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搜索之戰愈演愈亂:從新舊王朝到三“族”鼎立
文| 新立場pro
每逢網際網路浪涌,搜索總是最先被革命的對象。1998 年穀歌用 pagerank 衝擊了雅虎的人工目錄,自此 pc 時代的信息中樞被搜尋引擎定義。作為用戶需求的最高頻入口,搜索自然成為了技術疊代的第一試驗場。
社交搜索的崛起在最近一年被頻繁討論。媒體報導,小紅書 2024 年四季度的日均搜索量來到 6 億次。若單論搜索次數,同為內容平台且用戶高度活躍的抖音、快手、b 站等同樣具備活躍的搜索埠,但小紅書是其中最強調其搜索功能性的平台。加上,年初的“tiktok 難民”事件為它的流量規模升級又添了一把火。
但網際網路競爭局勢的瞬息萬變在於,看似終局可能只是序章。當小紅書以日均百萬發布的“真實經驗”筆記逐步接管決策類搜索場景,ai 搜索帶來的變量已超出預期。上線兩年後,chatgpt 已是月活 6 億的產品,並於去年底全面開放了搜索功能。得益於先進的語言模型和實時網絡爬蟲功能,ai 搜索明星產品 perplexity 在精確度方面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當下的搜索生態,實際上是三方勢力在並行著解構與重塑的探索。傳統搜索以百度、谷歌為代表,當前的優勢在於實時信息索引,其功能性長期與廣告驅動的商業模式拉扯。社交搜索如小紅書,用 ugc 內容構築信息庫,以用戶使用時長撬動傳統搜索的統治,但仍限於垂類覆蓋與商業化壓力。ai 搜索做了更多技術層面的改寫,同樣有 deepseek 的爆火作為普及的推力,但它也面臨著回答可解釋性、數據合規與盈利模式等多重挑戰。
明線是技術的躍遷,暗線是用戶的選擇。當技術路線開始分化,或許不再有統一的“搜索”,只有適應不同場景的“答案引擎”。而用戶需求逐漸從“信息獲取”轉向“決策輔助”,傳統搜索的信息中介模式也需要更新。
搜索這一互動行為,或許正在超越“該去哪裡找”,而是“誰來定義答案”。
01 快進快出與沉浸消耗
如果我們想要了解 2025 年的春節檔電影相關新聞,在搜尋引擎內輸入這幾個字,電影簡介、票房記錄、最新影評,都會實時聚合在返回頁面中。這是傳統搜尋引擎在市場風雲變化的當下最堅實的壁壘,綜合性和時效性,尤其在突發新聞、股票行情、賽事直播等場景。
分布式爬蟲和熱索引技術,讓搜尋引擎能實時監控並抓取新聞源,但這道護城河背後,是其內容生態很難與 ugc 式的內容平台抗衡。《新立場》在此前分析搜索與營銷的文章中提到過,社交媒體和內容平台興起後,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
questmoblie 數據,典型新媒體平台(抖音、快手、小紅書、嗶哩嗶哩、微博),去重活躍用戶規模在 2024 年 10 月已達 10.71 億,全網滲透率 85.7%。單日使用時長方面,小紅書基本已超過 1 小時,抖音快手更是靠近 2 小時的量級。
傳統搜索與社交搜索都擁有豐富的信息源,更關鍵的分化在於用戶行為,及其影響的停留時長。
舉例而言,當下年輕人更傾向場景化表達,在關鍵詞匹配的基礎上,加上更多情緒符號或實用細節。比如相比“女裝”,“通勤穿搭”“顯瘦搭配”年輕人更常用的詞組,“餐廳推薦”可以被細化為“圍爐煮茶”這類場景,或是“特種兵吃喝”這種概念。& nbsp;
行為的代際斷層產生了更多長尾關鍵詞,與傳統搜尋引擎的目標索引邏輯有一些錯位,但正好被內容平台的 ugc 產出(如小紅書筆記主打“真實經驗”)所覆蓋。& nbsp;
再者,社交搜索所返回的信息更靠近消費鏈條上的決策一環,傳統搜索場景更多是“快進快出”式的新聞閱覽,突發新聞的流量高峰過後,用戶迅速離開。廣告主越來越不願為“瞬間注意力”支付高價,商業價值也因此遷移。& nbsp;
更高的變現效率吸引 pugc 產出,內容庫豐富放大內置搜索的信息優勢,“搜索陣地轉移到內容平台”的認知因此持續擴散,但不是沒有阻礙。社交搜索同樣要面臨商業價值不能侵蝕內容質量的問題。
比如抖音在 2022 年的測試結論,其展示的電商內容一旦超過 8% ,主站的用戶留存、用戶使用時長就會受到明顯的負面影響。誰能將答案轉化為商業價值而不摧毀信任,誰就掌握主動權。& nbsp;
另一個更實時,且更影響全局的變量是 ai 可能改寫搜索的規則。比如部分 ai 搜索工具已經上線實時聯網能力,覆蓋部分時效需求,傳統搜索的優勢窗口期逐漸縮短。技術潛在的顛覆效應,讓上述提到的兩種搜索形態,都正在將 ai 的邏輯納入變革考量中。& nbsp;
02 ai 搜索,取代還是補充?
