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100億票房,國漫崛起蓄謀已久

從《大聖歸來》到《哪吒》

作者|鋅財經 孫鵬越

今天,《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突破90億,距離百億大關僅一步之遙。

誰也想不到,被無數影迷期待多年的“百億電影”,居然是是由一部動畫片來完成的。

從2015年的《大聖歸來》的9.56億,到2025年的《哪吒2》近百億,十年時間國漫完成了近10倍的飛越。雖然兩者之間相差雲泥,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聖歸來》就是開啟國漫崛起的里程碑。

國漫的蛻變並不是偶然,而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升華。有好的作品拍案叫絕,也有一些粗製濫造哄騙觀眾。

但最重要的是,在《哪吒2》即將突破百億的關卡,沒有人會覺得國漫崛起是一個偽命題,是運氣使然的虛假敘事。它已經成為中國影史里的一個傳奇。

誰能拯救國漫?

在國漫崛起概念之前,國漫經歷過一段漫長的休克期。

自1999年上海美影廠製作的《寶蓮燈》之後,國漫開始進入暗無天日的衰退期。美國和日本的動畫作品大肆占領市場,迪士尼式快節奏動畫片成為主流。

曾經藝術屬性濃厚、充滿中國特色的動畫片,逐漸消失在熒幕中。90後一代人的童年與青春,不再是揮舞金箍棒的孫悟空,而是各式各樣的日漫美漫。

2006年,當《海綿寶寶》《火影忍者》等日美動畫以近乎"傾銷"的姿態湧入中國市場時,國產動畫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寒冬。

彼時,以美國迪士尼和日本東映為代表的國際動畫巨頭,憑藉強大的製作實力和成熟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市場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布局。尤其是這些國際巨頭採取的"免費戰略"讓國內動畫產業措手不及。

美國動畫公司不僅不收取電視台播映費用,還主動承擔廣告時段的投入,這種近乎"買櫝還珠"的市場策略,讓原本就缺乏資金支持的國產動畫難以匹敵。數據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間,日美動畫占據了中國電視動畫市場超過70%的份額。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場競爭帶來的不是產業升級,而是一場近乎"滅絕式"的產業倒退。

大量本土動畫企業被迫轉型為海外動畫的代工方,原本在《大鬧天宮》《九色鹿》時代積累的技術優勢,在日復一日的外包工作中逐漸流失。甚至素有"中國迪士尼"之稱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也不得不接受為海外動畫提供特效製作的外包訂單。

在這樣的行業寒冬中,資本市場的態度更加劇了產業的低迷。統計顯示,2008年至2014年期間,中國動畫產業的投資規模持續萎縮,年均增長率不足5%,而同期全球動畫產業的平均增速卻維持在10%以上。

誰能拯救國漫?

這是一個無比嚴峻,又非常現實的問題。

在國漫岌岌可危,隨時土崩瓦解的時候,一群劍俠們站了出來。

挑戰100億票房,國漫崛起蓄謀已久插图1

《秦時明月》

2007年,杭州玄機科技推出的《秦時明月·百步飛劍》不僅在全網點播量居高不下,版稅費用也隨之水漲船高:從第一部《百步飛劍》的幾十萬,到第三部《諸子百家》的10億,等到了第四部《萬里長城》時,五家平台同時競標,最後創下單部1200萬元的國內動畫版權採購費紀錄。

《秦時明月》的盛行給國漫注入一針強心劑,空窗期二十多年的國漫市場來了一波大爆發。

更重要的是,國內動畫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除了上海美影廠為代表的"國家隊"之外,動漫公司同樣能做出來好作品,做出來受市場歡迎的作品。

於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國漫變革”開始了。

注重中國美學和內核的傳統動畫廠,如上海美影廠,迅速走下歷史舞台。

注重動畫技術的升級,動態捕捉、卡通渲染、毛髮細節等先進動畫技術的新式動畫公司,走到了國漫最前線。

經過一連串休克治療,國漫雖然恢復了一些生機,但也只能引起行業內的關注,無法擴散到整個影視圈。

國漫需要一顆炸彈,在平靜無波的湖面掀起一陣巨浪。

當自來水成為大海

在十年前,國漫只是影視生態鏈的邊角料,只能在長視頻平台的動畫片子菜單勉強生存,只能在特定賽道與《火影忍者》《海賊王》《名偵探柯南》廝殺,搶奪流量。

影視賽道的王冠,永遠都是電影。彼時的流量電影大行其道,找一些流量明星,隨便拍個電影,就能拿下五億十億的票房,製作經費又少,背後資本簡直是穩賺不賠。

如果想要讓更多觀眾感知到國漫的力量,唯有一部賣座的動畫電影,才能實現破圈。

可誰又願意去投資一部動漫電影,技術難度又高、經費又高、還很難有高票房?

