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聯民生證券綜合踏入“深水區”:研究所幹將徐春跨界投行,直面業績、合規沉屙挑戰
徐春轉戰投行領域,不僅解决了國聯民生研究業務原本“一山三虎”的複雜局面,其“空降”身份又能在綜合期的管理中更“放開手脚”搞執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2月22日訊(記者王婉瑩)
作為券商新一輪並購潮中的一匹快馬,當前,國聯民生證券(601456 .SH)“ 名” 已落地,內部綜合之“ 實” 亦在全速推進中。
記者獲悉,更名後的國聯民生證券已經完成首輪中層人事調整,涉及多個職能部門,& ldquo; 1+5” 的領導小組+專項工作小組的佈局揭開面紗。 其中,投行業務綜合工作協調小組的組長由國聯民生證券副總裁徐春擔任。 據悉,投行子公司的董事長或也將由徐春出任。
這也被視為是此次人事調整一大看點。& ldquo; 85後” 研究所幹將徐春空降投行,跨度不可謂不大。 為什麼是徐春? 業內也有一些看法,比如,從整體業務考慮,徐春退出研究所管理層既化解了國聯民生研究業務原本“ 一山三虎” 的難題,能留住民生證券研究所“ 悍將” 胡又文及其團隊,穩定軍心,又為自身打開了職業生涯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在投行業務綜合推進上,其“ 空降” 身份不存在利益牽絆,在綜合期的管理中更能“ 放開手脚”,& ldquo; 大刀闊斧” 搞執行。
不過,兩家機构的投行業務綜合顯然有不少挑戰。 首先是衝刺頭部投行面臨的業績壓力,近兩年民生證券的承銷保薦收入連續下滑,與往年相比儲備的IPO數量也在告急。 其次,民生證券的投行執業質量連續兩年被中證協評為最差的C類,且頻頻收到監管罰單,頑疾難除,國聯證券的投行子公司華英證券也多次受到監管處罰,執業質量和合規性有較大提升空間。 此外,當前市場環境下,業務並線後人員是否冗多,如何架構調整優化,均在考驗著這位年輕高管。
敲定首輪中層人事變更
國聯民生證券綜合後的系列人事任命和後續業務調整是市場關注焦點。
首先是業務綜合後如何展業? 從整體架構上看,國聯民生證券的研究及自營業務將在母公司主體下展業,投行、財富、資管業務均以子公司形式獨立開展業務。
記者獲悉,國聯民生證券已成立一個領導小組及五個專項執行團隊來推進綜合事宜,領導小組負責總體協調和決策,執行團隊分別聚焦財富管理、投行業務、研究業務、資產管理以及資訊技術(IT)領域。
領導小組方面,國聯證券黨委書記、民生證券董事長顧偉,國聯證券董事長、總裁葛小波擔任組長,民生證券執行委員會主席、分管人力資源總部的汪錦嶺和民生證券總裁熊雷鳴擔任副組長。
五個專項小組組長、副組長分別由國聯證券、民生證券各業務條線負責人擔任。 逐一來看,財富管理業務綜合工作協調小組由顧偉、葛小波擔任組長,薑曉林和劉洪松擔任副組長。 顧偉、葛小波直接“ 下場” 主抓財富,可見國聯民生證券將以財富管理作為未來發展重心。
投行業務綜合工作協調小組由徐春擔任組長,張明舉和王世平擔任副組長,其中,張明舉系民生證券投行事業部聯席總裁、王世平為華英證券總裁。
研究業務綜合工作協調小組由胡又文擔任組長,李敏捷和包承超擔任副組長,負責研究業務的綜合。 其中,胡又文是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包承超是國聯證券研究所副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
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工作協調小組由國聯資管總經理賀巍擔任組長,趙曄擔任副組長。
IT綜合工作協調小組由民生證券資訊技術中心總裁吳哲銳擔任組長,黃葳擔任副組長。
雖然大框架已經初步敲定,但綜合過程逐一下沉到員工層面,還有不少需要面對和解决的問題。
比如,合併後人員是否會較為飽和? 中證協官網資訊顯示,現時,國聯證券從業人員為2245人(不含國聯資管),民生證券為2825人,人數已突破5000人。 再者,各業務線上人員若重疊,孰去孰留? 也不排除會加速內卷或啟用“ 賽馬” 機制。
又如,薪酬層面,國聯證券是地方國資企業,民生證券原系民營企業,二者薪資制度不同,以2023年人均薪酬為例,Wind資料顯示,民生證券當年人均薪酬近70萬元,國聯證券則為40萬元出頭。 合併之後,薪酬向“ 體制內” 靠攏,原民生證券員工是否會被拉低平均工資,又是否會導致一定人員流失,都考驗管理層的處置手段和管理智慧。
“ 潜力股” 徐春跨界投行
幾組人事調配中,投行是焦點—& mdash; 即,為什麼是研究所背景出身的徐春“ 跨界” 而來?