市場分析公司 gartner 的數據去年 2 月曾預測,到 2026 年,傳統搜尋引擎的搜索量將下降 25%,其市場份額將被 ai 聊天機器人和其他虛擬助理奪走。& nbsp;
截至目前,《新立場》認為市面上涉及 ai 搜索概念的應用大致分為兩派,獨立應用和嵌入式工具,當然也不乏既要又要,兩頭押注的企業。& nbsp;
獨立應用以 ai 為核心賣點,旨在提供從底層到交互體驗完全重構的搜索方式,國內的典型產品有 kimi,豆包,秘塔等等。大多數產品都具備對話記憶、信源索引功能,根據不同定位,有的更側重提供多場景智能體扮演“chatbot”,有的側重專業性,致力於提升模型能力。& nbsp;
對於常規搜索需求,這些應用與傳統搜尋引擎尚算各有優劣。ai 最大的特點是縮短了整個信息鏈條,直接呈現結構化的自然語言,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獲取信息的時間成本和認知負擔。但如果用戶想要模糊搜索,或者有評估信源的需求,這仍然是傳統搜尋引擎的主場。& nbsp;
獨立應用的價值,更多還是在於傳統所沒有的功能,比如制表製圖、長文本處理、個性化交互。但我們仍然認為,比起“取代”,ai 嵌入並補充現有搜索模式在當下可能更具操作性。一是因為獨立應用要求使用者改變搜索習慣,用戶遷移成本相對較高。二是 ai 搜索所提供的“無干擾答案”並不兼容廣告競價排名商業模式,變現前景尚未明朗。& nbsp;
嵌入式工具很好理解,即將 ai 功能整合到現有搜尋引擎或平台。沿用原有入口,依託現成的搜索生態,使其用戶教育成本更低,平台還可以調用內生數據優化生成效果。& nbsp;
嵌入 ai 在過去兩年也確實成為一種產品升級的“時髦”提案,支付寶推出了支小寶,360 推出了納米 ai 搜索。前文提到的小紅書是一個兩頭押注的案例,在相繼推出站內 ai 搜索助手搜搜薯和達文西後,於去年底將獨立 ai 搜索 app 點點推至前台。& nbsp;
不過這些業務都植根於原有內容生態,目的仍然是用 ai 尋找增量。就像點點宣傳中提到的,通過聚合全網生活經驗,為用戶找到並總結出美食、購物、旅遊等相關問題的答案。& nbsp;
“補充”或者“改造”的思路,優缺點都在於沒有完全革新搜索方式。優點是它仍然可以依託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讓用戶獲得一些 ai 賦予的“錦上添花”體驗;缺點是出於用戶適應性和資源投入的考慮,這種思路下的技術疊代可能相對保守。& nbsp;
不可否認的是,ai 的上限還在不斷突破我們的想像力,就像年初 deepseek 給所有人帶來的認知衝擊。但目前在搜索這個領域,平滑過渡仍是主流,它給到了傳統搜索與社交搜索同樣的,藉助技術超車的機會,區別在於誰能更好的轉譯市場與用戶的需求。
當下,三方搜索勢力都處在一種商業化的“中間態”:舊模式在失效,新規則未確立。& nbsp;
在時效優勢窗口期縮短的背景下,傳統搜尋引擎最需要脫胎換骨式的改造;社交搜索必須平衡內容生態與廣告密度,才能穩定滿足更廣泛的用戶需求;而獨立的 ai 搜索應用尚處於成本高企的階段,現有訂閱制或 api 收費能否支撐規模化盈利還有待觀察。& nbsp;
用戶的湧入會加速這一系列探索。截至 2024 年,中國已有 2.3 億人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占網民總數的 16.4%。2025 年開年又有 deepseek 作為 ai 工具普及的推力,使用習慣塑造產品形態,互動反饋推動技術升級。如果說上一輪搜索變革中,用戶在社交平台找到了搜索更“情感化”的一面,對於 ai 這一理性的產物,最終定型還需參考大量用戶反饋。& nbsp;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確立一個共識。搜索的終極形態,必定是商業邏輯與技術路線的共振,而第一個找到共振頻率的玩家,才能定義下一個十年。& nbsp;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