩大基本動機: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這兩者都由故事和敘事驅動。
這兩大動機背後的主流敘事是「主權」—& mdash; 即保護自己免受政府干預或反抗政府控制。
追求快樂的敘事包括像蘭博基尼、勞力士、奢華旅行、吸引他人目光、以及獲得家人和朋友的認可等。 這是人們追求正確和從中獲利的欲望,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賭博」。
避免痛苦的敘事則是指避免錯失機會(FOMO)。 看到別人通過投資賺取改變人生的錢,會激發不想被認為是傻瓜、被落下的情緒。 我們把這種行為稱為「屈服」(即失去自我,急於清空投資組合)。
2、誰在推動需求?
要瞭解如何驅動需求,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需求的來源。 因為需求通常通過買賣壓力和流動性來衡量,所以識別需求來源的關鍵問題就是:誰在推動?
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可以把「誰」分為三大類:
1)建設者
這一類包括那些獨立開發工具的個人開發者、打造能够帶來實際收入產品的公司、尋找系統漏洞的駭客、創作內容傳播資訊的創作者、在車庫裏搭建去中心化交易平臺(DEX)和橋接協定的小團隊,當然還有各類智慧合約的開發者。
2)零售投資者
這一類是市場的絕大多數,包括加密推特上的回復者和KOL,迷因幣投資者、NFT愛好者、投機猿猴和賭注加倍的「百倍投資者」。 這些人也常被稱為「背包客」或「退出流動性」。 他們是那些想通過投機獲得更高回報、逃離常規框架、並融入社區的人。
3)機构
這一類包括那些將加密貨幣納入資產配寘的公司、部署Token化債務工具的企業,以及將火山變成比特幣礦場的政府。
在這裡,我們省略了大量的中間角色,如市場做市商、交易平臺、節點基礎設施和雲服務器等服務提供者。
3、需求的驅動影響因素
那麼,加密貨幣中的需求到底是怎麼被推動的呢? 顯然,通過用內部流動性撐起一個迷因幣,獲得某些有影響力人物的代言,再加上用「社區」機器人刷評論…& hellip;
開個玩笑,實際上,加密貨幣中的需求驅動和其他領域沒有太大區別,覈心都是行銷。
我們不打算深入探討行銷的道德問題,但需要指出,行銷本質上就是通過影響情感來達到目的。
為了迎合人性,行銷的管道可以歸結為兩種:吸引和強迫。
吸引是通過有機地打造優秀的產品和社區,逐步建立信任。 這需要很長時間,但能够帶來持久的影響,最終形成自我驅動、可持續發展的超級系統。
強迫則是通過不正當手段,製造出某個事物比實際更有價值的假像。 這些方法雖然成本低、持續時間短,但極具破壞性,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從阿根廷的迷因幣和Pump.fun的眾多故事中找到。
不管是通過哪種行銷管道推動需求,關鍵在於需求本身的特性; 這裡我們討論的是衡量需求採納的各種因素。
1)需求衡量
衡量需求最常見且常見錯誤的管道是通過價格。 稍微更好的管道是通過流動性來衡量。 流動性是金融市場的基石,也是評估資產或資產類別經濟健康狀況時最重要的名額。 也就是,流動性代表了買入壓力(想要擁有的欲望)和賣出壓力(不願放手的欲望)。
當加密貨幣的價格上漲時,它會在人們的心理中形成一個强烈的迴圈,讓大家覺得這項加密貨幣一定很有價值,進而變成自我實現的價格增長預言。 反過來,當價格下跌時,人們通常會認為項目已經沒有需求了。
儘管這一現象有其合理性,但它並不能全面反映實際情況。
作為一種科技為先、偽經濟創新的存在,加密貨幣的需求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涉及金融和科技的多個維度。 以下是一個不完全的清單:
-
MAU(月活躍用戶數)
-
DAU(日活躍用戶數)
-
鏈上地址總數
-
智慧合約總數
-
交易總數
-
開發者總數
-
雜湊率
-
礦工數量
-
質押的Token總量
-
節點數量
-
鏈上交易量
-
TVL(總鎖倉價值)
這個清單非常龐大,解讀這些數據的管道也非常多。 現時,仍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分辨這些需求中有多少是真正有機的,並將其與其他驅動因素結合起來,從而真正理解一個項目的現狀。
2)需求的背後
無論是什麼最終推動需求,最重要的問題始終是「為什麼」。 雖然有時很難忽視外界的譟音,但給自己機會從內心深處探索,深入思考背後的邏輯原因。
-
我為什麼想買這個?
-
為什麼別人覺得它有價值?
-
為什麼有人會想賣掉它?
-
為什麼有人會想擁有它?
-
為什麼有人認為其他人會想要它?
-
為什麼一個項目會選擇在這個網絡上構建?
-
為什麼不選其他網絡?
可以理解,這條路並不容易,特別是有時很難擺脫自己的偏見,避免陷入反復推理的「分析癱瘓」—& mdash; 一種不斷自問的問題迴圈,最終讓你陷入決策困境。
但要明白,當你能够控制自己的衝動,不帶情感地深入挖掘「為什麼」的問題,你最終會做出明智的决定。
早起並不總是最好的,也不是關於對錯,最終重要的是成功; 而成功的關鍵在於,願意為了盈利接受可能的錯誤。
歡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elegram訂閱群: 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Daily
Twitter官方帳號: 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https://www.gushiio.com/DeFlow_Intern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