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撿漏”,“吃上”蘋果
阿裡輕取“蘋果”,AI版“九子奪嫡”
文:互聯網江湖劉致呈
前兩天,阿裡方面確認,蘋果要和阿裡巴巴合作推進AI大模型科技。 消息一出,驚掉了我的下巴:蘋果的AI合作方不是百度嗎? 怎麼又成了阿裡?
細品之下,這事兒很有意思。
這就好比兩個大戶人家聯姻,婚書都發出去了,眼看擺席請客的日子越來越近,其中一家突然又發了一份跟別人聯姻的婚書。
乍一看,蘋果這事兒辦得挺“ 不道地”。 但其實蘋果也有難言之隱。
百度AI大模型的“ 拉胯” 毋庸多言,特別是有了DeepSeek之後,文心一言都快被大夥兒給忘了。 而蘋果呢,自家iPhone市場份額江河日下,那是一天不如一天,新款產品主打的AI能力,國行欠奉一年有餘。
搞AI這事兒,確實不能再拖了。 蘋果與阿裡合作AI大模型,是一個很務實的選擇。
阿裡官宣與蘋果合作研發AI,也確實很提氣。 科技新貴和科技老錢的較量中,BAT們眼看著DeepSeek氣勢如虹,老牌科技巨頭還是在應用端扳回了一局。
薑還是老的辣。
阿裡輕取“ 蘋果”, AI版“ 九子奪嫡”。
蘋果為啥能看得上阿裡?
這個問題,市面上回答的文章已經很多了,科技、生態、監管、數據,以及服務B端的能力,只要去挖掘,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
但我想說的是,阿裡也許並非蘋果最好的選擇。
這波AI項目上的合作,也可能是阿裡“ 撿了漏”。
蔡崇信口中的蘋果公司十分挑剔,說蘋果曾與多家公司洽談,最終選擇了阿裡。 天眼查APP資訊顯示,張勇卸任之後,蔡崇信為阿裡集團董事會主席、董事長,吳泳銘為CEO。
之後,市面上有消息傳出,蘋果曾與包括百度、騰訊、位元組跳動在內的多家中國科技公司進行過接觸,甚至考慮過新興的AI公司DeepSeek。
“ 我們稍微盤一下這幾家公司,不難發現蘋果選擇阿裡的真正原因。& rdquo; 一比特投行的朋友幫我分析了一番。
他的看法是,蘋果發現百度真實的水准後,不立即停掉合作就已經很給面子了。 剩下的幾家裡,騰訊跟蘋果有過節,蘋果下架微信的事兒時不時發酵一波。 位元組跳動方面,因為Tiktok的原因,有海外的監管風險。& ldquo; DeepSeek團隊太小,且缺乏服務B端的經驗,最後幾乎就只剩下了阿裡。& rdquo; 投行的朋友說。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
蘋果在國內挑AI合作者這事兒,就像《康熙王朝》裏的“ 九子奪嫡”。 最後繼承正統的不是“ 賢王” 老八,也不是立過軍功的老十四,幾個皇子鬥來鬥去,最後反倒是不聲不響的四阿哥撿了漏。
老四贏在哪? 贏在了他最懂康熙的心思。
晚年的康熙要保住幾個兒子的命,就得選一個最懂自己心思的老四,但要論治國能力,老八、老十四未必就真的差到哪去。
這就像贏得蘋果合作的阿裡,未必全靠科技實力,只是,環顧牌桌上眾人,只有阿裡所在的生態位最合適。
相比“ 蘋果翻牌阿裡”, 倒是庫克不選DeepSeek這事兒,多少讓我們這些吃瓜羣衆有些鳴不平,畢竟要論產品的可用性,DeepSeek能够甩阿裡通義千問、百度文心一言幾條街。
但轉念一想,這可能就是現實的殘酷,能拿下訂單不一定全靠實力,可能還得有那麼一點運氣。
被“ 好運姐” 眷顧的阿裡簽下蘋果,就真的“ 穩坐釣魚臺” 了嗎?
也許未必。
歷史教會我們,撿漏得來的東西,還是需要實踐來檢驗能不能拿得穩。 就像雍正繼承大統,還不是經歷了“ 八王議政” 的逼宮大戲?
