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i要來了,oppo最激動

上岸第一劍,砍向平替款。

文|源sight 柯基

在愈演愈烈的ai業務討論聲中,蘋果最終還是牽手了阿里。

2月13日,在阿聯杜拜舉辦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2025峰會上,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回應阿里與蘋果合作傳聞,他表示,蘋果在中國需要一個本地化的合作夥伴為他們的手機服務,“蘋果一直非常挑剔,他們與中國的多家公司進行了交談。最終,他們選擇與我們做生意。我們非常幸運,也非常榮幸能夠與蘋果這樣的偉大公司做生意”。

蘋果ai要來了,oppo最激動插图1

補齊中國市場ai能力的iphone 16,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公司ceo庫克口中的“劃時代”產品。曾經被認為創新乏力的蘋果,有望藉由ai強勢回歸舞台中心。

但這也讓所有安卓陣營的對手都感受到壓力,首當其衝的,是那些高舉“蘋果平替”大旗,試圖分食蘋果用戶心智的品牌。其中,oppo正是“果味”最濃的一家。

從工業設計到用戶界面,從營銷策略到品牌調性,oppo身上都有著蘋果的影子。尤其在中國市場,當iphone價格高企,創新步伐放緩,一部分用戶開始尋求替代方案時,oppo精準捕捉了這部分需求。

親民的價格,出色的拍照,某些方面(例如快充)超越蘋果的體驗,oppo成功吸引了一批用戶。

但是,當iphone 16以“ai完全體”姿態登場,oppo曾經的“蘋果平替”敘事,在“正版蘋果”的光芒下,顯得愈發黯淡。

iphone的ai補課

很長一段時間,ai在蘋果的敘事體系中缺席。

安卓廠商紛紛將ai作為手機核心賣點,大談特談生成式ai、ai攝影、ai助手等功能,蘋果卻顯得冷靜。事實上,蘋果多年前推出的siri,就可以被看做ai功能的雛形,但蘋果在ai領域的步伐,總是慢人一步。

這背後,既有蘋果對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極致追求,也有其在ai技術積累上的相對保守等原因。此外,與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相比,蘋果在ai底層技術和算法上的投入,以及在開源社區的貢獻,相對克制。

iphone 16終於打破了這種克制。

爆料信息顯示,iphone 16系列將全面搭載“apple intelligence”。這並非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蘋果基於自身生態和用戶習慣,深度定製的一整套ai解決方案。

蘋果ai要來了,oppo最激動插图3

它不僅僅包括設備端的ai處理能力,更強調雲端ai的協同,力求在保證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提供更智能、更個性化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ai功能在中國市場的落地問題,蘋果罕見地選擇了與中國本土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合作。藉助阿里雲的算力支持和本地化數據處理能力,iphone 16的ai功能有望更好地適應中國用戶的需求和使用習慣。

諮詢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高端市場(600美金以上)中,蘋果份額高達67.1%。這意味著,蘋果在中國高端手機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canalys的報告也指出,儘管面臨安卓廠商的激烈競爭,蘋果在2024年第一季度依然保持了中國高端市場第一的位置。

與阿里合作的意義不止於技術層面。它標誌著蘋果戰略上的重要轉變:從過去的“封閉生態”向“有限開放”轉變。

對於蘋果而言,ai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功能,更是關乎未來競爭格局的核心戰略。畢竟,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ai已經成為各大廠商爭奪用戶的新戰場。

idc的預測報告指出,2027年,ai手機出貨量預計將超過5億部,占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的40%以上。

iphone 16的“ai突圍”,正是蘋果在這一戰略方向上的重要一步。它不僅補齊了自身在ai領域的短板,更重要的是,它為蘋果的生態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iphone的長期競爭力。

“完全體”的iphone 16,無疑將對整個安卓陣營,尤其是那些以“高端體驗”為賣點的品牌,構成直接威脅。曾經依靠體驗差異化建立優勢的安卓廠商們,如今需要面對一個ai能力全面升級的蘋果,競爭難度係數陡然提升。

難掩邊緣化

iphone 16“ ai完全體”來臨之際,oppo似乎也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canalys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東南亞智慧型手機市場強勢反彈,廠商出貨量達到9670萬部,同比增長11%,結束了連續兩年的下滑態勢。oppo首次領跑該市場,以1690萬部的出貨量占據18%的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4%。