業務綜合方向上,投行是國聯民生證券的“ 重頭戲”。 民生證券以投行業務見長,市場排名相對靠前,國聯證券近幾年來也在持續發力投行業務。 按照常規思維,要做“ 1+1>; 2”, 會啟用經驗豐富的投行老將,但從實質人事動作來看顯然並未如此。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直言“ 沒想到”, 但再一深究,又自有邏輯所在。
徐春是一比特“ 85後” 幹將,國聯證券副總裁、研究所行政負責人,曾是國內最年輕券商研究所所長。 其於2011年加入長江證券,曾任行業研究小組組長、研究所副總經理,2018年升任所長。 2014年至2020年,連續獲得“ 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 家用電器行業第一名。 2023年徐春轉戰國聯證券,36歲即任公司副總裁。 可見在研究領域,徐春的職業生涯是一路順遂,這也是其被認可、又被繼續重用的底氣所在。
另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徐春的研究背景,也是在當下“ 投資+投行+投研” 三位一體戰畧中的加分項。
但綜合內部環境來看,此次用人或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徐春分管投行,可以打破研究所“ 一山三虎” 格局。 早前,徐春、國聯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楊燁輝,以及民生證券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胡又文均是研究領域的知名人物。 徐春轉至投行,既能進一步打開職業生涯向上空間,又能穩定住民生證券研究所相關團隊。 此外,記者關注到,楊燁輝執業機构已於2024年9月變更為華英證券,或也揮別了研究業務,與老搭檔徐春在投行業務管理中繼續合作。
除此之外,徐春作為跨行業的“ 空降” 領導,在綜合期的管理中更能“ 放開手脚”。
“ 作為跨界型領導,徐春的優勢在於其深厚的研究功底,能够敏銳捕捉市場趨勢和行業動態,為投行業務提供精准的研究支持,提升項目的前瞻性和成功率。 同時,他在研究領域積累的人脈資源和上市公司影響力,也有助於拓展投行業務通路,包括並購重組等。& rdquo; 支培元指出。
一比特投行資深人士進一步向記者表示,從行業特性來看,投行的壁壘並不高,徐春所在層級較高,並不需要過强的執行層專業能力,主要還是考驗管理能力。 受市場環境影響,當前IPO收緊,投行增量發展空間有限,重點還是內部綜合問題。 從國聯民生當前情况來看,內部綜合或面對人員優化調整、降薪等多重問題,也需要“ 目標明確、無利益牽扯”, 跨行業的領導者徐春能够不受原有部門或團隊的束縛,& ldquo; 從而更好下手執行。& rdquo;
投行合規問題亟待整治
不過,從民生證券、國聯證券的投行子公司華英證券的投行業務現狀來看,徐春上任亦面臨不少棘手問題,& ldquo; 大刀闊斧” 是必然的。
首先是業績壓力。 市場給予國聯民生證券投行業務合併較高的預期,稱其要向頭部投行進擊,沖進行業前十。
但2023年以來,伴隨新上市企業數量的銳減,券商投行IPO業績普遍大幅縮水。 民生證券方面,承銷保薦收入連續下滑。 2023年,民生證券成功保薦上市的IPO企業數量為20家,合計承銷超200億元,承銷保薦收入為15.99億元。 2024年,民生證券僅保薦6家IPO企業上市,合計募資38.96億元,同比下降8成,承銷保薦收入合計2.74億元,同比降超8成。 眼下,民生證券儲備的IPO項目只剩下9家,科創板在審項目為0,陸續撤回後,與往年相比儲備項目數量開始告急。 而2024年華英證券IPO保薦項目共4起,已在去年全數撤回,撤否率達到100%,也無在審項目。
其次是執業質量和業務合規性。 民生證券投行執業質量連續兩年被中證協評為最差的C類,2024年的債券業務及財務顧問業務評級也為C類,當年投行業務更是收到10餘張罰單。 華英證券去年也多次因項目督導未盡責等問題受到監管處罰。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兩家投行的合規問題綜合後極有可能對新機构監管評級產生影響,& ldquo; 監管機构在評定評級時會綜合考量新機构過往的合規記錄,現有的合規隱患可能拉低評級。& rdquo;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合併後的國聯民生證券可能面臨由民生證券遺留項目引發的潛在風險和負面影響。 監管已經多次強調了“ 申報即擔責” 的原則,即使保薦項目最終終止,保薦人的違規行為也會在查實後受到相應處罰。 囙此,民生證券此前項目中存在的“ 帶病闖關”& ldquo; 業績變臉” 等情况可能導致相關項目出現法律糾紛和財務風險,給合併後的公司主體帶來不必要的影響和財務損失。 這些遺留問題也可能影響國聯民生證券在市場上的聲譽和信譽,降低投資者和客戶的信任度。
另外,在人員方面,現時民生證券保代為332人,華英證券保代為63人,兩家公司股債投行人數或上千,當前市場環境下,業務並線後人員是否冗多,又如何架構調整優化?
可見,徐春上任後,如何能够有效加强對投行執業質量和業務合規性的管理,人員團隊平穩過渡,是重中之重,也是跨界而來的首要挑戰。 (藍鯨新聞王婉瑩 wangwanying@lanjinger.com )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gushi/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