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創新高但結構變了,產業和財富迎來重置
這次我們要談的,是一個結構變化導致的產業和財富重置。先說一個讓人驚喜的好消息,就是中國的外貿規模再次創出新高。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近發布了2024全年的進出口數據,中國進出口總額達到了43.85萬億,同比增長5%;而出口方面則更加亮眼,2024全年出口總額達到了25.45萬億,同比增長了7.1%,占全球出口的份額繼續提升至接近16%。不管是進出口總額,還是總體出口規模,都創出了歷史性的新高。不僅如此,2024全年的貿易順差達到了史無前例的7萬億人民幣。
客觀說,雖然這其中有國內企業搶出口、外國企業提前備貨等因素,但數據還是實打實亮眼的。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麽外貿和出口這麽火熱,數據也這麽亮眼,我卻沒有感受到這股暖風?那是因為,在當前外貿領域的這輪財富大洗牌中,只有部分人、部分行業抓住了機會。
今天這期參考,我會帶你深入分析外貿領域正在發生的四大核心趨勢,這些趨勢不僅正在重塑產業的格局,還在重新分配財富的流向,與你的未來息息相關。也歡迎你聽完這一講後,把它分享給你身邊做外貿的朋友,讓他們也接收到產業變革的信號。
趨勢一:產品類別巨變,供應鏈向中部、東部遷移
正題開始。先說第一個核心趨勢,外貿領域的產品類別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根據中金公司的統計,從2017年到2024年,中國的總體出口中,中間品占比從42%提升到46%,而消費品份額從36%下降到33%,資本品份額從21%下降到19%。
這裏的中間品就是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比如鋼鐵、汽車的發動機、電路板等。消費品就是大家買來用的最終產品,比如家電、服裝等;資本品就是用於生產和運輸的各種耐用設備,比如機床、運輸卡車、船舶等。
中間品占比持續升高,而消費品、資本品占比持續下降,這種趨勢意味著中國正在輸出更多的半成品。
這背後,對應的是中國企業的出海浪潮。因為貿易戰等因素,全球產業鏈在2020年後開始重構,中國企業紛紛選擇出海,向東南亞、墨西哥、南美、中東等地聚集,這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國內的產業分布格局。
之前的格局是:企業從中西部采購原材料,在東部沿海生產出最終產品,然後直接出口到海外。
而現在,格局變了:企業出海到別國,而供應鏈還留在國內,因此是從國內采購半成品、然後到海外工廠生產並銷售。也就是「兩頭在外,中間在內」。
在這種趨勢之下,供應鏈上的企業為了最大化地節約成本,其實也面臨一個選擇——要麽選擇一同出海,要麽選擇向沿海地區進行遷移。
目前,供應鏈企業更多是選擇向東遷移,更具體地說,是向中部、東部遷移,目的是找到成本最小化的城市進行生產。
東部和中部其實各有優勢,東部的優勢在於產業集群發達、離港口較近,而中部的優勢在於原材料、人力、土地等成本便宜,但是要將貨物運輸到港口,多了一道物流費。
所以,基於東部和中部的各自優勢,我判斷,這場供應鏈大遷移過程中會出現下面三種趨勢:
第一,輕型工業的出口企業,比如服裝、食品等,向中部遷移,因為人力、土地等成本更低;而重型工業的出口企業,比如船舶、風電設備等,向東部遷移,因為物流和配套更完善。
第二,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向中部遷移,而技術密集型出口企業會傾向於向東部轉移。
第三,東部很多企業也會選擇向中部轉移,比如佛山、東莞的很多工廠已經轉向了湖南。
由此推斷,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非常有可能會在這次出口供應鏈轉移中獲得最大紅利,而且現在國內正在全力修運河,中部通過東部出口的物流交通成本也將會充分降低。因此,像中部的武漢、長沙、蕪湖、上饒等城市,憑借自身區位優勢和不斷改善的交通條件,有望在這輪供應鏈轉移中獲得更大的紅利。
趨勢二:外貿出口重心「南移」
外貿領域正在發生的第二個核心趨勢,是產品目的地的改變。
在2023年以前,中國的出口目的地中,美國、歐盟常年保持在第一、第二的位置。但在2023年之後,中國對東盟,也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出口占比超過了美歐,這種趨勢還在不斷擴大。
這背後的原因比較復雜,我們簡單說幾個:
比如,因為美歐增設高額關稅壁壘,所以大量中國企業選擇出海到東盟國家,隨之帶來對半成品、原材料、零部件的持續采購需求,帶動了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
比如,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都步入了「青壯年期」,年輕人占比高,帶來了充分的需求,而中國跨境電商的興起也帶動了中國消費品進入東南亞市場。
