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創新與內生困境:Crypto在迷霧中航行

原文標題: External Innovations and Internal Dilemmas: Crypto Navigating Through Uncertainty

原文作者: YBB Capital Researcher   Zeke

外部創新與內生困境:Crypto在迷霧中航行插图1

一、AI是必然,但Crypto x AI?

2025年伊始,幻方量化所打造的DeepSeek就給AI圈投下了一枚「核彈」。 一個僅使用2048塊英偉達H800 GPU,訓練成本558萬美元(約為Meta的十分之一)的中國AI模型在MMLU、GPQA等基準測試中直接做到了跟GPT-4o、Llama 3.1掰手腕的程度,甚至在複雜推理、中文語義理解等緯度上略微超越了這些來自矽谷的頂尖大模型。 美國對於中國進行了長達多年的晶片封鎖,卻在DeepSeek的算力沙盤上遭遇了戲劇性解構,圍城之下的中式AI終於發展出了符合國情卻又匹敵尖端的科技路徑,一套開源、低價、同質的組合拳直接擊穿了美國的算力護城河。

外部創新與內生困境:Crypto在迷霧中航行插图3

在效能上永遠略遜美國一籌的中國科技產品總是給我一種廉價、抄襲的刻板印象,我相信這同樣也是大多數人對於中國互聯網企業產品的直覺認知。 但這次的DeepSeek確實不一樣,我暫且不聊使用體驗是否高於ChatGPT這種主觀性較强的感受。 僅從美國政壇與科技巨頭頻繁提及此事的緊張反應來看,中國這次扮演的已經不再是科技跟隨者的角色,而由此引發的全球性震動也十分强烈。

雖然首先遭到波及的是我的錢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確實是對傳統AI發展的誤判所致,但我還是想談談我的看法,也就是關於DeepSeek對Crypto的衝擊。

1.英偉達在這次事件中受傷最重,一是AI算力需求遭到質疑,二是英偉達的軟硬體統一計算架構「CUDA」被繞過,熟知AI領域的朋友,應該對CUDA並不陌生,這是推動現代AI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大模型開發商在使用英偉達GPU時,一般是基於CUDA做研發。 使用CUDA對開發者的要求較低,因為CUDA裏已經封裝好一些函數,使用時完全無需理會太多細節,但肯定會損失執行效率。

由於CUDA是通用型程式設計框架,囙此會導致訓練模型時損失一些靈活性。 DeepSeek的做法是直接使用PTX(英偉達為GPU設計的中間指令集框架),以繞開硬體對訓練速度的限制,可縮短訓練時長。 其他模型訓練時長要10天,DeepSeek 5天就能完成。 這同時也意味著,倘若DeepSeek未來有意去適配中國國產的GPU,在硬體適配方面將更得心應手,那麼英偉達的AI晶片寶座也將產生動搖。 (本段源自韓國未來資產證劵對DeepSeek訓練環節分析的報導)

除了股價下跌會對與美股有强關聯的幣圈產生強烈衝擊外,我個人認為長期來看對去中心化算力項目反而是一件好事。 首先是更多的個人GPU在未來也能發揮餘熱,其次DeepSeek小而美的開源模型路徑如果能够成功,將會倒逼大量AI公司被迫開源,未來本地部署與二次開發所需的算力需求會越來越旺盛,以DeepSeek R1最小參數1.5B至最大參數70B的硬體需求來看,從最低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到40系、50系,再到專業級的A100、H800 GPU都有再次貢獻多餘算力的機會。 對於現時存在感比較透明,算力供應又有些雞肋的去中心化算力項目來說或許是一次翻身的機會(當然,前提是延遲能足够低的話)。

2.AI框架類項目是DeepSeek投下「核彈」之前,Crypto內最炙手可熱的新興賽道,也是我在春節前寫過的最後一個賽道。 如今在DeepSeek的轟炸之下幾乎都在往歸零靠攏,畢竟別人只用600萬不到的成本就能和OpenAI同台競技了,而我們FDV十幾億的龍頭項目還未產出一些可以被稱得上具有實用價值的AI Agent。

外部創新與內生困境:Crypto在迷霧中航行插图5

我們從銘文時代起就在近乎偏執的追求資產化,當下幣圈對資產化的包容程度已是相當開放,完全不上鏈的AI框架項目只需要一個開源的Github程式碼庫加一個社交帳戶就能發幣,如此「以庫化幣」的代價是必須要能接受某一天被傳統AI公司投擲出的二向箔的降維打擊。

