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送外賣,難做“價格屠夫”
京東難做“價格屠夫”
文|新媒科技評論
在“京東以5%佣金入局外賣市場”的消息發酵幾天後,近日,京東外賣正式宣布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
據悉,在2025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能享受全年免佣金,已簽約商家也能按照全年免傭進行調整,果然,劉強東還是使用了“鈔能力”。
雖然美團和餓了麼在外賣市場二分天下的格局已基本成型,但過去幾年,依然不乏想要衝擊外賣市場的平台,比如抖音、微信等,甚至連娃哈哈都推出了“娃哈哈到家”外賣服務平台。
事實上,如今的外賣市場早已不僅是餐飲,而是涵蓋了即時零售的多個領域,有新機會就有新可能,難怪大廠們都躍躍欲試。但京東外賣能否通過市場的考驗,則恐怕還需要消費者用“飯票”來做決定。
全民苦美團久矣
京東布局外賣市場的動作,早從去年就開始了。去年5月,京東app首頁上線了“秒送專區”,服務板塊覆蓋大型超市、便利店、生鮮、手機數碼、買藥等品類。
據悉,京東將原來的京東小時達、京東到家等即時零售業務升級成“京東秒送”,更提出最快9分鐘到家,可以說是以“秒”來提升履約效率,這也更符合京東本身在配送方面的定位。
其中,“秒送”也設置了外賣功能入口,主要以連鎖品牌為主。時隔半年,京東外賣的中小商家依然不多,主要還是瑞幸、庫迪、海底撈、袁記雲餃、漢堡王等頭部連鎖商家品牌。
此次京東雖然公開招募商家,但招募條件是“品質堂食餐飲商家”,京東解釋稱,京東外賣會通過審核營運執照、審核門店照片、銷售人員線下拜訪核驗等方式確保品質。
對於大部分白牌餐飲商家來說,要成功加入京東配送陣營似乎並不容易,但即便如此,不少商家還是“舉雙手”歡迎京東外賣,畢竟多一個渠道,商家就多一個選擇。
過去幾年,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67.4%,但無論商家、騎手還是用戶,似乎都苦美團久矣。
騎手被困在美團的算法中,近兩年平台與騎手早已因配送超時、交通違規等問題衝突不斷;外賣用戶同樣被困在了系統里,平台難以完全拆解配送與時效的矛盾,這一燙手山芋卻被丟給了用戶,讓用戶選擇付費優先送達。
商家也同樣苦不堪言。去年,美團調整了外賣業務的經營目標,不再將gmv放在首位,而是追求訂單量的增長,“價格戰”成為吸引用戶的重要手段,比如新業務“拼好飯”、升級的“神會員”福利等。
但有商家表示,“拼好飯”壓根就是個“苦差事”。深圳一家主要經營白領外賣的夫妻店老闆阿龍表示,往常外賣平台是根據用戶的實付價格來抽成,一份24元的紅燒牛肉飯,我們自己能拿到手大概有18元左右。
但通過拼好飯下單,商家只能拿到“固定金額”。阿龍表示,像這樣的一份紅燒牛肉飯,我們自己到手大概只有12元左右,出品還不能比正常外賣差,算上人工成本,利潤就那麼2、3塊,基本等於沒錢賺。
阿龍也曾經向相關人員提過“漲價”,但卻被回覆說“大概率不會獲批”。像阿龍這樣的商家比比皆是,“拼好飯”能帶來流量,但利潤卻真的不多。
如果不想降低品質把口碑做壞,要麼就不做拼好飯,但主站的流量基本飽和了,生意越來越難做;要麼就只推一款單品,薄利多銷,就圖個流量。
事實上,網上一直流傳著“美團外賣佣金高達30%”,不過美團予以否認,並表示美團外賣實際商戶佣金率為6%-8%。
但從不同社交平台的網友留言來看,恐怕其實際佣金並不止如此。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商家參與了滿減、紅包等活動,商家的部分收入被這些成本所擠壓了。
目前,京東外賣尚未正式公布後續的佣金政策,但根據網上流傳5%佣金消息來看,不少商家和用戶均表示非常期待新的“外賣大戰”。
醉翁之意不在外賣?
