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

大模型加持下,尚未建立有效的品牌心智與護城河。 消費者對於AI手機的感知仍然較弱,大多數消費者將AI視為“噱頭”而非換機的必要條件。

文|科技新知櫻木

蘋果與安卓的AI手機大戰,這一次將焦點引向了大模型的對抗。

全球出貨量前兩名的手機品牌蘋果與三星,幾乎選擇在同一天公佈其在AI手機方向上的大動作。

先是三星宣佈智譜的Agentic GLM成為其新手機Galaxy S25的AI能力來源,緊接著The Information爆料,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模型測試與合作夥伴探索後,蘋果終於敲定了中國市場的合作夥伴—& mdash; 阿裡巴巴。

春節假期過後,這一趨勢開始加速。 DeepSeek的爆紅,在國產手機陣營掀起一股DeepSeek接入熱潮。 華為、榮耀、OPPO、vivo等國產手機陣營,官宣接入DeepSeek。 從「科技新知」統計來看,小米成了唯一一個沒有接入DeepSeek的手機廠商。

大模型上一次成為手機廠商的焦點,最早可以追溯到安卓陣營,在ChatGPT剛剛開始火爆時,敏銳的國產手機廠商紛紛宣佈all in AI,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在自己手機上配備自研大模型。 隨後,蘋果在發佈會上宣佈與openAI合作,再度引發關注。

但令人尷尬的是,兩條路線似乎都沒有發生顛覆性變革,儘管手機廠商得到了大模型的助力,但消費者對於AI手機的感知仍然較弱。 有調研顯示,大多數消費者將AI視為“ 噱頭” 而非換機的必要條件。

不難預測,雖然這次阿裡、DeepSeek等大模型同手機廠商的合作引發了關注,但想要打破傳統魔咒製造出全新的影響力,難度依然較大。 甚至泛化來看,無論AI應用、AI功能、還是大模型,在當下都還只是手機廠商的“ 賣點行銷”。

而大模型廠商與手機廠商的聯合,從某種程度來說,更像是一場品牌之間的信用背書,大模型廠商通過與手機廠商的聯合,進一步打開b端市場空間,而手機廠商通過大模型的加持,為自身品牌銷量增添砝碼。

比較烦乱的是,對於阿裡、DeepSeek等大模型廠商而言,科技的進步並未停止,大模型廠商今天的地位遠未到固若金湯的程度。 而DeepSeek的案例也證明了,只要科技足够出眾,短期內聚集的流量與影響力將會十分可觀。 相反,阿裡取代百度的事件也會頻繁發生。

總結來看,這場由大模型引領的AI手機競爭的大幕剛剛拉開,科技、品牌似乎都將成為關鍵變數,誰將成為AI手機時代最終的優勝者,似乎都不想在這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AI手機的定義之戰

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插图1

在AI手機不斷狂飆的今天,其實一個尷尬的問題,依然飄在用戶和廠商的心中,即什麼是AI手機? 大模型? AI應用? APP協同?

無數的概念襲來,但沒人能準確定義AI手機。 在2024年,蘋果發佈會中,蘋果第一次將包括表達自我、重現回憶等五項“ 能力” 定義為AI手機的差异化功能。

具體來看,其中表達自我包括了書寫工具、影像生成,用戶可以在不同App中通過蘋果AI能力修改語法,自動生成圖片用於分享; 重現回憶包括了圖片庫通過語音蒐索圖片、視頻,生成個性化相册; 在任務安排中,蘋果AI功能可以在通知中顯示郵件摘要,自動置頂優先順序高的事項。

語音助手Siri方面,即使用戶語音表達不連貫,Siri也能理解; Siri還能理解荧幕內容,並能執行更為複雜的任務。 例如連絡人發短信說一張音樂專輯發佈,Siri可以直接識別短信內容並為用戶播放; 用戶通過語音要求Siri找出某張照片並發送給朋友,Siri也可完成。 只要用戶打開相機,手機就可以理解監視器拍攝內容並完成指令。 例如拍攝一張活動海報,Siri能直接將活動具體時間、地點添加到待辦事項。