東南亞市場的成功,是對oppo海外戰略的肯定。長期以來,oppo都將東南亞市場視為重要戰略陣地,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本土化的營銷策略、以及持續的產品創新,oppo在東南亞市場取得了亮眼成績。

然而,東南亞市場的成功,並不能掩蓋oppo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挑戰。

曾經,oppo是中國市場線下渠道的王者,憑藉強大的渠道能力和精準的營銷,oppo在線下市場攻城略地,一度成為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品牌。

但近年來,隨著線上渠道崛起,用戶消費習慣改變,oppo的傳統優勢正在逐漸消解。idc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6.6%。oppo的市場份額為15.7%,排名第四,與第一名榮耀的17.1%和第二名vivo的16.4%均有差距。來到第三季度,oppo直接跌出了前五。

更重要的是,在高端市場,oppo始終難以真正突破。儘管find x系列在設計和技術上都有著不俗的表現,但oppo在高端用戶心智中的品牌形象,仍然與蘋果、華為等品牌存在差距。

canalys數據顯示,在中國大陸市場,2024年第三季度600美金(約合4355元人民幣)以上價位段,蘋果以52%的市場份額穩居高端市場第一,儘管同比下滑了5%,但領先地位依然無法撼動。華為則以33%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同比增長34%,增長勢頭強勁。

曾經被視為“蘋果平替”的oppo,在高端市場似乎陷入一種尷尬境地。

一方面,它試圖擺脫“廠妹機”“低端機”的刻板印象,努力向高端市場突圍,比如find x系列就是其高端化的重要嘗試。

蘋果ai要來了,oppo最激動插图5

oppo find x8系列

另一方面,它的品牌基因和用戶基礎,又決定了它難以完全擺脫“平替”的影子。早年間依靠模仿蘋果設計、營銷策略起家的oppo,雖然在技術創新上不斷進步,但在品牌調性上,始終難以與蘋果真正比肩。

這種“果味”十足的品牌形象,在早期或許是oppo快速崛起的重要助力。但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可能成為一種負擔。當真正的蘋果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具有吸引力時,曾經的“平替”敘事,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尤其是在ai時代,當iphone 16以“apple intelligence”為核心賣點,重新定義高端智慧型手機體驗時,oppo此前在ai領域的布局,似乎並沒有形成足夠強大的聲量。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高端用戶心智中,oppo的品牌形象似乎正在逐漸模糊。曾經以“拍照”、“快充”為標籤的oppo,近年來在產品差異化上似乎也顯得有些迷茫。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oppo的市場份額和品牌聲量,都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面對iphone 16的ai進化,oppo並非坐以待斃。這家公司也在積極求變,試圖在ai浪潮中,找到新的突圍路徑。

最直接的動作,是加大研發投入。oppo創始人陳明永曾公開表示,未來三年,oppo將投入500億元研發預算,聚焦核心技術攻堅。ai,無疑是重點方向之一。

在產品層面,oppo也在嘗試擺脫“果味”,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find x系列,主打高端旗艦,在影像、設計、快充等方面持續創新。reno系列,則更加強調年輕時尚,迎合年輕用戶需求。

coloros系統,也在努力擺脫“ios like”的影子,加入更多自研技術和特色功能。潘通色卡、水生設計,都是oppo在系統層面尋求差異化的嘗試。

海外市場,也成為oppo的重要增長引擎。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4年q2,oppo在東南亞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歐洲市場,oppo也在穩步擴張。全球化布局,為oppo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但這些努力,能否幫助oppo在ai變局中成功突圍,仍是未知數。擺在oppo面前的,是一場關乎未來的自我革命。

在 ai 技術路線上,選擇自研為主還是合作共贏,以便與蘋果等巨頭抗衡,以及全力投入大模型領域還是聚焦端側ai,這都將直接決定oppo未來的競爭力。

品牌形象塑造方面,擺脫“平替”標籤,塑造更獨特、高端的品牌形象,也是oppo提升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的關鍵。

產品策略層面,oppo需要在影像、快充、設計等優勢領域持續創新,打造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品。

iphone 16補齊ai功能,最終效果雖然還未可知,但也至少為oppo等安卓廠商敲響警鐘。曾經的“平替”模式,或許已經走到盡頭。如何在ai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是oppo們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oppo的未來,充滿變數,也充滿懸念。這場“圍獵iphone 16”的戰役,遠未結束。

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該投稿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藍鯨號立場。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藍鯨號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1476.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