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磊:硬科技投資是一場長期主義的跋涉中科創星行至中流|對話2025
①硬科技企業遵循指數增長規律——前10年投入遠大於產出,一旦跨越拐點,價值將爆發式釋放。
②英偉達的崛起證明,基礎設施永遠是第一波紅利。 當前AI算力依賴光傳輸,未來光計算可能顛覆傳統架構。
③未來的科技金融需要國家級母基金從頂層架構上引領,避免地方各自為政導致的資源錯配。
《科創板日報》2月20日訊(記者餘詩琪)
在全球科技競爭的宏大棋局中,硬科技是關鍵落子,作為重塑產業格局,驅動經濟轉型的“能量引擎”,正備受矚目。
創投時代的鐘擺也來到了硬科技這端, AI、 電晶體、新能源……這些硬科技賽道吸引了一級市場上的主流資金。 在時代浪潮下,硬科技投資的意義超越商業範疇,與國家戰畧、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每一筆成功的投資,都可能孕育出改變生活的創新成果,推動產業向高端攀升,提升國家科技實力。
但與此同時,市場分化持續加劇。 如何在國資LP與市場化資金之間找到平衡,如何以耐心資本培育硬科技產業,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今日,《科創板日報》與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展開對話,
探討硬科技投資的底層邏輯、與國資LP的合作經驗,以及如何在長週期中實現科技價值與商業回報的共贏。
作為一家知名的硬科技領域早期投資機構,中科創星過去一年的成績斐然,在市場的超額完成北京三期基金募資的同時,年內投資超80家硬科技企業,被業界戲稱為“年度最忙VC”。
Part1行至拐點
《科創板日報》:中科創星作為國內起步較早的硬科技VC,過去十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米磊:
2013年剛起步的時候,募資非常難,市場還沒有建立起對於硬科技的認知。 一直到2019年,華為及其附屬公司首次被美國加入限制名單,國內資本市場開始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 同一時期,科創板的推出也給了市場更多的信心和通路,硬科技投資由此打開了局面。
中科創星成立的11年裏,我們總共募了七期主基金,其中在北京就有三期,每期基金都按照募資的節奏有序設立。
《科創板日報》:中科創星募資越來越順利是不是更多有賴於國資LP的支持,市場上有種說法是你們是國資最青睞的機构之一,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米磊:
從結構來說,中科創星的LP中市場化資金的占比近年來反而在上升,如今
市場化資金和政府引導基金的占比相當
。國資LP確實是我們基金的重要支持者,在早期占到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這可能是因為中科創星的投資理念、投資方向跟國資LP的需求天然契合。
國資LP不僅看重經濟價值,更重視產業培育和孵化。 囙此,國資LP對於GP的行研能力、投後管理都比一般的LP要更嚴格。 而且因為其特殊内容,國資對於收益預期的穩定性也有著明確的訴求。
這幾點,對於中科創星來說都比較匹配。 尤其是我們宣導的ESK的價值投資理念,在經濟價值之外,我們同時關注社會價值和知識價值。 在投資時,會根據財務表現、社會效益、技術創新來判斷硬科技專案的質量。 這三個方面基本契合了國資LP的投資需求和期望。
硬科技投資需要“打明牌”
。國資LP需要清晰的產業規劃,而中科創星積累的光子、電晶體、航太等領域的全面佈局,能快速回應不同地區的差异化需求。”
不過,國資LP在流程上較市場化LP更為複雜、嚴謹,這要求GP在溝通和流程管理上都下足功夫。 我們也要多花精力、多花時間,讓所有工作都有完善的Sop流程,不能拍腦門或者隨性去做。
《科創板日報》:國資和市場化資金都是重要的LP,中科創星要如何平衡市場化資金和國資的不同需求?
米磊:
要平衡這兩者的需求確實是有挑戰的。 市場化資金主要看的是GP的業績,得讓LP相信投資團隊能够穩定創造很好的財務回報,而國資在財務回報之外,更重視產業培育。 對GP來說,要像六邊形戰士一樣,得有全面的能力,才能拿得住兩種類型的資金。
不過,
市場化資本裡面也有分化
,從我們接觸來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業績回報為覈心的財務投資人,另一類則是產業資本。 跟我們合作的LP很多都帶有產業資本的内容,例如上市公司和產業龍頭。 中科創星與這類LP大部分都是因項目結緣,比如有的產業資本看好光子、AI賽道,關注到我們之前投的案例,因為這些項目的積累,願意跟我們合作,希望實現產業佈局和財務回報的雙贏。
對於不同類型的LP來說,能不能持續挖掘出好項目才是關鍵,只是國資希望在此基礎上還能提升產業佈局。 即使是財務投資人,在出資基金之外,有的也會希望能跟投一些好項目。 對於中科創星來說,挖掘項目、培育產業是底層能力,在光子科技的賽道上就是這樣做的。 作為國內最早佈局光子產業的投資機構之一,我們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累計投了150多家光子科技上下游公司,經歷了賽道從默默無聞到成長為AI算力的基礎設施的過程,行業熱度隨之水漲船高,現在逐漸進入收穫期。
《科創板日報》:完成了三期基金的募資之後,中科創星的在管資金規模超過110億元,怎麼定義現在這個階段?
