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登場,中國 ai 眼鏡破局進行時

小米ai眼鏡發布在即,一場“舊帳號”引發的市場狂歡 。

小米登場,中國 ai 眼鏡破局進行時插图1

圖片來源:由無界ai生成

繼小米 su7 之後,雷軍下一個時代爆款,小米 ai 眼鏡即將來襲。

2024 年,ai 眼鏡市場幾乎是被 ray-ban meta 承包的一年,而伴隨著中國廠商的集體發力、蜂擁而至,2025 年, ai 眼鏡將迎來產品集中爆發階段。

而這些中國廠商中,“小米”無疑是最搶眼的一家。不管是從小米本身的品牌定位、龐大的用戶基礎、完善的市場渠道,還是從小米在 ai + 硬體上的落地經驗來看。誠然,小米 ai 眼鏡的發布,有望推動中國 ai 眼鏡市場再上一個梯級。

小米ai眼鏡發布在即,一場“舊帳號”引發的市場狂歡

小米 ai 眼鏡發布在即,市場消息不斷。

儘管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近日已緊急闢謠,稱“小米眼鏡官博是多年前註冊,並非新上線”,但這一回應反而為市場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從其非常官方的話術中不難看出,王化並未直接否認產品發布的可能性,僅強調帳號並非新上線,暗示相關進展可能仍在推進中。

此外,在此期間,小米 ai 眼鏡已通過工信部入網許可(型號m2442g1)的消息也被傳得沸沸揚揚。但王化並未對此做出回應,似乎已悄然說明了一切。

小米登場,中國 ai 眼鏡破局進行時插图3

事實上,早在 2024 年 11 月,業內便傳出小米與歌爾股份合作開發新一代 ai 眼鏡的消息,計劃於 2025 年第二季度米粉節期間發布,雷軍預計小米ai眼鏡年銷量在 30 萬台以上。

陀螺君去年從供應鏈人士處獲悉,小米 ai 眼鏡或將分為兩個版本:一款搭載攝像頭模塊的 ai 眼鏡,以及一款純音頻交互的基礎版(或為早期測試版),劍指大眾市場。

另外,眼鏡在部分設計上,會有些許創新,用於增強 ai 眼鏡的續航能力。這一策略基本延續了小米原有“極致性價比”的 3c 產品基因,同時也從產品力上直接對標 ray-ban meta。

ai眼鏡,何以成為小米的下一個增量選擇?

小米入局 ai 眼鏡,尋求市場新增量。

以網際網路手機起家的小米從 2010 年成立以來發展迅猛,其最新數據顯示,市值已突破萬億,從“最年輕的世界 500 強企業”,正式邁入全球 100 強企業名單,超越華為、松下、lg 等巨頭。

小米集團不斷增長的背後,一方面自然離不開以手機為核心的各類技術、生態的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小米雜貨鋪”。& ldquo;小米雜貨鋪”涵蓋了豐富的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這些產品在小米集團的營收中占據重要地位,從小米集團 2024 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中可窺一二。

小米集團 2024 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達到了 261 億元,同比增長 26.3%,毛利率為 20.8%,同比上升 3.5個 百分點;相對而言,智慧型手機收入雖然達到了 475 億元,但毛利率已下跌至 11.7%,同比下調 4.9 個百分點。此外,新晉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也十分顯眼,業務收入達到 97 億元,環比增長 52.3%。

因此,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然觸頂,毛利率持續下滑的今天,不斷擴充以小米生態為核心的“一方雜貨鋪”,提高營收與利潤,也就成為了小米持續增長的必選項。

小米登場,中國 ai 眼鏡破局進行時插图5

在“小米一方雜貨鋪”的陣容中,過往消費電子產品邏輯幾乎都以手機、小愛音箱為核心做生態性發散,結合當下消費者對智能穿戴設備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 ai 技術在便攜設備上的深度應用趨勢,ai 眼鏡無疑是個不二之選。

ai 眼鏡符合小米業務增量的戰略需求,以及以手機為核心的場景拓展。一方面,眼鏡作為離人類五官最近的可穿戴設備,在第一人稱視角的信息採集與 ai 語音交互上擁有天然優勢。基於手機算力與 ai 雲端交互,可拓展實時翻譯、圖像識別、智能搜索、個人助理等各種多元化 ai 場景。

