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化的困境:加密行業是否需要脫離傳統金融?
割裂還是融合,這是個問題。
本文作者: Iris、 劉紅林
根據1月25日福克斯記者Eleanor Terrett的報導,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宣佈將於2月5日(美國時間)舉行聽證會,討論銀行對加密貨幣公司的“去銀行化”現象。 而在此前,美國眾議院監督和政府改革委員會早已向多家加密公司負責人致函,要求就這一問題作出說明。
近年來,“去銀行化”逐漸成為加密行業的一個關鍵特徵。 從支付中斷到融資瓶頸,再到託管服務的轉型,在傳統金融機構與Web3行業割裂的當下,加密公司也正試圖走出一條“擺脫”傳統金融與完全去中心化的道路。
然而,去銀行化真的是必然趨勢嗎? 還是說,它僅僅是傳統金融監管壓力的短期反應? 更重要的是,這種趨勢對加密行業的發展前景究竟有何影響呢?
曼昆律師將基於當前全球代表性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政策,在本篇文章中進行探索。
什麼是去銀行化?
在加密行業中,銀行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重要支柱,長期以來與加密行業的發展保持著密切關聯。 比如,在加密行業初期,銀行通過提供法幣入金通路,保障了加密資產與現實貨幣之間的流動; 在機构化發展過程中,銀行還充當了託管人角色,為加密公司提供資產安全和信用背書; 甚至在一些前沿技術合作中,銀行主動參與了區塊鏈的應用試驗,為加密技術賦能。
然而,近年來,這種合作關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隨著監管環境的不斷收緊,銀行與加密行業的關係開始逐漸緊張。
一方面,加密行業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動性使銀行面臨著更高的合規壓力,反洗錢(AML)和瞭解客戶(KYC)法規的要求讓銀行在與加密公司合作時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而這些高昂的合規成本讓部分銀行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加密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進一步加深了銀行對市場風險的擔憂,傳統金融機構認為,加密行業的高風險内容可能對其穩定性構成威脅。
此外,政策環境的持續變化也加劇了銀行的審慎態度。 部分國家的監管機构頻頻施壓,要求銀行限制或終止對加密公司的服務,而某些不透明的項目和資金流向則引發了銀行對潜在違法行為的警覺。 更重要的是,隨著穩定幣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科技的崛起,傳統銀行還需面對來自加密行業的競爭壓力,這種潜在的市場威脅讓部分銀行對加密行業的合作意願進一步下降。
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出現了加密行業“去銀行化”的現象:支付通路被關閉,帳戶被凍結,傳統銀行逐步退出加密資產託管市場,甚至有銀行明確表示不再為加密公司提供服務。
有趣的是,去銀行化並非完全由銀行單方面推動,加密行業也在主動尋求替代方案,努力减少對傳統銀行的依賴。
在支付領域,穩定幣和鏈上支付協定逐漸取代銀行帳戶和支付網絡,成為加密行業主要的支付工具; 在託管服務方面,原生加密企業,如Fireblocks和Anchorage等公司,不僅可以提供合規的託管服務,還將安全多方計算(MPC)等科技融入其中,以彌補傳統銀行託管服務的空缺; 在融資方面,DeFi協定的崛起讓加密公司能够直接通過鏈上工具進行融資,完全繞開了銀行體系的限制。
不過,加密行業的替代性方案,也並非完全能够替代傳統銀行的關鍵作用。
去銀行化的挑戰
儘管去銀行化的趨勢似乎為加密行業提供了繞開傳統金融體系的機會,但曼昆律師認為,這種趨勢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 這些挑戰不僅可能阻礙加密行業的發展,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行業對傳統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 信任危機
銀行作為傳統金融體系中的覈心機构,其信用背書無法被加密行業無法輕易替代。
通過銀行帳戶進行的交易通常被視為合法且合規,而完全繞開銀行的去銀行化操作可能會削弱公眾和機构對加密行業的信任。 例如,穩定幣雖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銀行支付網絡,但其背後的儲備資產若無法由銀行託管,穩定幣的價值支撐就會受到質疑。
此外,在缺乏銀行介入的情况下,加密行業需要承擔更高的合規成本,例如獨立建立反洗錢(AML)和瞭解客戶(KYC)體系,而這些體系的標準化和可信度現時仍有待加强。
- 資產安全
傳統銀行在資產託管領域的經驗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密行業現時的替代方案難以匹敵。
雖然一些原生加密企業提供了創新性的託管服務,但這些服務仍然面臨科技漏洞、智慧合約風險以及駭客攻擊等潜在威脅。 更重要的是,去銀行化後,託管服務的可信度可能會受到挑戰,特別是對於傳統機構投資者而言,缺乏銀行級別的保障可能降低其對加密資產投資的意願。
- 金融隔離
去銀行化使加密行業的支付網絡逐漸脫離傳統金融體系。 雖然這提高了鏈上支付的效率,但也可能導致金融孤島效應。
加密行業內部的支付和融資網絡可能無法與傳統金融市場實現無縫對接,從而限制了加密資產的主流化應用。 舉例來說,某些大型跨國企業若無法通過銀行帳戶與加密支付網絡對接,其採用加密資產作為支付方式的意願也會囙此降低。
- 監管壓力