米磊:
在我看來,其實才剛剛熬過了最難熬的時間。 我常說硬科技是“十年磨一劍”,前十年的增長、回報都是慢的。 這就像武俠小說中的“郭靖和楊康”。 楊康聰明,適合練外功,剛開始進展很快,但到後面速度就慢下來。 郭靖更專注、單純,適合練內功,看似一開始落後於人,但內功修煉到家之後,後面進展會越來越快。
最終成長為一代大俠的都是內功大成者,我們現在算是熬過了第一階段,還在探索的路上。 不過這兩年明顯感覺到發展提速了,無論是被投企業的成長速度還是我們的業績情况明顯比前十年好很多。
PART 2: 風險&; 產業複利
《科創板日報》:硬科技專案孵化週期長,如何應對LP對短期收益的焦慮?
米磊:
早期項目的退出不依賴IPO。 我們通過老股轉讓、並購等管道實現流動性,即便回報倍數有限,但能保障資金迴圈。 更重要的是,硬科技企業遵循指數增長規律——前10年投入遠大於產出,一旦跨越拐點,產業複利的紅利顯現,價值將爆發式釋放。
比亞迪做了20年電動汽車,早期也有股東因不看好而清倉,但堅持到現在的投資者獲得了百倍回報。
風險投資的本質是用當下的不確定性換取未來的確定性,而耐心是唯一解法。
《科創板日報》:中科創星近年出手頻次逆勢增長,底層邏輯是什麼?
米磊:
我們圍繞“物質、能量、資訊、空間、生命”五大方向佈局,保持賽道均衡。 光子領域的企業占投資組合30%左右, AI、 量子、合成生物學等領域企業的占比也在逐年提升。 這種策略既能捕捉風口,又可規避單一賽道波動風險。
以AI領域為例,我們在2019年投資了智譜,也投資了光計算、感測器等AI基礎設施。
英偉達的崛起證明,基礎設施永遠是第一波紅利。 當前AI算力依賴光傳輸,未來光計算可能顛覆傳統架構。
《科創板日報》:如何看待國內硬科技投資生態的變化?
米磊:
這幾年硬科技投資的火熱意味著市場已經意識到硬科技專案的戰畧價值。 但行業仍需突破兩大瓶頸:
一是缺乏“萬倍回報”的標杆案例,二是長線資金不足。
在相對成熟的海外市場,長線資金如養老金等是VC的主要支持方,而國內銀行、保險等長期資本尚未充分入場。
未來的科技金融需要國家級母基金從頂層架構上引領,避免地方各自為政導致的資源錯配。
當下中國急需建設與科技創新相匹配的金融制度,需要發展“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的風險投資體系。 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的“鄭國渠”體系,即推動銀行、保險、國家大基金等資金發揮主動脈作用,做大國家級母基金,確保耐心資本供給; 國家級母基金發揮“鄭國渠”作用,通過市場化的管道篩選出一流的硬科技投資機構,做强市場化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 硬科技投資機構則發揮毛細血管作用,將金融血液輸送到早期的硬科技創新企業中去,服務科技創新,最終助力整體經濟“長肌肉,壯骨骼”,走上健康發展道路。
《科創板日報》:對於2025年硬科技投資市場趨勢有哪些觀察?
米磊:
我認為,2025年硬科技投資市場有機會反彈。 光與AI融合、量子計算、核聚變等領域將湧現新機會,但機构需更專注科技本質,而非追逐熱點。
《科創板日報》:對未來的最大期待?
米磊:
我希望中國的硬科技投資人和投資行業能够長期、堅定地支持新一輪科技革命。 相信未來有一天,在中國也會湧現出更多引領世界科技進步、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世界級項目。
從中國科學院成果轉化起步,到放眼全國佈局五大未來產業,中科創星的路徑印證了硬科技投資的長期主義。 在米磊看來,當下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練內功的人前十年的進展可能會比練外功的人慢,但時間會獎勵真正的堅持者。”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