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七年,OpenSea還是選擇了發幣
OpenSea的SEA代幣或許是平臺自救的關鍵,也可能會成為推動NFT市場走出低迷行情的驅動力。
作者: Babywhale、Glendon,Techub News
2月13日晚間,OpenSea在X上宣佈推出OS2公測版本,並將推出平臺代幣SEA,以及暗示將進行空投。 儘管具體時間表和細節尚未公佈,但此公告一出,無疑牽動了不少幣圈老玩家的心,僅一小時,該推文的評論與轉發數已突破千次,社區討論熱度飆升。
OpenSea首席執行官Devin Finzer也發推強調,「正在推出的OS2不僅僅是一個新產品,SEA也不僅僅是一個代幣,而是一個從頭開始構建的全新OpenSea。」 此前也有一些傳言稱OpenSea的新版本將參攷Blur以交易為覈心的UI。
OpenSea終於要發幣了,如果放在三年前,這絕對會是一場萬眾期待的幣圈狂歡,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幣圈已然是MemeCoin的天下,NFT早已「過氣」。 更令人唏噓的是,即便我們將關注點局限於NFT領域,OpenSea也已經輝煌不在。 據Dune資料顯示,OpenSea 1月交易量僅為1.95億美元,較2022年初的50億美元峰值暴跌96%,年收入縮水至約3326萬美元。
另據nftpulse資料顯示,截至撰稿,Opensea過去30天的市場佔有率已從2021年12月的95%驟降至29%; 另一方面,OpenSea的估值也從在2023年初的峰值133億美元一路下滑至15億美元左右,甚至它一度淪落到了要「賣身出售」的地步。
那麼,曾經作為NFT交易市場霸主級別的OpenSea,為何會走到這一境地?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OpenSea的發展簡史,看看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又是如何在NFT市場競爭中跌落王座的? 最後再來聊聊OpenSea决定在此時發幣,對整個NFT市場格局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草創時期:在NFT荒原中蟄伏求生
母庸質疑的是,在Web3領域的創業公司中,OpenSea無疑是一個從0起步的傳奇企業,尤其是在2021至2022年的兩年間,該公司以驚人的速度從籍籍無名躍升為估值133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並穩坐NFT交易市場的頭號交椅。 只是,這段輝煌的背後,卻是一部充滿戲劇性的市場沉浮史。 故而,筆者認為,OpenSea的興衰史或許也可以看作是NFT行業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競爭的一個縮影。
2017年9月,Devin Finzer和Alex Atallah憑藉著創新項目「Wificoin」一舉獲得知名創投孵化器Y Combinator的種子輪融資,這一項目旨在使用加密貨幣支付共亯WiFi,並未與NFT這一賽道扯上關係。
然而,2017年11月,Dapper Labs正式推出了基於乙太坊的加密猫遊戲CryptoKitties,引發一陣炒作熱潮,狂熱的競價一度推動CryptoKitties的NFT收藏品售價達到了247枚ETH,在當時大約為11.8萬美元。
同年,CryptoKitties創始人兼CTO Dieter Shirley提出了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概念,並促進了定義NFT標準的EIP-721的推出。 (Techub News注,EIP-721後來經過討論和改進,於2018年正式通過,成為如今的ERC-721協定標準。)
正是這一標準的提出,改變了Devin Finzer二人的創業方向,他們决定放弃原先的「Wificoin」項目,於2018年2月創建了NFT交易平臺Opensea。
據The Generalist報導,Devin Finzer對此表示:「看到了NFT市場的潜力,因為有了一個數位項目的標準,在CryptoKitties之後出現的所有東西都將遵守這個標準。」