從某種程度而言,大模型的存在正是為了支撐這五項“ 能力”。

而蘋果的範式,也幾乎成了其他廠商對AI手機理解的基礎。 從功能上來看,現時中國前五大手機廠商OPPO、 vivo、 小米、榮耀、華為都已經發佈自研AI大模型,並且旗下旗艦手機也同步完成了“ AI化” 變革。

由於用戶需求相對固定,AI手機的差异性並不明顯。 而與蘋果的五項能力類似,國產廠牌也緊隨其後,從功能上來看,修圖、畫圖、問答、執行簡單的操作(如定鬧鐘、行程等),是現時AI手機普遍的應用形態,雖然相比智能助手時期,當下的AI應用並未有本質上的提升。

從大模型的視角來看,五項能力並未破圈、大火,也讓大模型本身難以體現出更大的差异性。 今天無論是OpenAI還是阿裡、 DeepSeek, 其扮演的角色只是對五項能力的支持,並無其他。

即便在五項能力方面,手機廠商也難言完全成熟。

2024年一次榮耀直播時,CEO趙明就上演了所謂的“ Magic7名場面”, 一句簡單的“ 點三杯瑞幸冰美式,要大杯” 的,然後神奇的一幕就出現了,Magic7自動打開美團、蒐索,然後選擇咖啡類型,最後定格的畫面是“ 下單付款”。

緊急著,趙明還在後來的發佈會上,又用語音操作現場下單2000杯瑞幸咖啡,讓周邊的瑞幸咖啡一度陷入混亂之中。 AI的好壞一時間引發爭議。

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插图3

在國外機构SellCell對1000名iPhone用戶和1000名三星手機用戶的問卷調研中,結果顯示,73%的Apple Intelligence用戶和87%的Galaxy AI用戶認為,AI功能“ 不是很有價值” 或“ 幾乎沒有新增任何價值”, 在提升使用體驗上毫無實質性的幫助。

既然大模型難以撬動AI手機,為何當下大模型與手機廠的合作會引發較大的行業內關注?

iPhone時刻,遙遙無期

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插图5

此輪AI手機的競爭,在蘋果宣佈接入阿裡大模型時達到一個波峰。 但AI手機真正的iPhone時刻,似乎仍舊遙遙無期。

從歐美的經驗來看,即便接入頂級模型,也難以撬動銷量,但蘋果在中國的選擇其實捉襟見肘。

根據財新的報導顯示,現時,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尚未有對接蘋果體量客戶的能力和經驗。 創業團隊中僅有智譜AI一家人數超過1000人。 智譜AI在2024年10月宣佈和中國三星電子達成戰略合作,面向中國市場、由智譜AI提供底層AI能力的三星首款手機已經於2月11日發佈。

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插图7

而百度與蘋果合作的爭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驗證了中國大模型在能力上仍舊需要累積。 根據業內人士分析,時至今日,百度仍然可以與阿裡並稱國內大模型生態的第一集團。

而對於大廠而言,能够提供AI基礎大模型服務的公司也許不少,但和蘋果或多或少存在競爭和博弈。 根據報導顯示,騰訊旗下的微信和位元組跳動旗下抖音都是超級應用,兩家都因蘋果應用商店30%的抽成產生分歧,蘋果一度施壓兩家公司要求其停止繞開應用商店內付費。

選擇不多、限制不少,是手機廠商對大模型團隊現狀的認知。

硬幣的另一面,則是蘋果出貨量的不斷萎縮。 蘋果急需扳回一城,已建立外界對其信心,AI手機無疑就是這場競爭的關鍵。

市場調研機构Canalys的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4%,至2.85億臺,其中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7%,而蘋果手機出貨量同比减少17%; 以出貨量排名,2024年vivo、華為、蘋果、 OPPO、 榮耀是中國市場前五大手機廠商,市占率分別為17%、16%、15%、15%、15%,華為手機市占率較上年新增了4個百分點,而蘋果降低了4個百分點。

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插图9

錯綜複雜的關係,仍難達成的AI未來,以及廠商間無時無刻競爭,組成了這場AI手機較量的圖景。

大模型背書,不是護城河

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插图11

著眼於當下,大模型的價值對於手機廠商到底在何?

