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認基金元老”行健資產退出資管業,旗下網紅基金正尋找接盤俠
濃眉大眼的公募基金,也有跑路機構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2月10日訊(記者 敖玉連)互認基金大火之時,“元老級”機構卻全身而退。
因公司三位合伙人打算退休,香港本土資管機構行健資產(zeal asset)將在2025年底之前關閉資管業務,並退還管理資金。作為首批互認基金管理人,公司的大陸業務也受到影響。
行健資產是北上互認基金行健宏揚中國的管理人。2月6日,行健卸任了這隻基金的管理人職務,次日,產品的託管方中銀保誠信託(香港)公告,即日起至3月7日,將為產品尋找接管機構。
目前,產品處於管理人空白期。
擺在這隻初代互認基金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3月7日之前找到接管人,要麼清盤。
據此前披露信息,如果清盤,終止成本預計為96萬港元,占2024年10月底的資產淨值的0.07%。這一費用將從基金資產中扣,最終由持有人買單。而另一種結局找到接管者,並不容易,儘管有互認基金投資海外的光環。
早在2024年11月初,行健資管便稱,已經花了一段時間嘗試尋找新管理人,但無果。而惠理等多家香港資管日前也向記者表示,沒有接管的意願。
開年以來,互認基金接住了海外投資的流量,多隻產品出現一日售罄。為何行健宏揚中國這隻初代互認基金目前卻無人接管?
單看行健宏揚中國這隻基金,成色並不夠好,已經連續四年跑輸業績比較基準。
2015年底,行健宏揚中國基金獲得北上互認資格,允許在內地售賣。同期獲批的管理人還有兩家:摩根大通、恒生。翻開北上互認的管理人名單,行健投資或是最沒名氣的一家。
惠理的前明星基金經理蔡雅頌在2009年聯合創辦了行健投資,自成立以來便錨定大中華區資產,並將香港作為基金註冊地,這在彼時的香港市場是很罕見的。行健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互聯互通等機制,與內地投資者見面。
拿下互認資格後,行健與內地流量大廠天弘基金合作,後者成了內地代理人,負責產品的宣傳和分銷。
在天弘的渠道優勢下,行健宏揚中國基金曾多次躋身支付寶的基金推薦榜。2020年收益高達46.99%,跑贏恒生指數50個百分點,還曾拿下海外基金金牛獎,風光無兩。
不過隨後業績便開始走下坡路:2021年跌10.26%、2022年跌21.95%、2023年跌23.74%。2024年漲了4.29%,但同期恒生指數漲了22.93%,依然大幅跑輸大盤。翻看產品合同,這隻基金的境外含量極低:不少於70%的資產投資於港股、0-20%投資於a股。
對於這一業績,有投資者在股吧吐槽:23年跑輸恒生指數13個點,24年跑輸20個點,現在經理卻要卸任跑路。對於境內基民而言,買濃眉大眼的公募基金,自己沒跑路,管理人卻跑路了,確實少見。
除產品淨值近年表現較差外,有外資人士稱,目前,監管放低了北向互認的發行門檻,允許互認基金將投資管理職能轉授權至其集團內的海外關聯機構。
“之前北向互認基金只能由香港團隊管理,現在集團內部的團隊都可以,例如新加坡團隊、歐洲團隊、美國團隊,他們管理的權益類產品、股債混合產品符合要求,都可以上報北向互認。& rdquo;上述外資人士解釋。這意味著北向互認申報門檻變低,擴容有望,接管存量產品吸引力也不夠大。
實際上,開年以來互認基金火熱,但是資金主要流向在債券類產品。wind數據顯示,股票型互認基金規模為452億元,而債券型為887億元。
據外管局數據,截至2024年年末,北向互認基金累計淨匯出金額達到426.65億元,創歷史新高。而2025年初落地的新規,北向互認內地可銷售額放大至四倍。
全球配置觀念越發普及,互認基金或有廣闊天地,也正是此時,初代元老行健tou zi,唏噓離場。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1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