彼時正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早期發展階段,NFT概念尚未普及,整個NFT市場幾乎是一片荒土。
儘管如此,Opensea在當時也並非是獨一無二的NFT交易平臺。 與其幾乎同一天在Product Hunt上發佈的,還有自稱是「類似eBay的零費用加密資產市場」的Rare Bits,一個比OpenSea更具優勢的競爭對手,有趣的是,OpenSea同樣將自己描述為「加密商品的Ebay」。 (Techub News注,Ebay是一個可讓全球群眾在網上買賣物品的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
2018年5月,OpenSea從包括1confirmation、Founders Fund、Coinbase Ventures和Blockchain Capital在內的投資方處籌集了200萬美元。 但Rare Bits早在一個月前就獲得了600萬美元的融資,參投方包括Spark、First Round和Craft。
從VC投資來看,OpenSea雖然落入下風,但1confirmation合夥人Richard Chen卻對OpenSea更為青睞,他認為「Rare Bits對NFT的瞭解不如OpenSea,OpenSea的團隊更加精幹,更有戰鬥力,Devin和Alex在發現新的NFT項目並推動其上線OpenSea方面也做得很好。 並且,在我們於2018年4月投資時,OpenSea的交易量已經是Rare Bits的4倍。」
除此以外,兩家公司的銷售策略也有所不同,OpenSea堅持收取1%的交易傭金(後逐步提升至2.5%),通過穩定的收入維持運營。 Rare Bits則在2018年採取「零手續費」策略,且承諾退還用戶交易產生的Gas費用,試圖通過降低用戶成本吸引流量。 這一策略初期吸引了一定關注,看似對用戶更加友好,實則不利於平臺的長期發展,高昂的運營成本也註定了Rare Bits將難以為繼,尤其是在「2018年的加密貨幣寒冬」來臨之際。
在這一時期,為了擴大用戶基礎,爭取平臺交易量,Rare Bits也嘗試將業務從NFT擴展到更廣泛的虛擬商品交易,例如與動漫平臺Crunchyroll合作推出「數位貼紙」,並探索遊戲道具等非NFT類資產交易等。
與Rare Bits的多元化不同,OpenSea仍然保持專注,其工作重心始終是改善NFT交易業務。
但在黎明到來前的漫漫長路上,OpenSea的日子同樣也並不好過,平臺早期交易量持續低迷,早期項目也只僅限於CryptoKitties、CryptoPunks等少數NFT。
據鈦媒體報導,2020年3月,該團隊規模僅有5人,月均交易額在100萬美元左右。 按照當時2.5%的傭金費率計算,OpenSea每月收入僅為2.8萬美元,如果不是2019年底Animoca Brands等戰略投資者注入210萬美元的「救命資金」,這家初創企業或許早已消失在行業寒冬之中。 至於Rare Bits,早在2019年便呈現出了岌岌可危之勢,直至2020年,該平臺徹底退出市場。
從事後來看,OpenSea能够崛起,一躍成為NFT領域的王者,離不開其專注覈心業務和精簡運行的運營決策。 Devin Finzer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願意在這個領域長期發展,不管眼前的增長軌跡如何。我們想為NFT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市場,並希望它能够持續3-4年。」
時間很快來到2020年下半年,黎明將至。 這一年可以說是OpenSea命運的分水嶺,隨著下半年開始Crypto市場的逐步回暖,OpenSea憑藉NFT市場先行者的優勢,率先吃到了紅利,其平臺交易量開始迅速攀升。 Dune資料顯示,2020年10月,OpenSea月交易量達到約418萬美元,較9月的246萬美元增長了約66%。
而為了讓平臺擁有更多種類的NFT資產,吸引更廣泛的流動性,OpenSea開始全力推行「開放市場」產品策略。
2020年12月,OpenSea上線新功能「Collection Manager」,用戶無需手續費即可鑄造NFT(Gas費由買家自行承擔),官方還將這一功能稱為「懶惰鑄造(Lazy Minting)」,將鏈上發行與中繼資料分離,用戶可以免費將商品的中繼資料上傳至OpenSea,而只有當商品第一次售出時才會被鑄造為鏈上ERC-1155 NFT。
