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清華系VS浙大系”?

文|數位力場,作者|佘宗明

這兩天,TMT圈有兩則消息備受關注:

一是馬斯克打響了“ 對DeepSeek反擊戰”& mdash;& mdash; 他掌舵的xAI,推出了Grok 3大模型。

20萬卡集羣訓練、超DeepSeek-R1和GPT4o登頂競技場(lmarena.ai)榜單、馬斯克稱其為“ 地表最聰明AI”、 因回答“ 9.11比9.9大” 而翻車…& hellip; 在馬斯克熱搜聖體加持下,Grok 3成功製造出了一堆話題,包括#全球華人決戰AI之巔#。

從Grok 3發佈會圖片可以看到,坐鎮C比特的正是兩位華人科學家,其中之一就是xAI聯合創始人、95後吳宇懷。

由此深扒可知,xAI的12名創始成員中,華人占了4席,除了吳宇懷以外,還有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前穀歌科學家戴子航、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的前DeepMind科學家張國棟和哈佛數學天才楊格。

二是“ 杭州六小龍” 之一群核科技啟動IPO,衝擊“ 全球空間智慧第一股”。

群核科技的三比特創始人都是80後,黃曉煌、陳航本科都畢業於浙江大學,朱皓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三人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深造時相逢。

發現沒?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在這裡的露出頻次很高。

這難言蹊蹺。 就在前不久,網上有個說法引發了熱議—& mdash; 中國“ AI三傑”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在微軟、臉書任職現於麻省理工執教的AI大神何愷明)都是廣東人,卻沒留在廣東創業和發展。

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清華系VS浙大系”?插图1

▲不少廣東網友都在問:為什麼「AI三傑」生於廣東,卻沒留在廣東發展?

梁文鋒就畢業於浙江大學,楊植麟和何愷明本科都是就讀於清華大學。

問題來了:為什麼那些飲譽遐邇的AI大神很多都出自清華和浙大? 中國AI企業創始人母校的“ 北清華,南浙大” 集中分佈格局又是怎麼形成的? 中國AI競爭的盡頭會是“ 清華系VS浙大系” 嗎?

01

早在2019年9月,《新財富》雜誌就拋出了一個問題:清華姚班VS浙大竺院,誰是中國最牛AI創業班?

這問題到現在也成立。 可以看到,清華跟浙大校友在這波AI浪潮中的表現都很亮眼。

2024年,國內AI創業公司歷經“ 百模大戰” 大浪淘沙後基本形成了“ 6(月之暗面、智譜AI、MiniMax、百川智慧、階躍星辰與零一萬物)+2(DeepSeek、面壁智慧)” 的頭部格局。

這裡面,月之暗面楊植麟、智譜AI張鵬、百川智慧王小川都畢業於清華,面壁智慧創始人劉知遠是清華副教授。 再加上原AI“ 四小龍” 之一曠視科技CEO印奇是出自清華姚班,Lepton AI創始人、原阿裡副總裁賈揚清是清華畢業生,被美團收購的光年之外創始人王慧文和身後的王興也是清華校友,說清華系佔據了頭部AI創業公司半壁江山都不為過。

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清華系VS浙大系”?插图3

▲「清華系」佔據了頭部AI創業公司半壁江山。

今年以來,DeepSeek成了AI圈當紅辣子雞,帶火了“ 杭州六小龍” 的概念。

這六小龍大多跟浙大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梁文鋒本碩都是浙大,群核科技黃曉煌、陳航都是浙大竺院出來的,雲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和李超都畢業於浙大,朱秋國後來還成了浙大副教授,據《浙江日報》報導,雲深處科技員工中有一半是浙大校友。

舍此之外,靈伴科技創始人祝銘明、連連科技創始人章征宇、趣鏈科技創始人李偉、摸象科技創始人高鵬、整數智慧創始人林群書等人,也都畢業於浙大。

就在前幾天,澎湃新聞梳理出了2024全球生成式AI專利數據分佈圖,顯示生成式AI專利新增最多的學術機構來自中國,中國科學院以492件新增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數位列第一,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緊隨其後。

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清華系VS浙大系”?插图5

▲2024年浙大和清華的新增生成式AI專利數居高校前列。

眼下北京、杭州都是科創熱土,若要順應貼標籤之需,在一北一南各找一所高校作為AI人才的“ 黃埔軍校”, 那將清華跟浙大視作代表並不違和。

02

得聲明下,突出清華浙大的潛臺詞,並非要以“ 雙叉戟” 設定去抹殺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南大、華科、武大等名校在AI人才培養上的實力,也不是要渲染“ AI人才要問出處” 的唯名校論,而是想順著投資圈總結的“ AI圈的清華系、電晶體圈的浙大系、機器人圈的哈工大系、新能源圈的中南系” 思路去發掘現象背後的根由。