這不,蔡崇信剛發表完“ 獲獎感言”, 晚上小道消息就來打臉。 有消息人士緊接著曝出,儘管與阿裡巴巴建立了合作關係,但蘋果公司仍繼續與百度合作。
這場AI合作的“ 三人鬥地主”, 百度還沒下牌桌。
“ 這個消息,有兩種解讀的管道。& rdquo; 投行的朋友說:& ldquo; 可能是百度蘋果契约簽了,還得繼續執行,執行完這個項目週期,未來會不會停掉還不確定。 另外,蘋果也可能是兩手準備。 阿裡百度互為備胎,搞賽馬機制。& rdquo;
如果市面上的消息屬實,那麼蘋果與阿裡合作,庫克也許並非看中了阿裡的AI科技,而是雙方合作裏,蘋果地位可以相對更強勢。
與阿裡合作,可能更容易被蘋果掌控。
這就像甲方和乙方的關係,甲方“ 爸爸” 始終是項目的最終決策者,乙方幹得不够出色,不能讓甲方滿意,那麼甲方“ 爸爸” 可以隨時換掉你。
AI行業,變數還是很大的,理論上,DeepSeek雖然現在團隊規模雖小,但未來可能也會有長大的那天,如果將來DeepSeek有了對外服務的能力,再替換掉阿裡也不是沒可能。
這符合蘋果一貫以來選擇供應鏈企業的風格。
庫克時代的蘋果為了分散風險,供應商一直都是多家採購,比如,蘋果手機荧幕同時採購於夏普和三星,而且不會用最先進的科技。
AI上也是一樣。
手機市場的白熱化競爭要求蘋果AI不能“ 翻車”, 所以兩條腿走路顯然更安全。 蘋果財大氣粗,如果庫克那天覺著阿裡、百度都不能滿足需求,再“ 多一條腿” 也不是不可能。
挑戰機遇並行,合作還需經歷考驗
與蘋果合作這事兒,是有實實在在利好的。
反應最快的還是市場。 2月13日,阿裡巴巴港股一度大漲超9%,盤中股價一度創下自2022年以來新高。
熱度這麼高,說明市場先生對蘋果、阿裡的“ 聯姻” 很是看好。
不過,凡事皆有兩面,在我看來,阿裡與蘋果的合作也會有一些挑戰。
追溯源頭,蘋果與國內大廠合作AI是為了合規。 在合規層面,大廠無疑更有經驗。 於蘋果自身而言,注重隱私、數據合規一直都是“ 嚴於律己、嚴於律人”。
但大模型科技,源頭還是在於數據。
“ 如果未來與阿裡合作中,用戶數據隱私、數據使用範圍或AI功能引發爭議,該怎麼處理? 該怎麼劃分責任? 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rdquo; 一比特資料安全領域的朋友表示。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假如有類似的情况發生,阿裡、百度等科技提供商會不會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會不會影響其他業務的合規性?
此乃阿裡的挑戰之一。
數據隱私之外,可能還要面臨品牌公關上的壓力。
過去,阿裡AI的C端用戶規模並不大,但接入蘋果之後,用戶規模會百倍新增,好的一面來說,用戶增長有了看點,但另一面看,接入了iPhone之後,阿裡AI功能的好與不好都會被放大。
比如,銷量這事兒上,如果未來的iPhone17、iPhone18銷量好還可以,若是銷量不好,可能反而削弱阿裡AI的品牌影響力。
要知道,在今天的中國手機市場裏,蘋果已經成了Others,產品力早就不是最强的那一檔了。 也囙此,阿裡AI與iPhone銷量榮辱與共,可能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退一步看,即便是手機銷量不好,蘋果也是有退路的。 畢竟,在C端的認知裏,蘋果就是蘋果,是約伯斯一手創建的偉大企業。
在大部分用戶的潛意識裏,如果iPhone的AI做得好,那麼應該是蘋果的功勞,做得不好,則是阿裡來背鍋。
這波啊,考驗的阿裡品牌公關層面的功力。
怎麼扭轉用戶認知,此乃挑戰之二。
要扭轉認知,靠的還是科技能力,能不能用產品體驗,打透C端認知,這一點很關鍵。 阿裡的科技能力當然很强,毋庸置疑的强,但是即便是强如阿裡,也還是有翻車的時候。
比如前陣子,支付寶的P0級事故還歷歷在目,購物、還款、繳費等操作時,訂單均被“ 减免了20%”。
再比如,23年雙十一期間,阿裡雲發生大規模宕機,阿裡雲盤、淘寶、鹹魚、釘釘均受到了影響。 有不完全統計,2018年到2023年的6年時間裏,阿裡發生了4次大事故。
“ 與蘋果合作研發AI之後,將來會不會出現類似的情况?& rdquo; 投行的朋友表示:& ldquo; 如果雙方合作期間出現類似的事故,那麼影響的或許不止這一單合作,後續阿裡再想發掘其他手機廠商的合作,可能就會更難。& rdquo;
潜在的T0級事故,此乃阿裡面臨的挑戰之三。
於阿裡而言,雙方的合作也不全是利好,也需要做些取捨。
短期來看與蘋果合作,可能會影響內部資源分配,需要阿裡將更多科技資源投入特定領域,從而可能影響其他業務進度。
比如,需不需要抽調科技骨幹來為蘋果服務? 如果抽調了關鍵的人員,那麼後續的云計算,電商AI業務進度會不會受影響? 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
長期來看,如果與蘋果深度合作開放AI科技,那麼,在AI技術創新能力上,會不會依賴蘋果。 這也是需要阿裡思考的問題。
“ 阿裡雲若需優先支持蘋果的AI算力需求,可能削弱其對中國本土手機品牌的吸引力。& rdquo; 一比特手機廠商的朋友說:& ldquo; 如果阿裡在AI上和蘋果深度綁定,阿裡雲業務可能會遺失一部分手機廠商的潜在用戶。& rdquo;
從阿裡的視角來看,與蘋果合作的目除了打響自家的AI品牌,可能也是為了拓展更多的潜在合作市場。
畢竟,阿裡與蘋果的合作是一張名片,是一個標杆案例,也是阿裡雲的一張牌。
於蘋果而言,雙方的終極戰略目標可能並不匹配。
“ 蘋果的目標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甚至是作為蘋果的獨家功能。 而阿裡可能更希望積累經驗,並且可以複製到其他手機廠商。& rdquo; 投行的朋友表示:& ldquo; 底層目標不同,合作能堅持多久,也是個問題。& rdquo;
回過頭來看,我們見過太多巨頭間合作最後不歡而散的案例。
歸根到底,還是各自的根本利益訴求相去甚遠。 如今,蘋果張開臂膀擁抱阿裡之後,雙方能在AI求索之路上走多遠?
不如交給時間來驗證答案吧。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