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bit ceo ben 談 memecoin、listing 策略、為什麼堅持申請香港牌照?
編輯 | GuShiio.com區塊鏈
去年 12 月,Bybit 進行了一場線上媒體發布會,首席執行官 Ben Zhou 和機構業務主管兼衍生品業務主管 Shunyet Jan 介紹了 Bybit 當前的發展狀況和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展望。以下是GuShiio.com整理的部分文字內容,部分資訊存在滯後。
怎麼看 VC 幣和 meme 幣冷熱兩極的不同的表現
的確可以感受到,大家對 “VC 幣”這種類型的專案態度並不友好,認為它往往是一種“Palm Dump”(即用 VC 的資本包裝後迅速拋售套現)的行為。VC 在加密行業中也逐漸失去了價值認同,甚至提到“VC”這個詞時,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負面評價。這種模式過於傳統。
但另一方面,meme 幣的現象卻很有趣,可以探討一下。我們發現,有很多 meme 專案完全是社區驅動的模式,甚至專案發起者自己都“沒什麼幣,資金和資源都很有限。比如,一些專案的團隊幾乎沒有預算,沒有自己的代幣儲備,但卻能通過社區熱情迅速吸引關注。他們直接將代幣分發給用戶,完全不顧盈利,這種方式反而讓我們這些交易所需要“倒貼”去支持這些專案。如果專案確實熱度夠高,我們可能主動找他們合作,希望他們配合我們的運營需求。
所謂的配合,具體指的是:專案方能在自己的社區裡宣傳他們的代幣上線交易所,比如做一些活動,把用戶吸引過來。交易所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希望他們的社區能帶來活躍用戶。所以,對於一些資源有限的專案,我們反而可能會出錢、給資源支持這些團隊,甚至幫他們“做預算”,以便達成合作。這種局面很有意思,尤其是對於那些以完全社區化形式運作的 meme 專案,我們的角色可能從過去的掌控者變成了合作方,甚至是主動買流量的一方。
這種趨勢反映了行業的某種轉變:交易所不再像以前那樣高高在上,反而開始主動爭取熱門專案的合作。這種變化其實挺有趣的,也讓整個行業生態變得更具活力和挑戰性。
Bybit 如何配置資產?
從財務角度來看,我們公司對資產配置採取了非常謹慎的策略。具體來說:
1.位元幣的配置比例較低
儘管我們處於加密貨幣行業,但我們對位元幣的持有量並不高。這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收入是以穩定幣形式獲取的,而主要交易產品是正向合約(USDT 本位合約),這也意味著用戶交易的結算資產主要是穩定幣。
2.資產以穩定幣和法幣為主
公司資產中,約 80% 是穩定幣,剩餘部分以法幣形式存在。這種配置的核心目標是確保交易所的財務穩健,而不是追求資產增值。換句話說,財務部門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公司能夠在牛熊市中生存,而不是冒險投資某些特定資產。
3.以運營需求為核心
穩定幣和法幣的持有,主要用於日常運營需求,例如支付員工薪資、供應商費用以及投放等。這種穩健的財務策略確保了我們的正常運營,並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為什麼堅持申請香港牌照
我們申請香港牌照,並非單純為了香港市場的業務規模。事實上,香港市場的交易量相對有限,例如 OSL 和 HK 的交易所業務體量並不大,因此對我們而言,香港牌照的意義更多在於戰略層面,而非直接的市場回報。
1.增強團隊信心
作為一個華人團隊,持有香港牌照能夠極大地提升團隊的信心。無論是在人才招聘還是團隊穩定性上,合規性都是重要的加分項。例如,對於頂尖企業的候選人來說,他們會更加關注公司的合法性和長期發展規劃。擁有香港牌照,能更有效地吸引這類高端人才。
此外,團隊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回家過年時,也可以更自豪地向家人提及公司是香港持牌機構,這無疑對提升團隊士氣也有幫助。
2.展現合規承諾
香港牌照也是我們對華語區合規性的一種表態。作為中國人,能夠在香港持牌運營,也是對我們的市場定位和企業責任感的進一步印證。這不僅是對外的一種認可,也是對公司願景的支持,特別是我們希望在這個行業紮根 100 年的長期目標。
新加坡牌照的情況
我們目前正在申請新加坡的 VASP(虛擬資產服務商)牌照,但相較其他區域,申請進展較晚。這主要是因為 Bybit 從一開始並未將新加坡作為重點市場,因此沒有在早期進行佈局。
最近,新加坡針對加密貨幣市場的監管政策有所放寬,特別是 FTX 事件後,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調整了部分監管要求。因此,我們在一到一年半前啟動了申請,目前處於面試階段。
優先級與全球佈局
儘管香港牌照對團隊建設和戰略意義重大,但我們當前的優先級仍然是歐洲牌照。歐洲市場是我們未來增長的核心區域,特別是在 MiCA(歐盟加密資產市場法規)框架下,合規性將直接影響我們在區域內的業務規模和競爭力。
其他觀察
1.大交易所的香港牌照進展
目前,許多大交易所尚未獲得香港牌照,監管可能先嘗試通過一些小型品牌探索經驗,再逐步向頭部交易所開放。
2.內部人才培養
