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與solana,誰是下一個eos?
當一個項目被認為像eos,意味著它被認為面臨著不看好的前景,或者進入“無底深淵”。那麼到底,eth和sol哪個更像eos?今天我們從多個角度一起來扒一扒……
作者|木沐
出品|白話區塊鏈
加密社區歷來就有眾多不同項目的分支,從最早的比特幣硬分叉、ltc、doge等“山寨”,後來陸續誕生了以太坊、eos、solana等知名派系,它們代表了理念和方向的異同,各自生態有合作更多的是社區間因為觀點不同而相互攻擊。
由於solana本輪表現良好,而以太坊的表現則相對差強人意,solana社區的人說eth就像當年的eos,而以太坊社區的人則反擊說sol才是eos。當一個項目被認為像eos,意味著它被認為面臨著不看好的前景,或者進入“無底深淵”。那麼到底,eth和sol哪個更像eos?今天我們從多個角度一起來扒一扒……
01、技術路線和設計理念
以太坊、solana和當年的eos作為底層公鏈,他們的技術方案的最重要的目標都是為了打破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成為安全可靠且高性能、高拓展性的基礎設施。
擴容方案上,以太坊選擇了從pow共識機制過度到特殊的pos共識機制並計劃未來通過分片來提升網絡吞吐量,後暫定轉變為以rollup layer2的分層為中心的擴容方案進行擴容,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相較於以太坊,solana更為激進的使用了“proof of history”(歷史證明)實現更快的交易確認,這種共識機制下實現了高性能,可以處理大量的交易。同樣的,當年的eos也是主打的高性能區塊鏈,通過dpos(委託權益證明)共識機制,實現了極高的吞吐量。
在技術路線上,solana和eos更相像,都是通過激進地追求極致性能的同時犧牲一部分去中心化,暴露了一些節點集中的問題,不過不同的是,儘管solana經歷了數次不穩定的宕機經驗後正在逐步進行優化升級。而以太坊的方案被認為更為保守,為了不犧牲去中心化,選擇了一條艱難和複雜的路徑。
02、可持續性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日新月異的加密領域中,“活下來”或許才是一個項目最為難能可貴的特質。很多時候,創新也意味著不走尋常路,面臨著更多的風險和挑戰。
從歷史看,以太坊已經經受住了“時間的”挑戰和考驗,僅次於加密資產老大“比特幣”,目前的以太坊依舊保持著最大的開發社區和活躍的生態,並有著真實落地應用defi等概念的護城河,不斷的創新和生態建設使其穩坐加密資產“老二”位置。
eos則似乎沒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eos及其生態有過一段時間風光,但隨後暴露出了一些可持續性的不足,最終變得一蹶不振,後續能否“殺回”猶未可知。
比eos歷史更短的solana,也經歷了主要支持者sbf和ftx倒閉帶來的惡劣影響,以及頻繁宕機、攻擊等事件,也算是久經磨難,但同樣暴露了一些穩定性和安全性問題,可持續性面臨考驗。
或許站在eos相對“失敗”的經驗上,以太坊和solana社區會謹慎考慮可持續性的問題。
03、社區支持和機構支持
加密項目的發展背後永遠離不開社區的持續支持,背後當然也有機構資本的影子。生態繁榮離不開社區,機構帶來的資本則加速了它的進展。
eos在推出初期其實也有廣泛的社區共識,同時還得到了大量的資本和機構支持,其開發公司block.one也投入了不少資金和人力物力。然而,或迫於美國sec監管帶來的壓力,block.one公司作為項目方不能直接參與主網的啟動和項目的運營,之後與美國sec官司和解後更是拿著手裡的巨額財富選擇躺平,等於把項目丟給了社區。
由於治理模式和中心化問題的影響,eos的社區共識逐漸減弱,超級節點和開發者的信心逐步喪失,最後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結果。
相比eos,solana獲得了來自華爾街精英和資本的支持相對較多,良好的走勢似乎短期內凝聚了很強的社區共識,其項目團隊領導層亦異常活躍於社區,再加上川普上台後美國加密監管的寬鬆狀態,solana團隊並不會有類似的壓力,反而,因為meme等概念的火爆以及made in usa的“身份”獲得持續的資本加持。
以太坊在社區和機構支持上無需多言,作為加密資產老二,唯二的美股現貨etf,其生態成熟度和流動性都是大幅領先的,再加上項目的可持續性優勢,其長期吸引力料只增不減。
04、小結
儘管我們從多個重要角度分析了以太坊、solana、eos的異同之處,表面上看solana更像激進的eos一些,以太坊則更穩健一些,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條件各不相同,或許誰也不像誰,各自都將面臨不同的考驗和挑戰和自己獨特的路徑。
一切待時間證明,在更友好的監管條件下,或許以太坊、solana等加密項目都能有美好的未來。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