另一方面,ray-ban meta 2024 年銷量突破百萬台,驗證了市場對“輕量化 ai 眼鏡”的需求潛力,而目前中國 ai 眼鏡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擁有較大增長空間。研究機構 idc 預計 2025 年全球 ai 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到 1280 萬副,同比增長 26%。其中,中國 ai 眼鏡市場 2025 年出貨量預計為 280 萬副,同比增長高達 107%。

從“ar探索版”到“ai眼鏡”落地,小米蓄勢已久

事實上,小米與 meta 一樣,在下一代計算平台 ar 技術上布局已久(不含米家生態鏈產品)。早在 2021 年,小米就發布了一款 micro-led+衍射光波導的 ar 眼鏡概念產品;2023 年,小米還官宣了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基於 micro-oled+自由曲面光學。

從技術成熟度來看,小米前幾年發布的 ar 眼鏡產品都已具備高度落地性,在市面上也能找出不少初創公司的類似產品。不過,小米並未著急進行商業化,對於大廠而言,一個行業沒有爆款產品之前,冒險進入機會成本可能過高。

直到 aigc 熱潮, 以及 ray-ban meta 的爆發,才讓小米更加堅信這個賽道。雖說 2025 年要發布的 ai 眼鏡之前 ar 眼鏡的“精簡版”,不過在生成式 ai 的加持下,其通過語音以及攝像傳感器,已經可以帶來諸多實用場景。並且,更為重要的是,ai 眼鏡是小米認為完全可商業化落地的 c 端產品。

對於小米而言,ai 眼鏡如同 meta 在智能眼鏡上的布局思路一樣,同樣可被視為未來 ar 眼鏡的過渡型產品。從市場趨勢來看,當下消費電子領域對 ai 輕量化、便攜化、高效化的設備需求激增,ai 眼鏡憑藉其在語音交互、第一人稱視覺等方面的初步探索,正好契合了這一發展方向,為邁向功能更完善、體驗更高級的 ar 眼鏡市場奠定用戶認知與技術應用基礎。

小米登場,中國 ai 眼鏡破局進行時插图7

小米單目ar眼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普通初創公司而言,手機廠商做 ai 眼鏡的的確確擁有一定技術優勢。早在去年的稿件中《ai眼鏡|供應鏈易入,高分產品難求》,陀螺君就已強調,對於 ray-ban meta 類 ai 眼鏡而言,“音頻”與“影像”是最核心的板塊,也是眼鏡最難做的兩大板塊。

一個簡單的“語音交互”,就會涉及多 mic 外采、降噪收音等系列音頻算法與硬體的結合。“影像拍攝”更是直接關乎一款眼鏡的風評與市場銷量,不得不加以重視,由於沒有像手機那樣的手動對焦,ai 眼鏡需要實現全自動對焦、自動色彩、感光度優化調整等,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壓力並不小。在這其中,晶片的選擇以及成本的權衡也非常重要。

而諸如此類降噪算法、拾音算法、影像算法、ai 語音交互,小米等手機大廠早已在 tws 耳機、智能音箱、智慧型手機上實現了技術沉澱與探索。相對於初創公司而言,需要補齊調試的板塊要少得多,且在軟體生態層面,還能做到系統級權限,全面調用手機生態,擁有較強技術優勢。如此這般,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小米的 ai 眼鏡,究竟會做出怎樣的技術差異化。

小米ai眼鏡,中國ai眼鏡破局導火索?

2025 年,ai 眼鏡賽道已擠滿巨頭:meta 計劃年內推出 6 款 ai 可穿戴設備,三星、華為、oppo、雷鳥創新、星紀魅族、百度、rokid 等廠商亦虎視眈眈。面對全球市場範圍內的“百鏡大戰”,小米 ai 眼鏡的發布,或有望引發中國市場的鲶魚效應。

從市場格局來看,當前中國 ai 眼鏡市場銷量遠低於海外,但行業熱度高漲。從營銷角度上來看,國內市場始終缺少一款與 ray-ban meta 一樣的現象級爆品,去增強消費者認知,提升用戶對於 ai 眼鏡的購買慾望。

而小米自身的品牌優勢不容小覷。多年來,小米憑藉高性價比的產品和豐富的生態鏈,在消費者心中塑造了一個個傳奇,龐大的用戶基礎也為小米 ai 眼鏡的推廣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如此市場背景之下,小米 ai 眼鏡的入局,無疑將進一步擴充國內 ai 眼鏡行業市場容量,帶來一個更大的增量市場。

歡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elegram訂閱群: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Daily
twitter官方帳號: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https://www.gushiio.com/DeFlow_Intern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1303.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