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財”指南針ab面:業績上行“一體兩翼”布局初成型,業務後發存壓力

當前,證券業務與基金業務市場和賽道都相對飽和,指南針後發追趕,想要實現突破,並不容易。

“小東財”指南針ab面:業績上行“一體兩翼”布局初成型,業務後發存壓力插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2月7日訊(記者 王婉瑩)陸續拿下證券、基金牌照後,素有“小東財”之稱的指南針(300803.sz)近日披露2024年年報,實現營運收入15.29億元,同比增長37.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4億元,同比增長43.5%。

從布局來看,指南針意在打造以原有金融信息服務為主體,證券服務和公募基金服務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新格局,強化自身在市場上的綜合財富管理能力,眼下初步成型。麥高證券逐漸步入正軌,去年實現營運收入4.87億元;淨利潤7091.11萬元,同比增長1095.03%。

不過,指南針所謀求的版圖亦有不小挑戰,斥資拿下兩張牌照後,推動後續業務重啟和發展的資金訴求不低。收購麥高證券後,指南針兩次動用自有資金先後計劃增資7億元,去年麥高證券的業務及管理費用激增93%,達到3.85億元,占公司整體管理費用的85%。先鋒基金方面,公司早前長期虧損,實現扭虧為盈不是易事,想要重啟業務在渠道、資金、投研能力方面也都需要重建與支持。且無論是證券業務還是基金業務,市場和賽道都相對飽和,指南針後發追趕,想要實現突破,並不容易。

麥高證券經營漸入正軌

從具體業務來看,報告期內,指南針主要業務包括金融信息服務業務、證券業務、廣告服務業務,其中金融信息服務收入為11.84億元,同比增長24.77%;證券服務營收為3.17億元,同比增長151.98%;廣告服務營收為0.27億元,同比降低27.67%。這也源於麥高證券行紀業務有序展業後,指南針與其他合作券商的合作規模逐步縮小,相關收入預計萎縮。

指南針以證券工具型軟體“發家”,向投資者提供金融數據分析和投資諮詢服務,其近年來在轉型之路上付出頗多,市場多有聲音稱其意在“摸著東財過河”,左手證券、右手基金。

2022年7月收購麥高證券(原網信證券)後,指南針推動原有的金融信息服務與證券服務融合,雙主業並進;2024年12月,指南針又取得先鋒基金39.1976%股權,成為主要股東。

按照指南針的規劃,麥高證券將以行紀業務為突破,以投行、資管、自營等其他業務為補充,整體打造以金融科技為驅動、中小投資者財富管理為特色的證券業務生態閉環。對於麥高證券的發展,2022年指南針提出了“五年三步走”的發展規劃,即一年內實現麥高證券扭虧為盈;在三年內全面恢復公司行紀業務、做到行業中位水平;五年後行紀業務排名進到行業前20。

當前,麥高證券逐漸步入正軌,2023年實現淨利潤491萬元,營運收入2.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3.33%;2024年實現營運收入4.87億元,淨利潤7091.11萬元,同比大漲1095.03%。& ldquo;爆發式增長”一方面源於此前業績基數低,另一方面也歸功於指南針不斷將自有平台的流量導入麥高證券。

從具體業務來看,麥高證券的行紀業務收入、自營運務收入及客戶託管資產規模有所增長,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2.83%;利息淨收入7630.8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2.91%;自營運務投資收益1.4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4.88%;淨利潤7091.11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95.03%;2024年末,代理買賣證券款66.24億元,較2023年末24.1億元增長174.87%。

東吳證券研報預測,考慮一系列增量政策對資本市場的持續積極影響,以及公司穩定的客戶群體和順暢的導流模式,預計公司行紀業務收入將在未來穩定增長。

方正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許旖珊認為,指南針的金融信息主業與證券業務協同性,優質客群+特色化營銷模式+豐富投顧經驗,有望成為證券業務成長引擎。據預測,2025年麥高證券客戶有望達到85萬,行紀業務淨收入有望達到4.5億元。