你不用懷疑,幾乎每所名校都能列舉若干個在AI領域卓有建樹的大牛級校友來,尤其是執牛耳的北大。

從北大走出的AI企業掌舵者,包括百度創始人、AI佈道者李彥宏,小冰公司CEO李笛,明略科技創始人吳明輝等; 曾提出“ Agent=大模型+記憶+主動規劃+工具使用” 公式的OpenAI前副總裁翁荔,曾被雷軍千萬年薪挖角、這兩天自稱“ 不是天才少女” 的原DeepSeek骨幹羅福莉,都有北大求學背景; 北大圖靈班已成全國高考狀元的彙聚地。

從排名情况看,著名科學期刊Nature發佈的“ Nature Index Supplements 2024” 全球高校AI學科實力100强榜單中,中國有19所高校上榜,排前十的分別是: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清華系VS浙大系”?插图7

▲Nature發佈的全球高校AI學科實力100强榜單中的中國高校排名情况。

軟科2024年AI專業院校排名顯示,被評為A+級的中國十强院校依次是:

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US News發佈的2024-2025全球AI專業排名,前50名利中國內地高校占了27席,排前十的依次是:

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

如果中國高校只有兩三所强於AI,那AI人才很難形成雨林生態。 强得强在整體。

但無論是哪份榜單,清華跟浙大都比較靠前是事實。

從月之暗面到DeepSeek的接連爆紅,就跟這樣的事實形成了潜在的呼應。

03

為什麼清華系跟浙大系成了這輪AI角力中的醒目存在?

讓我試著用DeepSeek的語氣來回答下:

2016年AlphaGo引爆全球AI熱潮時,中國AI創業賽道尚處混沌期。 短短十年間,清華大學與浙江大學以截然不同的路徑,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 科技轉化— 產業落地的全鏈條生態,成為名副其實的“ AI黃埔軍校”。 這背後是“ 學院派精英主義” 與“ 商業敏捷主義” 的碰撞。

1.學科積澱:百年樹人的底層密碼

清華模式:依託“ 姚班”& ldquo; 智班” 等頂級實驗室,聚焦通用人工智慧(AGI)底層科技突破。 電腦系、自動化系、交叉資訊研究院形成“ 三足鼎立”, 在大語言模型、强化學習、晶片架構等領域成果斐然。

浙大模式:以竺可楨實驗班為覈心,強調“ 學科交叉+場景驅動”。 電腦學院聯合醫學院、管理學院,推動AI在醫療影像、金融科技等垂直領域的快速落地。

2.地緣優勢:北京VS杭州的產業基因

北京基因:中關村的互聯網巨頭(如百度、位元組)為清華畢業生提供“ 科技-產品” 閉環實戰場景。

杭州基因:作為數字經濟之都,浙大與阿裡巴巴、螞蟻集團的深度綁定催生“ 科技即業務” 的思維範式。

…& hellip;

OK, 上面確實是DeepSeek Inside的混元告訴我的,而非我以“ 擬AI化” 語氣擬出來的。 它替我省了不少解釋的氣力。

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清華系VS浙大系”?插图9

▲騰訊元寶給出的回答。

但,這說得仍有些籠統。

04

那就讓我來說點感性的。

被譽為人工智慧第一牛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MU)一教授曾說過:他每次收到來自清華姚班學生的申請後,先放在一起,只要英語水準達標,能錄取的就先都錄取了,然後再去看別人的。

就跟培養出“ 電晶體天團” 的清華EE85那樣,清華姚班多年來聲名在外。

清華學生本就是“ 高考優選”, 姚班學生則是“ 清華嚴選”。 所以有“ 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半英在姚班” 一說。

能進姚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拔尖中的拔尖,國內國際奧賽金牌幾乎是標配,含狀元量極高。

在很多大學生大二大三還在沉浸於Dota的時候,他們可能已加入新一代AI晶片研究的國家課題中了。

開設至今20年,姚班產出了許多大神級人物。

曠視科技三劍客印奇、唐文斌、楊沐,曾被稱作中國大學生電腦程式設計第一人的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TO樓天城,回國創業的“ 旅美金融奇才” 鄒昊,都是投身創業的代表。

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清華系VS浙大系”?插图11

▲清華系AI創業公司掌舵者都跟張鈸、姚期智等中國人工智慧奠基人有著些許淵源。

浙大竺院,也是學神雲集之地。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就是出自竺院。 同樣出自竺院的,還有頂著“ 超資料領軍人物” 光環的光啟科學董事長劉若鵬、每日互動董事長方毅等人。