這一功能大幅降低了創作者門檻,並且基於OpenSea NFT上架無需審查這一特點,每一個用戶都可以在OpenSea上直接鑄造和發行NFT。 拋開這一優勢,OpenSea還涵蓋了同類平臺中最廣泛的交易種類,包括數位化身、音樂、功能變數名稱、虛擬世界、交易卡、藝術品等多種NFT藏品,其策略最大程度地擴大了創作者的作品供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一級和次級市場上的用戶。
客觀來說,NFT市場蓄勢待發的潜力造就了OpenSea後來的成功,但該領域能够快速迎來爆發期,也絕對少不了OpenSea的添磚加瓦。
2021年,Crypto市場迎來了一場全面的「牛市」,而蟄伏了兩年之久的OpenSea也開始真正展露鋒芒。
NFT呈現象級爆火,OpenSea憑月交易量數十億美元登臨王座
據Dune資料顯示,2021年2月,OpenSea的數據第一次迎來了爆炸性的增長。 2月2日OpenSea單日交易量超過了500萬美元,而1月全月OpenSea的交易量也僅略超750萬美元。 最終,OpenSea在2月全月的交易量接近9500萬美元,環比增長了10倍以上。
也是從21年的年初開始,大量紀念類NFT開始在OpenSea上發行,樂團、娛樂藝員、體育明星以及知名藝術家們等紛紛開始推出自己的NFT,大量的知名品牌也開始推出紀念類NFT或者利用NFT推出用戶忠誠度活動。 可以說,始於CryptoKitties的NFT第一次使得Web3與傳統行業產生了結合,也讓很多原本不瞭解Crypto的人第一次接觸到了一種全新的「物種」。
百威推出的NFT系列
而作為最大的NFT交易平臺,OpenSea終於等到了風口的到來。 資料顯示,2021年3月,OpenSea上的交易額首次突破了1億美元關口,7月超過了3億美元,而8月該數位則是環比增長超10倍,來到了34.4億美元。 也正是在3月,OpenSea完成了一輪由a16z領投的2300萬美元融資,包括馬克·; 庫班在內的很多天使投資人也參與了本輪投資。
雖然NFT事實上從2021年初就開始了高速的發展,CryptoPunks系列NFT的地板價也從年初的個位數ETH來到了年中十幾至二十ETH。 但整個2021年的上半年市場的主要敘事都還是圍繞著DeFi,彼時大家的關注度還沒有完全轉移到NFT上來。 而究其原因,除了DeFi的熱度還在上升之外,NFT領域還沒有出現可以炒作的標的和概念。
進入下半年之後,由BAYC為代表的一系列PFP的問世徹底點燃了市場的激情,NFT也被認為是DeFi之後又一現象級的概念。 伴隨著NFT交易的熱度攀升,OpenSea上的月交易量也始終保持在數十億美元的高位,2022年1月該數位甚至突破了50億美元。 OpenSea產品負責人Nate Chastain在21年8月底發推稱該公司僅有37人,而當月OpenSea僅手續費收入就超過了8000萬美元,人均超200萬美元的貢獻無論放在任何行業都是極其恐怖的存在。
在2021年年底前,OpenSea大多數的時間都在不間斷得加速衝刺,而期間除了剛剛提到的Nate Chastain因內幕交易醜聞而離職外,OpenSea幾乎沒有其他的負面消息,其他的NFT交易平臺即使獲得了大額融資也沒有任何辦法撼動OpenSea的地位,甚至幾乎所有NFT交易平臺的產品都或多或少參攷了OpenSea。
挑戰者們虎視眈眈,OpenSea卻「背叛」Web3打算上市?
一片盛世之下,轉折悄然而至,而這一切要從OpenSea的上市傳聞說起…& hellip;
2021年12月初,彭博社報導稱,美國網約車公司Lyft CFO Brian Roberts將加入OpenSea並任CFO,同時,Roberts表示自己在為OpenSea策劃IPO計畫。 這原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消息,卻在Web3業內引發了一些討論,很多人認為OpenSea應該發行代幣來回饋OpenSea的用戶,且這才是Web3項目應該做的。
或許是感受到了一些壓力,兩天后,Brian Roberts親自站出來澄清,稱現時沒有IPO計畫,並表示「在思考IPO最終會是什麼樣子和積極計畫IPO之間有很大差距,我們沒有計畫進行IPO,如果我們有的話,我們會尋求社區的參與。」
這一份略顯曖昧的聲明非但沒有打消社區的顧慮,反而更加堅定了大家對OpenSea終會進行上市的選擇,因為他壓根兒沒提發幣的事兒。