先鋒基金業務重啟有挑戰

總體來看,指南針原本金融信息服務業務所積累的客戶資源和流量入口都可以賦能旗下證券和公募基金業務發揮“協同效應”,但相關業務後續發展亦需要不少資金支持。

譬如,麥高證券業務拓展迅速致管理費用增長。記者關注到,2024年麥高證券業務及管理費用達3.85億元,同比增長93%,占比公司管理費用85%。且自2022年指南針收購麥高證券後,指南針當年7月以自籌資金5億元先行增資麥高證券,又於2024年12月以自籌資金再行增資2億元,各項投入疊加下導致公司財務費用增長,亦加重了資金壓力。

先鋒基金業績重啟亦面對一定挑戰。從先鋒基金情況來看,有淨利潤披露的年份(2016年至2020年),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要實現扭虧為盈不是易事,新發業務端也已經停擺了5年,要重啟業務,在渠道、資金、投研能力方面也都需要重建與支持。降費潮的衝擊使得中小基金公司的盈虧平衡變得更加艱難。公募基金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頭部公司憑藉其優勢地位占據主導,而中小基金公司則在品牌、創新和人才等多個方面面臨嚴峻挑戰,突圍之路愈發艱難。

資金實力方面,作為民營企業的指南針相較於大多數公募基金所依賴的國資背景股東,顯然並不占優。此前,監管在批准指南針受讓先鋒基金股權時,亦曾對其資金補充能力提出質疑,要求指南針詳細解釋資金未到位的原因,並制定在資金未到位情況下對麥高證券和先鋒基金進行持續資本補充的計劃。

對此,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對藍鯨新聞記者指出,指南針在重啟先鋒基金業務時或面臨不少困難。由於先鋒基金近5年無新基金成立,原有渠道可能已弱化,重新搭建銷售渠道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資金上,過往虧損加上長時間業務停滯,資金儲備不足,吸引新資金流入也因品牌受損和市場競爭變得艱難。投研能力上,人員可能因業務停滯流失,投研體系需重新構建,難以快速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以支撐投資決策和產品設計。& ldquo;先鋒基金重啟業務需要大量資金用於渠道建設、人才引進等,持續輸血,指南針必然面臨資金壓力,影響財務狀況和資金流動性,進一步來看,推動麥高證券和先鋒基金業務發展所需資金會加重公司負擔。& rdquo;

一邊砸錢做業務,另一邊,指南針也給業務團隊設定了不低的目標,實施激勵計劃。近期,公司推出了2025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擬授予的股票期權數量為529.09萬份,行權價格為91.75元/份,激勵對象總人數為422人。

指南針此次激勵計劃的考核年度為2025-2026年兩個會計年度。其中,第一個行權期的業績考核目標為以2024年為基數,2025年指南針的營運總收入增長率不低於12%,或淨利潤增長率不低於12%。第二個行權期的業績考核目標為以2025年為基數,2026年公司營運總收入增長率不低於12%,或淨利潤增長率不低於12%;或以2024年為基數,2026年公司營運總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6%,或淨利潤增長率不低於26%。

長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或能吸引並穩定核心人才,但無論是證券業務還是基金業務,市場和賽道都相對飽和,後發追趕,指南針要實現突破,並不容易。

對標同業來看,國海證券在研報中分析稱,指南針與同花順和東方財富的業務側重點有所不同,同花順和東方財富的證券、期貨市場信息服務業務較為全面,軟體功能趨於平台化,更加偏向於基本面分析,客戶群體相對龐大;而指南針則更側重證券分析軟體產品設計,產品更加專業化、多樣化,客戶群體相對較小但更有針對性,更偏技術面和資金面分析。(藍鯨新聞 王婉瑩wangwanying@lanjinger.com)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320.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