面對國漫無以為繼的尷尬處境,終於,在2015年,《大聖歸來》來了。

挑戰100億票房,國漫崛起蓄謀已久插图3

《大聖歸來》

《大聖歸來》是一部非常“慘”的電影,慘到製作經費只能勉強支撐到製作完成,再無半毛宣傳經費。

被逼無奈之下,導演田曉鵬只能眾籌宣發經費,湊出來89位眾籌投資人,拿到了780萬元投資。

少到可憐的宣發經費放到全國市場,連個水花都沒出現。全靠質量過硬,口碑不斷發酵,哪怕發行方沒做多少宣發,依然引起了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

首映第一天,排片率只有10%左右;上映的第三天,獲得了將近4000萬的票房成績,並以微弱優勢超越了《小時代4》,成為了當天的票房冠軍;上映4天,票房就破了億元!

在豆瓣,上映前已聚集了6000多人,長篇影評200多篇;在新浪微博電影熱搜榜,該片評分一直維持在9分左右,熱議維持在前三。

所有看過《大聖歸來》的影迷,都清一色在朋友圈主動宣傳,為這部他們心目中“堪比好萊塢的良心動畫片”搖旗吶喊。

影迷標榜自己為“自來水”“純淨水”,也就是這一滴滴的自來水,匯聚成了國漫的大海。

最終《大聖歸來》拿下9.56億的票房,向整箇中國市場證明了,並不是沒有人看國漫、也不是國漫做的不夠好,一部動畫電影同樣也能變成一種社會現象。

可以說《大聖歸來》是國漫崛起的起點,它的成功給了無數動漫人信心,也讓背後的資本和院線為之震撼。

原本動畫電影只能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空餘檔期登場,成為檔期的一道配菜。現在,紙片人也能壓得住流量明星。

在《大聖歸來》之後,不斷跑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比如,《大魚海棠》在中國內地的票房達到了5.65億人民幣,全球票房則超過7億人民幣。

更解氣的是,國漫終於得到了正常地位,不再被視為“點心”“配菜”,《大魚海棠》一出鏡即獲得20%的高排片。

江湖地位不是別人吹出來的,是靠成績一點點打下來的。

在《大魚海棠》之後,《羅小黑戰記》在中國的票房達到了3.15億;還有pg-13神作《大護法》,讓影迷知道國漫不光有合家歡,還有思想深度,以及對於人性的理解和挖掘。

就當外界以為,這就是國漫崛起的巔峰之時,《哪吒》來了。

國漫崛起已成過去式

在上映前,大概連神仙都想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拿到50億的票房,但這件事卻真實發生了。

《哪吒》的成功,也為國漫打上了“精益求精”的標籤。

背後是66次劇本修改,1400多個特效鏡頭,由約1600位動畫製作人員共同成就。第二部,角色數量是第一部的3倍,特效鏡頭近2000個,主創團隊達4000餘人。

當一名動畫人,或者說電影人,只要腳踏實地做好本員工作,把方方面面都做到位,就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挑戰100億票房,國漫崛起蓄謀已久插图5

《哪吒》

在《哪吒》之後,國漫還又連續誕生了16.03億票房的《姜子牙》、5.8億票房的《白蛇2》和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雄獅少年》,以及累計總票房高達80多億《熊出沒》系列ip電影。

中國動畫正式脫離“國漫崛起”的自證漩渦,也從甜點,變成了壓軸菜。

在任何一部檔期,出現任何一步動畫電影,都不會讓人感覺到奇怪。

我相信在《哪吒2》之後,不會有人在討論“國漫崛起”這個話題。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國漫的極限在哪兒?

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1479.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