但新的“外賣大戰”真的能打起來嗎?目前來看,京東外賣依然處於早期階段,所採取的打法也還是較為低調謹慎。
一則,目前入駐京東外賣的餐飲商家均以連鎖品牌為主,尚未大規模接入中小商家,京東外賣更表示會進一步審核能力,這意味著其商家規模在短期內或不會大幅增加。
二則,目前京東外賣在價格、整體運營上還沒有明顯優勢。從價格來看,有消費者在京東、美團、餓了麼上同時下單某連鎖餐飲的菜品,其售價是一樣的,但美團、餓了麼均顯示“免配送費”,京東卻要收取5元配送費。
在配送時間上,京東的配送時間較美團、餓了麼甚至還要更長一點。考慮到餐飲配送對算法、技術、運力密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京東的自有運力資源雖然可以支持外賣業務,但也還要進一步調整算法和響應速度,才能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因此,京東籌劃兩年多才終於在這一時間窗口布局外賣業務,其醉翁之意不僅在“外賣”,更在於“即時零售”。
根據《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即時零售規模達到6500億元,同比增長28.89%,預計2030年將超過2萬億元。
去年,除了京東之外,美團、阿里都在加碼即時零售生意。美團發布閃電倉“繁星計劃”,表示要在2027年將閃電倉數量增加至超10萬個;阿里則發布了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讓品牌商家在即時電商的經營上建設更高效的品牌互動陣地。
以美團為例,其在即時零售領域已經發起了數次進攻,早在2019年就通過“美團買菜”布局生鮮即時零售;2023年,則將美團買菜升級為小象超市,由生鮮零售轉向全品類邁進。
對美團來說,雖然其在外賣市場上已經成為“一哥”,但外賣業務的想像空間其實已經觸及“天花板”。
表面上來看,美團只需要提供平台和算法,但實質上“騎手軍團”背後有著極高的人力成本,但餐飲外賣的客單價卻普遍偏低,再加上近年消費降級成為趨勢,要繼續用高人力成本養一門增長有限的生意,長遠來看並不划算。
即時零售則剛好能夠破這個局,其有著比餐飲美食更高的客單價,如果綜合日用快消、生鮮零食,藥品數碼等品類,隨著年輕消費者“即買即用”消費觀念的滲透,即時零售已逐漸從低頻消費向高頻消費轉變。
根據questmobile數據,即時零售的用戶年齡大多在26-40歲,年齡段分布均勻,消費力較強,以高線城市為主。此外,和其他渠道相比,即時零售訂單的時段、渠道分布更均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運營成本。
美團在加速向即時零售轉型,京東則“以攻為守”,希望通過外賣業務推動即時零售業務的發展,先提高用戶在平台的留存時間,再帶動其他場景的消費需求。
京東難做“價格屠夫”
但京東想要撼動美團當前在外賣市場的地位,則恐怕並不容易。在京東之前,百度、抖音、快手、微信也都曾嘗試入局,但似乎都未能得償所願。
網際網路大廠想要在外賣市場,包括即時零售市場分一杯羹,這跟他們天然的流量優勢有關,像微信這類“國民社交軟體”,只要其願意在顯眼位置增加入口,吸引用戶點擊只是捎帶手的事。
但除了百度外賣燒掉幾十億,卻還是遺憾退場之外,其他大廠在外賣領域也只是小心試探,而不敢全面梭哈。
這是因為餐飲外賣對運力要求很高,再加上用戶已形成了使用習慣,其他大廠想要重新推翻用戶心智,“燒錢”必然是第一步。
但目前來看,京東還不到“大規模燒錢”的地步,其商家佣金雖然低,卻增加了外賣配送費,實際上消費者花的錢可能差不多,總歸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改變消費者心智則更是漫長的過程。
另外,消費者使用頻次、流量大盤也會影響商家的入駐,部分商家可能會基於0佣金政策入駐,但長遠來看,主流商家群體一定還是看訂單量。
最後,京東還需要時間來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以騎手為例,雖然京東旗下已有達達秒送,但其年活躍騎手數量只有130萬,與美團超700萬的騎手規模並非一個量級,後續要如何提升服務質量,仍需要想好對策。
不過,無論京東劍指的是外賣業務,還是規模更大的即時零售業務,可以肯定的是,京東入局必定會為行業帶來新的“火花”。
但美團等網際網路大廠,以及其他試圖布局即時零售的生鮮平台,必然也會作出反擊,目前來看,真正的行業顛覆者,或許尚未到來。
不過,對於被困在當下外賣生態已久的商家、用戶和騎手來說,能夠改變“外賣江湖”一些固化的遊戲規則,這已經是行業變局的開端。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