如果OpenSea在當時决定發幣,可能NFT交易平臺這個賽道就不會有後續精彩的故事了,而正是選擇了IPO這個「自私」的决定,讓原本堅不可破的城牆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彼時,OpenSea佔據著乙太坊上NFT交易市場超過90%的份額,而其不發幣的態度傳開後,一些創業者從中找到了機會,並迅速推出了發行代幣的NFT交易平臺。 LooksRare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並非最早對OpenSea發起「吸血鬼攻擊」的項目,但在OpenSea準備上市之後出現影響力顯然不小。
2022年1月10日,LooksRare正式上線,團隊表示只需要在OpenSea上交易量大於等於3 ETH的用戶,在LooksRare上掛單一枚NFT即可獲得空投,此外,用戶可將獲得的LOOKS空投質押來分享平臺所有的交易費用。 LooksRare上線2日之後其單日交易量就超過了OpenSea,而截止2022年1月19日的7日交易量數據上,LooksRare是OpenSea的三倍有餘。
當裂口被撕開,市場發現OpenSea不是完全不可戰勝時,大家就開始各顯神通了。 2022年2月上線的X2Y2、專注於BNB Chain的Element、專注於藝術類NFT,走高端路線的Zora、專注於Solana NFT市場的Magic Eden,都在不斷蠶食OpenSea已有的市場以及可能會拓展的市場。 或許說傲慢有一些過激,但至少在鼎盛之時沒有防患於未然,確實是OpenSea戰畧上的一大失誤。
儘管如此,OpenSea的市場影響力依然難以撼動。 時間進入到2022年二季度的時間,一方面Yuga Labs即將發行APE代幣,另一方面包括Moonbirds、Doodles等「藍籌NFT」的交易依然活躍,作為流動性最好的NFT交易市場,OpenSea仍然掌握著NFT市場的命脈。
改變NFT整個賽道或者說NFT崩盤的主要責任人在這時悄然誕生,它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家對NFT市場應有的樣子的刻板印象。
Blur橫空出世,NFT市場「榜一」易主
2022年3月底,Blur宣佈完成了1100萬美元融資,彼時相信很多人還會納悶這個點為什麼會有新的NFT交易平臺出來,但10月底Blur上線正式上線之後,給了所有人當頭一棒。
一個完全不同的UI,明確了掛單、 Bid、 買賣都會有空投,而且空投的只是不知道會開出多少代幣的「寶箱」。 單純為交易設計的UI以及明確卻又不明確的空投,Blur在產品和玩法設計上都做到了極致。 雖然一開始還有很多人噴Blur的UI非常難用,但習慣了之後,大家發現這樣的設計確實單純在買賣上比OpenSea好用的多。 做個比喻,如果OpenSea是NFT的電商平臺,那麼Blur就是NFT的交易所。
價格從低到高依次列出,右方展示實时的交易以及成交價格的分佈。 這樣方便交易的UI設計加之空投預期,大量的資金開始沖入Blur。 此前很多NFT交易平臺依靠代幣短期吸引了流量,但OpenSea在交易額上的市場佔有率並未在月度或者季度的數據上被挑戰,但Blur的出現,使得直到一周前OpenSea在交易額上的占比重回50%以上。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大資金獲得了操控市場的能力,瘋狂買入賣出,疊加彼時Crypto市場已經進入深熊,看到大資金不計成本得刷空投使得大量NFT價格被幾乎砸穿,散戶投資者對NFT失去了興趣,在比特幣已經跌至2萬美元左右之後,加密資產「最後的守門員」也黯然離場。 NFT市場的崩潰加之新王Blur的登基,OpenSea成為了炮灰。
2022年初還以133億美元估值完成了3億美元C輪融資,兩年之後的2024年年初,OpenSea CEO已經坦言考慮被收購。 在這一輪比特幣「一個人的牛市」中,除了有空投預期的Pudgy Penguins之外,大量曾經的藍籌NFT地板價已經跌到慘不忍睹。 對於OpenSea來說,再不做出改變就可能淪落到將數年的心血拱手送人,這肯定不是他們想看到的。
囙此,OpenSea當下决定推出平臺代幣SEA,一方面是其應對平臺業務持續衰敗的自救之舉; 另一方面,這位昔日王者或許也存有一點不甘心以及想要重回巔峰的野心。 那麼問題來了,OpenSea發幣後有可能改變NFT市場的競爭格局嗎?
近期交易量飆升,OpenSea有望重塑NFT市場的競爭格局?