AI發展的黃金時代下,傳統互聯網企業能祭出的大殺招不會僅有這一次的DeepSeek,中美博弈之間AI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快,Crypto在AI的上下游中究竟要與哪些方向進行結合才能凸顯出去中心化的優勢,並且不會被一個莫名其妙的AOE打死,才是問題的關鍵。 粗分Crypto x AI的科技棧,我們可以分為算力層、數據層、中介軟體層、應用層。

在現今的這些分層裏,我始終感受不到Crypto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從未來的角度考慮隱私與安全可能是很好的角度,畢竟AI Agent取代或輔助人類工作在今天已經成為現實,AI處理的工作資料、私人資料的如何保證隱私或許是傳統互聯網公司無法解决的問題。 更進一步說如果一個AI Agent能有付款的許可權,如何保證錢包的安全也將成為一個問題,將區塊鏈作為AI模型的合規性稽核層,應該是我們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是激勵該往那方面激勵,通過激勵除了能催生算力層、模型共亯等,事實上還能讓人類教會AI如何與虛擬世界互動,不同於LLM訓練時天然擁有數十年全世界互聯網的語料知識,教會AI如何正確行動其實需要人類不斷的標注正確位置。 就像教會視覺模型辨認什麼是動物,什麼是汽車那樣,而這點不是靠外包公司找一群大學生就能完成的事情,催生一個能與虛擬世界互動的AI Agent需要一個龐雜的去中心化網絡,通過無數個人類個體去教會AI,這也是一種方向。 這點在我過去的文章中也有更詳細的談論,而圍繞激勵還能做什麼?

與DePin結合教會智慧體與現實互動、激勵AI獲取注意力、激勵關於AI的二創(比如Bittensor的激勵管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Token激勵機制由AI自動化調整(關於這點衍生自我在之前文章中的一個疑問,原話如下:當一個去中心化項目變得無比龐大並進入主流時,在通縮通脹上究竟該怎麼做呢?是依靠規則簡單的程式碼,還是聽從於只有幾人或者幾十人的項目方?又或者是那些靈魂人物?噢,對了,我們還有治理代幣。只不過治理代幣在解决女巫問題前毫無意義。民主投票永遠無法在治理提案體現,畢竟a16z只用幾個錢包就能否决一個大型社區的贊成票,那投票又有什麼意義呢?等等。

我們確實無法像傳統互聯網公司那樣聚合一批高精尖的AI人才,購買或租用一個大規模GPU集羣來訓練,在區塊鏈裏再造一個DeepSeek自然是癡人說夢。 Crypto存在的意義是賦予另一個領域不可取代的去中心化特性,就像我們曾賦予過金融自由。 AI是人類必然的敘事,但Crypto究竟能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3.我是第一次在文章中談及Wordcoin,這個由Sam Altman發起的加密烏托邦項目即便是現在看來我也覺得有些無厘頭。 是否錄入虹膜,意味著你需要在國家監控與企業監控之間做出一次選擇,這種事情仿佛是置身於駭客帝國中選擇吃下紅色藥丸或藍色藥丸。

不過全民收入或者說普惠金融這個概念,在這個階段看來也許不再是一個笑話。 能够本地部署匹敵尖端大模型的DeepSeek已經讓智慧體出現在中國的醫院與政府組織中。 依據麥肯錫2024年的預測報告,最快在未來六年後將有50%的崗位被AI所取代。 未來版本的Wordcoin甚至可能將由政府來統一發放,如果這一行程在不斷加劇,那麼普惠金融概念的相關Token可能也會大量出現並被反復炒作,按五、六年的窗口期來說,也與川普的任期吻合,那麼這位加密總統是否會發行一個類似的Token? 我認為極有可能。

4.依據埃隆馬斯克近期所述的言論,AI或將包攬25年的諾貝爾獎。 那麼通過區塊鏈籌資(甚至貢獻算力、存儲、方法等多種資源)推動AI科研我認為比現在的DeSci要更有趣且更有效,或許我可以將其稱為Decentralized AI Science? 即DeAIS。

二、Meme Coin不再Meme

曾經我們分析Meme Coin談論的是亞文化、社區共識、傳播效應。 而如今枯坐於GMGN前的我,每天分析的是陰謀集團、車頭地址、Dev的老鼠倉。 當一個CA被發到各個土狗群時,就是衝鋒時刻,今天的Meme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都更離譜,在現階段的Pump.fun中別說找到一個拿著能安穩睡覺的Token,你也許只是上個廁所,K線就直接墜崖了。

