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0佣金,慌了美團,商家怎麼辦?
增量的三個新戰場:下沉、品類和體驗
文|極洞察
2025年的春節,外賣市場瀰漫著硝煙味。京東外賣以“5%佣金+五險一金”的殺手鐧高調入局,美團連夜開會調整策略,餓了麼緊急推出補貼活動,就連咖啡品牌庫迪也跨界賣起了盒飯。這場混戰背後,是中國外賣市場從“分蛋糕”轉向“做蛋糕”的深刻邏輯。& nbsp;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數據,2024年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占網民總數的一半,但一二線城市滲透率接近飽和,增速顯著放緩。與此同時,下沉市場的潛力逐漸釋放——2024年鄉鎮外賣市場規模同比增長超30%,成為行業增長新引擎。當存量市場陷入零和博弈,巨頭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三個方向:下沉市場的毛細血管、多品類服務的橫向擴張,以及用戶體驗的縱向升級。& nbsp;
01 京東外賣的“王炸”
近 日,京東外賣正式上線,首日便引發資本市場震動——美團港股盤中跌幅超4%,市值蒸發200億港元。這背後是京東“秒送”對即時零售邏輯的顛覆性改 造 。
京東的入場堪稱“降維打擊”。憑藉達達集團超120萬騎手的配送網絡,京東外賣打出“最快9分鐘送達”的口號,並將抽成比例壓至美團的1/3(僅5%)。這一策略直擊行業痛點:美團長期被詬病的高佣金(普遍15%-25%)讓中小商家苦不堪言,而京東的“前三個月零佣金”政策和供應鏈協同能力(如京東超市生鮮直供)迅速吸引近萬家品牌入駐。
更關鍵的是,京東將外賣視為即時零售生態的一環。其配送範圍不僅限於餐飲,還覆蓋藥品、母嬰用品、3c數碼等高頻需求品類,形成“萬物到家”的閉環。一名北京白領的體驗頗具代表性:“午休時下單買口紅,開會前就能塗上;深夜急需降壓藥,9分鐘送到家門口。& rdquo;這種“即時滿足”的能力,正在重塑消費者對“外賣”的認知。
這一模式直擊美團痛點——即時配送的規模效應需要龐大的訂單密度支撐,而京東憑藉物流基建和用戶粘性,可能在下沉市場和高品質服務中撕開缺口。數據顯示,2024年下沉市場外賣用戶規模同比增長超30%,月均消費501-1000元的人群占比超60%。若京東能將“低價+品質”標籤植入下沉市場,美團的防禦戰將更加艱難。
02 美團的“功守道”
此外,美團悄然上線一項新功能——號召攝影師入駐平台,為商家拍攝菜品圖片和探店視頻。這一動作看似微小,卻透露出美團對“內容生態”的焦慮。在抖音、小紅書等內容平台以短視頻和直播“攻城略地”的當下,美團終於意識到,僅僅依靠低價和配送效率已不足以鞏固護城河。
數據顯示,2024年抖音本地生活gmv突破6000億元,其中到店業務占比超80%。而美團到店酒旅板塊雖仍以6800億元gtv(前三季度)保持領先,但抖音的增速已對其形成擠壓。美團需要將“交易平台”升級為“內容+交易”雙輪驅動的生態,而攝影師入駐正是其補足內容短板的嘗試。
但美團的焦慮不止於此。其核心外賣業務正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下沉市場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持續攀升,拼好飯等低價模式導致商家利潤縮水、騎手收入下降,平台口碑受損;另一方面,京東以“秒送”切入的即時零售,宣稱“最快9分鐘送達”,並覆蓋餐飲、藥品、3c數碼等多品類,也給美團帶來了挑戰。& nbsp;
03 庫迪賣飯、瑞幸輕食,品牌商的“多平台生存術”
當平台巨頭廝殺時,餐飲品牌也在尋找增量。2025年初,庫迪咖啡宣布推出“庫迪食堂”,主打15元以下的平價套餐;瑞幸則上線輕食簡餐,試圖將“咖啡場景”延伸至全天候餐飲。
以庫迪咖啡為例,其原本主打現制飲品,但2024年起通過京東、美團等平台上線輕食簡餐,甚至推出區域性定製菜品。這種跨界並非個例:星巴克上線“早餐套餐”,奈雪的茶聯合京東推出“茶飲+烘焙”組合……品牌商正通過“多平台入駐+品類擴展”尋找新增量。& nbsp;
這一現象背後是品牌對平台依賴的“反叛”。以咖啡 行業為例,外賣平台抽成普遍在20%-30%,而庫迪通過自有小程式和門店自提,將成本壓縮至15%以下。一位連鎖餐飲負責人透露:“平台流量越貴,品牌越需要建立私域壁壘。& rdquo;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連鎖餐飲品牌在下沉市場的門店數量占比提升至44%,三線以下城市成為新戰場。庫迪、瑞幸的“餐飲化”轉型,本質是通過品類擴張提升單店營收,同時降低對平台的流量依賴。這種“反平台化”突圍,可能倒逼平台重新思考與商家的利益分配機制。