毫無疑問,OpenSea發幣及推出OS2公測版本,最有可能受到衝擊的就是Blur。 作為顛覆OpenSea地位的强大勁敵,Blur儘管後續也隨著Crypto市場行情的下行呈現出衰落之勢,但截至撰稿,其過去30天的交易市場份額仍超過44%,穩坐NFT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除了上文提及的獨特的產品UI和玩法設計,Blur當初還憑藉Bid Airdrop(出價獎勵代幣)和零手續費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戶,其曾於2023年多次進行空投以搶佔市場份額,可以從數據上看到:
2023年2月15日,Blur進行第一季3.6億枚BLUR的空投,空投代幣占初始總供應量的12%,並且立即釋放。 據Glassnode報告,在BLUR代幣空投後,Blur的市場份額激增,其NFT交易量市場占比從48%躍升至78%,OpenSea則下降了21%。
2023年2月23日,Blur啟動第二季3億枚BLUR空投。 此次空投直接推動Blur交易量大幅超越了OpenSea,DappRadar資料顯示,23年2月22日BLUR交易量達到約1.08億美元,而同期OpenSea僅為1927萬美元。
在一定程度上,對於攻破OpenSea的「護城河」,Blur的兩次大額代幣空投可謂功不可沒。 正所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在當前NFT市場尚未回暖之際,OpenSea的SEA代幣如果通過空投或質押獎勵吸引用戶,很有可能複製這一策略,甚至可以效仿當年的LooksRare、x2y2等「OpenSea殺手」對Blur發起「吸血鬼攻擊」,去爭奪其覈心用戶。
實際上,自OpenSea確認將進行空投後,便引發了許多推特網友的期待與熱議,不少人認為這將會是今年最大的空投之一。
另外,在手續費方面,OpenSea近日上線的OS2測試版則是將市場費用降至0.5%,交易費用為0%,這直接對標了Blur的零手續費模式,等到SEA上線,OS2憑藉「低手續費+代幣激勵」組合拳的形式,極有可能構建非常靈活的競爭策略。
客觀而言,大多數用戶本質上是逐利的,如果SEA代幣的獎勵機制更具吸引力,加之Blur現有用戶中有部分本就來自OpenSea,未必不會造成這些用戶回流至OpenSea。 不過,Blur的「護城河」在於其交易速度比OpenSea更快,Gas效率更高,短期內其仍具備科技上的優勢。
而受到發幣消息的影響,市場早已發生反應。 據nftpulse資料顯示,截至撰稿,OpenSea的單日交易量已經達到約2980萬美元,交易占比飆升至單日總交易量的70.6%。
對於整個NFT市場,OpenSea推出SEA代幣無疑是一件好事,除了在短期內刺激NFT交易量的大幅上漲,OpenSea還發推提到,OS2已支持Flow、ApeChain、Soneium等14條鏈的跨鏈交易,那麼SEA代幣是否可能成為多鏈NFT生態的通用代幣,從而推動乙太坊外鏈(例如Solana)的NFT市場發展? 這一點值得我們期待。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OpenSea與Blur即將發生的激烈競爭也會再次擠壓LooksRare、X2Y2等二線平臺的生存空間,而Blur想必也不會坐看昔日對手捲土重來,Blur或將推出更多代幣應用場景,或代幣獎勵進一步激勵用戶忠誠度。 此外,同樣作為後期之秀的Magic Eden亦不容小覷,其憑藉在比特幣和Solana鏈上霸主級的統治力,過去一年全平臺市場交易量一度達到了32億美元,占比超30%,僅次於Blur的38億美元(占比約36%),而OpenSea過去一年交易量僅為12億美元,占比不足12%。
簡而言之,筆者認為,OpenSea的SEA代幣不僅是平臺自救的關鍵,也可能會成為推動NFT市場走出低迷行情的驅動力,長期來看,OpenSea與Blur的競爭也將促使NFT領域向更複雜的金融化、多鏈化方向發展。 至於OpenSea能否重新奪回霸主地位,未來的格局是雙强對碰,還是Blur繼續稱王,便要看SEA代幣上線之後的表現了,我們且讓子彈飛一會兒!
歡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elegram訂閱群: 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Daily
Twitter官方帳號: 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https://www.gushiio.com/DeFlow_Intern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