資產發行門檻的不斷簡化,區塊鏈的高度匿名性都促使這種瘋狂的賭場文化愈演愈烈,一個不知名的草台班子就能將幣圈當作提款機。 而Meme的演化方向也越來越隨意,不僅是上文所述的以庫化幣,而是任何事件、任何人甚至是任何AI都可以化幣。

沒有文化內核,沒有共識凝聚,所謂開宗立派的龍頭只需要幾個星期就能被人徹底遺忘。 從Trump開始的名人幣風潮也僅僅只維持了一個月,在米萊總統的一條推特下,數億資金從Sol上再次流向圈外,Meme至此開始退潮。 而米萊總統對此的反應也很簡單,删掉推特,回復眾人:我不知情。

AI的高速發展已經奪走了這個世界過多的注意力,科技派的發展寸步難行。 放弃價值投資的散戶,只能在殺豬盤裏賭自己是少數幸運兒。 日漸稀缺的流動性被反復選取,映射於現實之中的是Cex與Dex內日復一日的紅色K線,以及傳統資本和圈外人對於山寨的不屑一顧。

三、刻船不可以索遺劍

週期定律明顯已經失效,所有刻舟求劍的思路都難索遺劍。 BTC走牛並不意味著山寨走牛,但BTC走熊山寨一定得熊。 我們對於山寨的認知必須得革新,山寨市場已經不是一個白皮書就能支持起的市場,一個上線在頭部Cex中的大型項目必須足够成熟才能支撐自己的幣價。

外部創新與內生困境:Crypto在迷霧中航行插图7

回看過去七年的代幣增長,在2017年的市場裏上市代幣僅有不到2000個,而在2024年上市的代幣已接近25000個(資料來源自CoinGeko,包含已下架代幣),代幣數量的指數級膨脹,本質是區塊鏈低熵價值體系向高熵雜訊系統的不可逆演化。 當2017年每個代幣還承載著“顛覆世界”的理想,2024年的代幣已演化為流動性退出的籌碼。 更多代幣的出現並沒有帶來更多創新與落地,但藝員項目高昂的估值對於市場流動性的需求卻在指數倍增。

正如上文所述,得不到外部世界的認可,散戶也支撐不起這些項目的估值。 大部分山寨項目的上市往往就是歷史最高點,而Binance則是最後一站。 幣圈需要一次革新,藝員項目應該對得起它們的巨額融資,Bybit試行的項目財報公開披露或許是一種解。 但依我個人愚見,市場需要一次深熊,重塑如今山寨項目的估值體系與上市標準。

四、迷茫

我曾在Ton上看到過一絲光芒,認為Crypto消費級應用的開端已經到來,但這短暫的光芒隨著Tap to Earn的風潮退去隨之消亡。 在五年前DeFi所衍生的流動性挖礦讓幣圈經歷了無比風光的巔峰時刻,在五年後我們唯一成功的領域還是僅有DeFi。

我與圈內人現如今溝通的話題也很簡單,你買BTC了嗎? 做空了嗎? 給個CA唄。 所有人都很迷茫,我們已經找不到一個正確的方向,除了BTC之外,買任何一種代幣都睡不了一個安穩覺是幣圈的現狀。 Diamond Hands在今天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如果你不買BTC,那麼它更像是傻子的近義詞。

而當我打開手機裏的各種鏈媒時,仿佛是在看紐約時報和八卦媒體,種種現象都折射出這個圈子的希望大多已經寄託於政策和眼球了。 以一個VC的角度而言,我們未來或許應該只投資工具類產品,資產發行平臺成為一個賣鏟人,收租者,以求生存。

結語

顯然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現狀,儘管當前Crypto看似陷入方向迷失的迷霧,但DeepSeek的成功,向我們證明革故鼎新依舊是突破窮途困境最有效的路徑。 Crypto在當前有史上最好的政策面、關注度、資金量以及厚實的基建,在不遠的未來還有諸多山寨ETF能為幣圈再注入一次流動性。 我們明明處在主流之中,但卻困在自己的圍城之下。 如今Meme Coin的退潮背後或許正藏著一個轉捩點,人類的未來裏未必只有AI。

原文連結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2582.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