04 增量的三個新戰場:下沉、品類和體驗
下沉市場:小鎮青年的“便利革命”。鄉鎮外賣的爆發是行業最大變量。美團、餓了麼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將服務延伸至縣城,而本土平台如“跑腿快車”憑藉本地化運營(如方言客服、熟人配送)搶占份額。一名江西縣城的用戶描述:“以前想吃肯德基要坐車去市里,現在30分鐘就能送到,還送可樂杯墊。& rdquo;但配送成本高、商戶分散仍是痛點,平台需在“規模”與“效率”間尋找平衡。& nbsp;
品類擴張:從送餐到送萬物。外賣的邊界正在消失。京東將生鮮、數碼、美妝納入配送範圍;美團聯合藥店推出“24小時送藥”;抖音試水“直播點餐”,用戶可邊看探店視頻邊下單。這種“泛外賣化”趨勢的背後,是平台對用戶使用時長的爭奪——外賣不再只是吃飯工具,而是本地生活的入口。& nbsp;
體驗升級:速度、透明與溫度。& ldquo;9分鐘送達”重新定義了行業標準,但也引發對騎手安全的爭議。京東要求合作商家直播後廚操作,美團上線“食安封簽”,試圖重建信任。更具顛覆性的是服務細節的優化:達達騎手佩戴體溫監測手環保障生鮮品質,鄉鎮外賣員兼任“代購員”幫用戶捎帶日用品。這些微創新正在將外賣從“功能型服務”升級為“情感型連接”。& nbsp;
05 本地生活的“三極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個值得警惕的趨勢是:儘管新玩家不斷入場,但美團、抖音、京東的“三極新格局”正在形成。
美團 :憑藉7億用 戶和745萬 騎手,仍是基本盤最穩固的玩家,但其需要解決低價模式下的可持續性問題;
抖音 :以內容驅動交易,到店業務gmv三年增長14倍,但外賣收縮暴露其履約短板;
京東 :物流優勢明顯,但需證明其能突破“高頻低毛利”的餐飲外賣魔咒。
而對於中小品牌,未來的生存空間可能更加狹窄。平台補貼退潮後,品牌要麼加入“低價內卷”,要麼轉向私域運營——但這需要強大的供應鏈和數位化能力支撐。
寫在最後:最終答案或許藏在對“人”的理解中
本地生活的終局,不會是某家平台的獨舞,而是生態協同的效率革命。當京東用分鐘級配送重新定義“快”,美團用內容重建“信任”,庫迪用跨界尋找“高頻觸點”,這場增量爭奪戰實際上在回答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在流量見頂的時代,商業的價值究竟該向何處要?答案或許藏在對“人”的理解中——不僅是作為消費者的“人”,更是作為勞動者、創造者、參與者的“人”。& nbsp;
因為當鄉鎮夫妻店老闆同時操作多個平台的接單系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競爭的白熱化,另一方面也是一個行業在存量時代下遇到的增量焦慮。& nbsp;
當京東外賣的騎手與美團的配送員在寫字樓電梯擦肩而過,當庫迪咖啡的盒飯與星巴克三明治躺在同一個外賣櫃。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消費者獲得了更快、更便宜、更豐富的選擇,商家在多重博弈中學會全渠道運營,平台被迫走出舒適區探索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的平衡點。& nbsp;
當所有的算法、佣金、流量之爭塵埃落定,最終留在人們記憶里的,可能不是哪個平台的勝利,而是科技進步與人性溫度碰撞出的那些微小光芒。& nbsp;
對消費者而言,這場戰爭的最大價值或許是打破壟斷、推動行業透明化。當京東要求商家公開後廚直播,當美團被迫降低抽成,當庫迪們用一份盒飯試探市場水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博弈,更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nbsp;
但當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成熟,效率至上主義必須讓渡部分空間給人性化關懷。& nbsp;
或許正如某位從業者在深夜配送路上發的朋友圈:“送完這單可能就超時了,但看到收貨人是給住院妻子買粥的大叔,突然覺得這份工作不只是跑數據。& rdquo;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