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縣城旅遊又爆了

文|新氪度

當春節遇上非遺:縣城旅遊的“敘事革命”

大年初二的河南湯陰縣岳飛廟外,賣糖畫的老人用麥芽糖勾勒出“精忠報國”四個字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個動作會成為短視頻平台上點讚百萬的“非遺表演”。廟門外,操著京片子、粵語、吳儂軟語的遊客擠滿街道,他們中有人是為了打卡《封神》取景地羑里城,有人則是為了體驗“周易發源地”的神秘——這座人口不足50萬的小城,春節假期接待遊客量同比增長38%,旅遊收入突破17.8億元。& nbsp;

這是2025年春節旅遊市場的縮影。當“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的首個春節,一場關於“縣城敘事”的革命悄然發生。攜程數據顯示,與非遺相關的景點搜索量同比激增87%,而“小城故事”的締造者,正是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縣域文旅ip。& nbsp;

在江西黎川,1800米的明清古街上,張恨水故居成為文學愛好者的朝聖地。當地政府將這位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與古城捆綁營銷,通過情景劇、文學周、非遺市集,硬生生將一座冷清的老街變成日均接待3萬遊客的“文化磁場”。這種“ip+文旅+科技”的沉浸式體驗模式,正在改寫縣域旅遊的遊戲規則:遊客不再追逐5a景區的人頭攢動,而是願意為一場《封神》情景劇排隊兩小時,為一杯“麻姑仙茶”驅車三百公里。& nbsp;

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旅遊消費的深層邏輯疊代。當北上廣深的遊客開始厭倦千篇一律的商業綜合體,縣域旅遊以“低密度、高濃度”的文化體驗,恰好填補了都市人群的精神窪地。正如中國旅遊研究院戴斌所言:“旅遊消費正在從‘看山看水’轉向‘見人見生活’,而縣域恰恰是保存生活原真性的最後堡壘。& rdquo; 

冰雪與暖陽的“雙向奔赴”:流量下沉的辯證法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還未融化,海南環島公路上已擠滿北方的自駕車隊。2025年春節,全國5.01億出遊人次中,62%選擇跨省游,人均消費同比增長7%。這組數據的矛盾性恰恰揭示了當下旅遊市場的辯證法:越是追求“詩與遠方”,越需要縣域充當“中轉站”與“目的地”的雙重角色。& nbsp;

在新疆阿勒泰,滑雪場旁的哈薩克族氈房裡,廣東遊客王先生一邊喝著馬奶酒,一邊用手機預訂次日去吐魯番的包車服務。& ldquo;過去覺得新疆太大不敢來,現在縣城之間全通了高鐵,每個小鎮都有特色民宿,反而能玩出深度。& rdquo;這種“串珠式”旅遊,讓新疆春節遊客消費同比增長9.35%,其中縣域接待量占比超過四成。& nbsp;

而南方的“北緯25度黃金帶”上,一場更隱秘的流量爭奪戰正在上演。福建莆田借媽祖誕辰打造“海上春節”,訂單量暴漲四成;雲南彌勒將溫泉與葡萄莊園結合,讓“泡湯摘果”成為中產家庭新寵;廣西陽朔則用ai導覽系統破解“導遊宰客”頑疾,實現遊客投訴率下降60%。這些看似分散的戰術,實則指向同一戰略:用差異化體驗承接消費降級中的升級需求。& nbsp;

縣域旅遊的爆發,本質上是一場“農村包圍城市”的消費革命。當一線城市酒店revpar(每間可用客房收入)同比下降7.3%時,縣城高星酒店預訂量卻同比翻番。這種“價格窪地”與“體驗高地”的反差,讓“花更少錢,裝更野的x”成為年輕人社交媒體打卡的新準則。& nbsp;

從“流量”到“留量”:小縣城的供給側突圍

正月十五的四川西充縣,舞龍隊伍穿過桃林時,攝影師小陳用無人機拍下了魔幻一幕:傳統民俗與漫山花海在鏡頭中交融,這條短視頻最終為當地帶來3萬+預訂量。但這只是開始——為了打破“花開時爆滿,花謝後門可羅雀”的魔咒,西充縣將桃花季延長為四季活動:春季市集、夏季音樂節、秋季徒步、冬季溫泉,硬生生把“一次性消費”變成“持續性復購”。& nbsp;

這種“供給側改革”正在全國縣域鋪開。在交通層面,2024年底中國高鐵里程突破4.7萬公里,95%的縣城實現2小時高鐵圈覆蓋;在服務層面,ai導覽、擁堵預警系統進駐4a級景區,95後鎮長們什至學會用大數據預測遊客偏好;在文化層面,湯陰縣將《周易》八卦開發成占卜體驗項目,黎川縣把張恨水小說片段做成ar尋寶遊戲。這些創新看似微小,卻精準擊中了遊客的癢點:既要原生態,又要現代感。& nbsp;

入境游的“毛細血管革命”:當外國人走進縣城菜市場

大年初四的北京地壇廟會上,西班牙遊客瑪利亞舉著糖葫蘆自拍時,她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參與一場“雙向奔赴”的文化實驗:2025年春節入境游門票訂單增長180%,其中三成遊客流向縣城。在浙江烏鎮,宇樹科技的機器人舞獅隊讓外國遊客驚嘆;在陝西袁家村,德國博主跟著大娘學做褲帶面,視頻播放量破千萬。這些片段拼湊出的,是一幅“縣域外交”的新圖景。& nbsp;

這場“毛細血管革命”的推動力,既來自免簽政策的擴容,我國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已與26個國家全面互免簽證,對38個國家單方面入境免簽,對54個國家過境免簽,過境免簽停留時間延長為240小時,新增21個過境免簽入出境口岸。更源於縣域文旅的主動出擊。雲南建水縣將紫陶製作體驗包裝成“東方樂高”,吸引日韓親子游群體;海南定安縣用“村咖”(鄉村咖啡館)承接北上廣深的外企白領;甚至河南某縣城菜市場,都開始提供中英雙語標牌——這些細節讓“下沉市場”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場域。& nbsp;

但要讓流量真正沉澱,仍需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在江西某古村,法國遊客皮埃爾抱怨:“找不到英文講解員,民宿wifi連不上谷歌地圖。& rdquo;這種尷尬暴露出縣域國際化的軟肋:當硬體追上大城市時,服務意識的滯後可能成為致命傷。正如攜程梁建章所言:“高端民宿不是放個浴缸那麼簡單,而是要構建完整的體驗生態。& rdquo; 

結語:在“潮汐效應”中尋找確定性

回望2025年春節,5.01億人次的出遊數據背後,藏著中國消費市場的兩大確定性:一是縣域經濟正從“替補席”走向“主戰場”,二是文化自信催生的體驗經濟已成新增長極。但要讓這場“小城狂歡”避免淪為曇花一現,仍需回答三個問題:如何將春節的爆發式流量轉化為日常的細水長流?如何在商業化與原真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又該如何讓“小城敘事”真正融入全球化語境?& nbsp;

或許答案就藏在湯陰縣的一幕中:當遊客在羑里城用手機掃碼領取“文王卦象”時,他們既在消費傳統文化,也在參與文化再生產。這種“古老的未來感”,或許正是縣城旅遊從“爆紅”走向“長紅”的密鑰。& nbsp;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303.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