完全去銀行化的操作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監管壓力。
近年來,各國政府對加密行業的監管持續加强,去銀行化可能被視為加密行業規避傳統金融監管的一種策略,從而引發更多審查和限制。 例如,歐盟MiCA法規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將部分儲備資產存儲在銀行中以確保價值支撐,而去銀行化的趨勢則直接與這一要求相悖。 類似的政策衝突可能導致加密行業與監管機构之間的摩擦加劇,甚至引發更多限制性政策出臺。
- 行業內部分化
去銀行化的過程並不平衡,大型加密企業往往有更多資源尋求替代方案,而中小型企業則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 例如,大型企業可以建立內部合規體系,與監管機构直接對話,但中小型企業可能因缺乏資源而陷入合規困境。 長期來看,這種不平衡可能導致行業內部進一步分化,加劇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不利於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全球監管中的銀行
在上文中,曼昆律師提到,歐盟MiCA法案中有關穩定幣的規定,要求其發行方必須遵守嚴格的儲備要求,將至少30%的儲備資產以法定貨幣的形式存儲於歐盟授權的銀行中,以確保穩定幣的價值能够始終與基礎資產掛鉤。 與此同時,MiCA法案還提出了對託管人和加密服務提供者的合規要求,要求他們履行反洗錢(AML)和客戶盡職調查(KYC)義務。 特別是在託管領域,MiCA希望通過授權託管銀行來增强資產安全,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去銀行化趨勢的影響。
這種將銀行與加密行業重新捆綁的監管邏輯,不僅出現在歐盟,也體現在新加坡、香港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框架中。 在新加坡,《支付服務法》(PSA)要求包括穩定幣在內的數位支付代幣(DPT)服務商必須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許可。 這不僅對支付服務和交易平臺提出了要求,也強調了穩定幣發行方必須與本地銀行合作,以確保儲備金管理和支付清算的合規性。
同樣,香港的監管政策也在延續類似的思路。 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的最新指引,穩定幣發行方需持有受監管的銀行或信託公司的資產證明。 此外,香港對交易所和託管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防止資金被濫用,同時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這些要求不僅體現了對用戶保護的關注,也顯示了監管機构對銀行在合規鏈條中不可或缺角色的重視。
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歐盟、亞洲還是其他地區,全球加密監管的趨勢並未完全支持“去銀行化”。
相反,各國監管機构正在通過法規設計,將銀行納入加密生態的覈心環節之中,以便在確保行業發展的同時,降低潜在的系統性風險。
曼昆律師總結
去銀行化現象揭示了加密行業試圖擺脫傳統金融約束的努力,也反映了全球金融體系面對科技變革時的陣痛。
傳統銀行在支付清算、資產託管和信用背書方面的核心作用,依然是加密行業當前難以完全取代的基礎。 儘管加密行業在支付和融資領域的技術創新展示了極大的潜力,但信任不足、監管摩擦和科技風險依舊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
囙此,完全去銀行化並非現實可行的路徑,當前的去銀行化也更像是推動加密行業與傳統金融尋找新平衡的催化劑,而非簡單的分離。 更重要的是,這一現象也為全球金融體系提供了一次反思與調整的契機。 去銀行化不應僅僅被看作加密行業的單方面試驗,而是傳統金融和新興技術攜手探索未來金融模式的開端。
正如曼昆律師一貫宣導的,司法與監管不應與科技對立,而應在融合中尋找突破點。 未來,只有在創新與合規的共同驅動下,去銀行化才能不止步於分化與衝突,而是成為構建新型金融生態的關鍵推動力。 這不僅是加密行業自我進化的關鍵一環,更可能成為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歷史節點。
值得高興的是,截至撰稿,美國有關Debanking的聽證會已順利召開,會議圍繞銀行帳戶關閉、金融服務限制對企業及個人的影響展開討論。 期間,多名證人指出,監管機构對銀行施加壓力,導致銀行與加密貨幣相關企業切斷業務關係,這不僅影響了行業的正常運營,更削弱了美國在全球數字經濟中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發佈了一份長達790頁的檔案,承認過去對加密行業的監管措施過於嚴格,並表示將重新評估相關政策。 FDIC代理領導Travis Hill在聽證會上進一步承諾,將為銀行提供更明確的監管指引,確保它們能够在合法合規的框架下參與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相關業務。
此次聽證會及FDIC的態度調整,釋放出美國監管機构對加密行業政策可能鬆動的訊號。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傳統金融體系會完全向加密企業敞開大門,而更像是監管在政策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一次重新校準。 銀行與加密行業的關係或許正在迎來緩和的契機,但真正的市場變化仍取決於監管落地的節奏與執行力度。
但至少,融合的第一步已經邁開。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