再比如,東盟各國相繼開始自己的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新工業,對中國相關工業產品需求大增。
總之,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未來中國對東盟的出口會持續增長,對美歐的出口則會持續減少。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外貿出口的重心將會「南移」。
在外貿出口重心「南移」的趨勢傳導之下,城市間的外貿格局也將迎來一波洗牌。具體來說,廣東、福建等省份的機會更值得你關註。我們可以在兩個省份內選幾個比較好的目標城市。
比如廣東,深圳的跨境電商很發達,而廣州有廣交會和國際航運樞紐地位的加持,這兩個城市是毋庸置疑的選擇,但它們競爭也大,成本高。我更建議的是東莞,它是製造業基地,尤其是電子產品出口,同類型的佛山也不錯,但是東莞更突出。
然後是福建,廈門是明顯的好選擇。除此之外,我建議泉州,泉州依托紡織服裝、鞋類等傳統外貿產業,拓展東南亞市場,它比省會福州,更有優勢。
數據佐證顯示,深圳在2024年的進出口總額高達4.5萬億,是2015年以來首次超過上海;同期,東莞外貿依存度仍保持120%以上,廈門對RCEP成員國,也就是東盟十國及日、韓、澳、新西蘭等國的出口增長了21.3%,泉州跨境電商進出口額也突破了千億,展現出南向通道城市的強勁動能。
趨勢三: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升
接下來說說外貿領域正在發生的第三個核心趨勢,是產品科技含量的改變。
2024年出口數據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金量」在不斷上升。
2024年,機電產品的出口增長了8.7%,規模超過7萬億。其中,集成電路出口增長18.7%,平板顯示模組增長18.1%,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增長60.1%。中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長71.9%;光伏產品連續4年出口超過2000億元;鋰電池出口39.1億個,創歷史新高。
同時,更多高科技屬性的新產品加速出海,比如電動汽車、3D打印機、工業機器人出口,分別實現13.1%、32.8%、45.2%的增長。
根據現有數據粗略統計,高新技術類產品占到了總出口額的60%以上,約15萬億,這一數據在十年前的2014年為30%,二十年前的2004年僅為6%,二十年時間翻了十倍。
這其實就是高層所希望的轉型升級,從簡單的代工加工產業升級成為高科技產業,從輸出勞動密集型產品,到輸出技術密集型產品。
上面列了這麽多數據,我想和你說的就是,科技紅利在外貿領域持續擴大的趨勢不會改變,這會十分明顯地帶來階層的洗牌:掌握硬科技、真科技的企業和企業家會拿到最大化的紅利,投身於其中的個人也能分一杯羹。而大部分通過簡單重復勞動賺取工資的人,未來可能在科技的進步下,面臨失業風險。掌握科技生產力的人會迎來躍升階層的機會。所以,投身、投入、投資科技紅利,在外貿出口領域也同樣實用。
趨勢四:轉口貿易正在淡化
外貿領域正在發生的第四個核心趨勢,是轉口貿易正在淡化,當地市場挖掘正在興起。
2024年出口數據中還有一個非常值得註意的點,就是轉口貿易正在淡化。
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2020年全球供應鏈開始重構,2023年中國史上最大企業出海潮出現,在這長達6年的時間裏,中國外貿企業形成了一種趨勢,就是選擇第三國做轉口貿易,或者直接出海到第三國生產,目的都是為了規避美歐的高額關稅,降低成本,最終還是要把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
但2024年的一些現象,卻暗示著企業的這種想法在淡化:
例如,越南的電子產業發展帶動了中國矽出口,摩托產業帶動了中國內胎出口。墨西哥的家具、家電產業帶動了中國相關零件出口。印尼的鎳礦開采,加速帶動了中國賤金屬、冶煉設備出口。而韓國、東歐的鋰電產業發展,帶動了中國出口鋰的氫氧化物、人造石墨等中間品等等。
同時,這些領域也是中國對外投資、企業出海大幅提速的行業,像立訊精密、和碩、緯創等大型電子企業,都在不斷擴大對越南的生產投資規模。比如廣州的跨境電商的零售消費品銷售總額中,東南亞需求占到了接近40%。
這些現象都暗示著:企業出海出口的目的,正在從原來的「規避高額關稅」,轉向「發掘當地市場」。很多出海企業發現,與其費勁出口到美國,不如直接在當地銷售,深度挖掘當地的市場。
所有這一切,會在相當意義上會帶來供應鏈的洗牌:過去打造的是適配歐美人消費習慣、生產所需的產品;但現在向歐美出口的路會更難走,反而是湧現出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需求。對於企業來說,如果要深耕這些國家,必然要打造適配於這些國家文化、宗教、風俗、消費習慣、生產習慣的產品,而這些便會引發供應鏈的洗牌。
這就是我們分析數據的關鍵:我們要看的不是結果,而是解構這個過程,從解構中看到趨勢,看到機會。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