為了解決高昂的人才成本和 RO 稀缺的問題,我們正在通過內部培養和考取資質的方式補足這一短板。
3.長期規劃
無論是香港還是新加坡,牌照申請的核心並非短期市場收益,而是為長期合規佈局奠定基礎,吸引更優質的機構客戶和高端人才。
Ben 總結 Bybit 發展的三個原因
我們公司一直堅持穩紮穩打的策略,並高度聚焦於產品。從 2018 年底進入行業至今,我們的角色可以說是“陪跑者”。這個行業裡,起跑較早的是 Bitmex,後來是 FTX,而我們則始終保持在後面追趕,直至最近幾年逐漸穩居第二的位置。
核心在於以下幾點:
1.穩健的戰略
我們在運營和產品開發中始終追求穩健,不輕易冒進。這讓我們能夠在市場變化中保持韌性,同時積累了更深厚的基礎。
2.專注於產品
公司文化中對產品的重視貫穿始終。從創立之初,我們就聚焦於產品研發和優化,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持續改進交易體驗。我的露面和對外發言也基本圍繞產品和品牌展開,少有其他領域的幹擾。
3.行業角色定位
我們更願意將自己視為行業舞臺的“搭建者”,而不是舞臺上的表演者。很多交易所創始人喜歡在行業內“表演”,吸引關注;而我們的選擇是專注於提供穩定的產品和服務,讓用戶和合作夥伴成為真正的主角。
不同地區的用戶偏好與市場特點
各地區用戶對 Crypto 的關注點和需求確實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也影響著我們的產品策略和運營佈局:
1.亞洲市場
亞洲用戶通常對衍生品市場較為熟悉,他們在傳統金融中就習慣了使用槓桿工具。相比之下,亞洲用戶對 GameFi 和 Meme 幣的興趣相對更高,特別是韓國和華語區用戶最近對 Meme 幣的關注度顯著上升。
2.歐洲市場
歐洲用戶的偏好則更為保守,他們更注重穩定性和低槓桿的投資策略。在 GameFi 和 Meme 幣等高波動性資產上,興趣不如亞洲用戶高。
3.市場趨勢的普遍性
儘管存在地區差異,當市場出現重大趨勢時,各地區用戶的關注點會趨於一致。例如,當位元幣價格大漲時,全球市場的目光都會集中到位元幣和主流資產上;而在主流幣缺乏“故事性”時,資金則會流向具有“熱點”的小型專案和新興資產。
UTA 與機構交易量的貢獻
在統一交易賬戶(UTA)中,機構用戶的交易量佔比非常顯著,約佔整體交易量的 70%-80%。從交易人數來看,機構用戶僅佔 20% 左右,而散戶則佔 80%。但從交易量的角度看,機構無疑是絕對的主力。
怎麼 listing ?三個核心原則
上幣決策的關鍵維度
Bybit 的上幣決策並非外界想像中的“殺伐決斷”或完全自主可控,而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
1.市場趨勢與行業效應
專案方的首選通常是幣安(Binance)。如果幣安決定上線某專案,其他交易所往往會選擇跟進,因為幣安的影響力在牛市中尤為顯著。
2.用戶拉新潛力
我們評估專案的重點之一是它的熱度以及能否帶來新增用戶。這包括專案的區域關注度、估值合理性,以及是否可能因價格過高或過低影響市場表現。
3.與其他交易所的協同
與 Upbit 等交易所有一種默契,往往發現上線 Upbit 的專案在 Bybit 的表現也不錯。這種規律讓我們在選擇項目時會優先參考其他交易所的動態。
具體上幣流程和細則
此外 Ben Zhou 在 12 月 3 日的另一場直播中表示,Bybit 上幣過程會向專案方要一些推廣預算,進行推廣活動,但法務規定不允許留下任何代幣。此外還會收取價值 20–30 萬美元(穩定幣)的保證金,向 Bybit 保證拉新和推廣,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扣除。Bybit 上幣流程包括:填寫表格、內部投票、研究院研究、上幣評審會。評審內容主要是考察專案基本面和風控控制,具體包括:鏈上數據、地址真實性、真實用例、用戶分佈、專案價值、代幣價值、價值捕獲、團隊情況等。
靈活性與動態調整
上幣策略本質上是一個動態決策過程,沒有固定的規則,而是根據市場熱點和項目具體情況靈活調整。
穩定幣與資產的 Token 化趨勢
穩定幣的演變與挑戰
目前的穩定幣市場以 USDT 和 USDC 為主導,但其他帶有利息收益的穩定幣正在嶄露頭角,試圖成為新的競爭者。然而,誰能在這一賽道成為主導者尚未明確。我們支持多種穩定幣,但目前仍在觀察誰能脫穎而出。
資產 Token 化的方向
資產 Token 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1.傳統資產進入加密世界
例如,將債券或穩定幣作為鏈上的抵押品,進一步用於交易和投資,這一趨勢在機構領域已經開始普及。
2.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的融合
比如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其從傳統期貨延伸到加密市場,甚至進一步結合鏈上資產。最近,SEC 批准了更多位元幣相關 ETF,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勢。
雖然房地產等實體資產的 Token 化一直被提及,但目前最實際的應用仍集中在穩定幣和金融工具(如債券)上。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kuai/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