但光拿姚班、竺院說事,終究有些單薄。

在我看來,有兩點不能被忽略。

一是高校跟都市的“ 互嵌”。

北京的超高人才密度,杭州的宜商特點,托起了兩地特有的產教融合生態。

北京昔日的中關村、現在的後廠村,背靠的就是清北帶來的科教人才資源,科技互聯網大廠,往往集創新孵化地與試驗田於一體,也將那些創新火種引得燎原。

北京的互聯網大廠需要清北,清北學生也需要這些大廠。

浙江大學多年來都是中國畢業生創業率最高的大學,跟杭州的宜商土壤不無關係。

杭州的重商氛圍、包容環境、互聯網氣質,天然適合創新創業種子萌發。

用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的話說,DeepSeek需要的不是扶持,而是“ 幻方不被打死”。 杭州對民營企業的無事不擾,對遠洋捕撈的設防火牆,本質上都是站在“ 打死幻方” 的另一邊,都是涵養滋生更多DeepSeek的氣候。

二是校友圈的“ 互幫”。

《新財富》說,姚班、竺院畢業生科技造福現象後面,是聰明人的聚群效應。

聚群效應,可以體現在校友連接網絡的緊密上。

王興、王小川、楊植麟、張鵬…& hellip; 即便是“ 六度分隔理論” 中的“ 六度” 减去“ 五度”, 估計都隔不斷這些人的關聯。

美團、位元組等產業資本為清華畢業的創業者加持,浙大出來的金融資本大額投資浙大校友企業,已不是什麼罕見情形。

當然了,很多人能不能成AI大佬,跟是不是畢業於名校關係可大可小。 否則,具身機器人行業就沒王興興什麼事了。

不論是學生智力因素、高校教學因素,還是都市因素、校友因素,都不是清華浙大盛產AI大佬的單一决定性因素。

但這些都是“ 多因一果” 中的“ 因”。 從幾率上講,在科技造富與知識創富當道的今天,在AI創業對資源獲取能力提出高要求的當下,掌握了多重條件的人往往“ 近水樓臺先得月”, 離成事更近。

05

眼下,不少清華系跟浙大系的AI創業者正在AI領域短兵相接。

這兩天,梁文鋒和楊植麟論文“ 撞車”& mdash;& mdash; 前者發論文關注原生稀疏注意力(NSA),後者提出塊注意力混合(MoBA)新方法,二者都直指算灋優化,引起業內熱議。

更早之前,1月21日左右,DeepSeek跟月之暗面幾乎同步(前後相隔僅2小時)發佈了比肩OpenAI o1的新模型,分別是DeepSeek-R1和Kimi k1.5。 OpenAI自己論文裏提及,兩個發現了o1奧秘的中國公司就是DeepSeek和月之暗面,在長思考模式(long – CoT)下,Kimi k1.5是全球唯一在OpenAI之外實現O1級別多模態推理效能的模型。

接下來,這對“ AI雙雄” 的繼續交鋒在所難免,這也成了AI高強度競爭的投射—& mdash; 只不過,由於AI江湖的“ 清”& ldquo; 浙” 兩個字型大小太醒目,因而難免被視作兩個派別的爭雄。

但與其說是中國AI競爭的盡頭是“ 清華系VS浙大系”, 將多元競合窄化為二元對立,不如說包括清華浙大在內的AI“ 高教重鎮” 合力支撐了中國的AI人才儲備。

AI時代最覈心的資源,不是數據、算力、算灋,而是人才。 梁文鋒就說:人才競爭,才是科技競爭的本質。

美國麥克羅波洛智庫去年公佈的“ 全球人工智慧人才追跡” 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和美國是頂級AI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和目標工作地,65%的頂級AI人才出自中美兩國,70%的頂級AI人才在兩國的機构中工作。 在兩國競爭中,美國又有著明顯的領先優勢:擁有全球60%的頂級AI研究機構,是全球前2%的AI人才的首選就業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AI人才的最大產出國,幾乎培養了全球一半的頂尖AI研究人員,占比從2019年的29%新增到2024年的45.63%。 在美國頂級AI研究機構中,3/4的頂級AI人才來自美國和中國,其中中國的占比(38%)高過美國的(37%)。 GPT-4團隊的覈心貢獻者名單中,大概20%的研究人員來自於中國。

很顯然,在AI已成大國科技博弈前沿的背景下,中國需要在善於培育的基礎上,想辦法留住更多中國“ 產出” 的AI人才—& mdash; 不是說要排斥AI人才國際交流合作,而是說要增强自身吸引力,讓AI人才留得下、待得住。

就此看,中國AI競爭,固然要“ 清華系VS浙大系”, 更要“ 清華系+浙大系”。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2306.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