從事件驅動上來看,蘋果更換大模型供應商,以及DeepSeek的突然爆火,是此輪AI手機再次成為市場焦點的兩大重要原因。

但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儘管大模型難以在科技上直接驅動手機銷量,但對於手機廠商而言,似乎對於大模型帶來的品牌效益,仍然樂見其成。

阿裡能够拿到如此信任,也離不開其大模型較為優秀的表現。 根據報導顯示,1月30日,阿裡巴巴發佈Qwen 2.5-Max模型,Qwen2.5-Max模型代表阿裡雲團隊對MoE模型的最新探索成果,預訓練數據超過20萬億tokens,在多項基準測試中幾乎全面超越了DeepSeek-V3、GPT-4o和Llama-3.1-405B。 稍遜於DeepSeek-R1,在AI模型評測平臺Chatbot Arena的排名中為全球第7,已屬全球靠前水准。 特別是在數學和程式設計能力的單項測試中更是排名全球前列。

阿裡搞定蘋果,為馬雲賺足了面子插图13

當然,相對於手機廠而言,這種信用背書,似乎對於大模型廠商顯得更為重要。

天風海外證券認為,此次合作或對阿裡巴巴有積極影響。 一方面,蘋果在中國擁有龐大的iPhone用戶群體,集成阿裡巴巴AI功能後,阿裡巴巴可直接觸達更多高價值用戶,獲取重要流量入口; 另一方面,蘋果以嚴苛的科技標準著稱,此次合作將成為阿裡巴巴大模型科技的重要背書,從而吸引更多企業採用,帶動雲業務增長持續加速以及阿裡雲估值重塑。

而國內手機廠商排隊接入DeepSeek的局面,似乎更是這種背書效益的集中體現。 從榮耀的嘗鮮版DeepSeek,到中興的滿血版DeepSeek,再到首個折疊屏版DeepSeek等等的文宣詞。 可以看出,手機廠商更看重的是DeepSeek帶來的背書與流量價值。

而單從品牌背書來看,阿裡與DeepSeek近乎等價。

阿裡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最先確認了跟蘋果的合作,& ldquo; 蘋果一直非常挑剔(selective),他們和一些中國公司談過,最後選擇跟我們做生意,他們希望用AI來增强手機功能。 我們很榮幸和蘋果這樣偉大的公司合作。& rdquo;

似乎在向公眾傳達阿裡擁有著較高的技術壁壘,可以來應對最高價值的客戶。

但國內頭部廠商卻置若罔聞,並沒有跟隨蘋果的選擇,反而集體倒戈DeepSeek,用實際行動表現,大模型從某種程度只是背書,並非覈心護城河的事實。

既然從功能上無法拉動銷量,當然選擇流量更大、知名度更高的DeepSeek。

那麼,進一步來看,似乎這場以大模型為信用背書的AI手機的競爭,遠未到達終點,而當前的手機廠商的選擇,從某種程度來說也可能成為被拋弃的對象。

獨立分析機构Canalys在《AI手機現在與未來》報告中,提出了智能手機AI的三階段願景:& ldquo; AI即功能”& ldquo; AI即服務” 和“ AI即介面”。 根據他們對於2024年中國市場的觀察,本土的頭部廠商皆已在“ AI即功能” 階段取得顯著進展,且部分廠商在作業系統平臺和使用者介面層面的深度集成進展尤為顯著。

例如,今年發佈的旗艦設備中,諸如“ AI消除” 和“ AI摘要” 等功能已經成為照片和備忘錄等預裝應用的標配功能。 但儘管這些獨立的AI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為旗艦產品增强產品吸引力並吸引消費者興趣,但真正的差异化仍取決於下一階段:& ldquo; AI即服務”。

以AI Agent為覈心概念,Canalys認為“ AI即服務” 將在未來兩三年內成為廠商構建覈心AI競爭力的關鍵。 去年,多家廠商在中國推出了早期的AI Agent功能,如OPPO的“ 一鍵問屏”、 vivo的“ PhoneGPT” 和榮耀的“ 任意門”。 然而,由於模型能力和應用生態的局限,這些功能距離理想的AI Agent願景仍有一定距離。

我們需要清醒的則是,雖然利好不斷,中國大模型進步神速,但在應用端仍然更趨近於背書,而非手機廠商的護城河。 而這場剛剛拉開的大幕,未來的空間仍然非常可觀,這也就意味著,今天的贏家,很有可能在未來被替代,此刻遠非值得歡慶的時刻。

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2118.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