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資產從峰值腰斬了,應該如何擺平心態?
歷史最高收益的截圖無法支付你的帳單。
作者:cred
編譯:深潮 techflow
你的投資組合峰值或歷史最高淨資產並不代表真實的財富。
甚至你當前的投資組合或盈虧(尤其是未實現的部分)也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
核心觀點是:賺多少錢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你能留住多少。
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大多數人(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結果)都會陷入兩種情況之一:要麼賺得少但留得多,要麼賺得多但留得少。
你必須避免的是一種糟糕的中間狀態——既賺得少又留得少,這才是最大的失敗。
未實現的巨大盈虧和回到原點的資產並不會帶來任何實際價值。
歷史最高收益的截圖無法支付你的帳單。
面對這些數字時,你需要警惕一些隱蔽但危險的陷阱。
許多人會錯誤地認為投資組合的增長率會保持線性,甚至繼續加速。
然而,冷靜的事實是,推動你財富增長的主要力量往往是市場整體的行情,而非你的個人交易能力。
儘管“牛市中人人都是天才”這種說法有些片面,但人們在評估自己表現時,確實常常忽略了市場異常條件對結果的巨大影響。
在這些有利條件下堅持下來並賺到錢值得肯定,但同時也要保持謙遜,認識到這些條件只是暫時的,並非永久存在。
第一個陷阱就在於:將當前的市場環境誤認為是“新常態”,並假設你的交易結果會無限期地保持同樣的水平,投資組合也會以同樣的速度增長。
事實上,這種假設幾乎不可能成立。為什麼這種假設是錯誤的?
首先,當前的市場條件不會永遠持續。如果你仍然用相同的交易方式應對,你可能會賺得更少,甚至虧損。
其次交易策略會失效。即使市場條件長期不變(幾乎不可能),你的交易策略的有效性也會逐漸減弱。
第三,隨著投資組合增長,你很難在更大規模的資金上獲得同樣的高倍數回報。規模越大,靈活性和搶占先機的能力就越受限制。
第四,短時間內大幅增加倉位規模可能會干擾你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交易執行。如果幾周前你的總資產是 50,000 美金,而現在這只是一個虧損交易的浮虧金額,你的心態可能會崩潰。這種心理適應需要時間,無法一蹴而就。
這些因素表明:不要假設你的交易盈虧和當前的市場條件會永遠持續下去。
這種錯誤假設通常會導致兩大問題:
第一,交易者會認為早期有效的交易策略會一直奏效。然而,市場環境和策略適用性都會發生變化,很多策略無法擴展到更大的規模。
只需要一點點過高的槓桿、稍微多一些的市場衝擊,再加上一絲恐慌情緒,都會讓交易者在行情逆轉時遭遇巨大的損失,甚至對投資組合造成致命打擊。
更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常常伴隨著自負和固執,比如“這套策略之前讓我賺了 $n,我為什麼要改變?& rdquo;這樣的心態。
雖然這個問題我已經多次提及,但你可能會驚訝於,當你在短時間內賺到大筆財富時,人是多麼容易自我催眠,認為自己是“交易天才”。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忽視了市場環境的重要性,也不願承認自己只是運氣好,而是錯誤地將所有收益歸功於所謂的“新發現的交易能力”。
等到你最終意識到,真正推動收益的主要因素是市場,而非你自己的能力時,通常已經為時過晚。
第二個常見錯誤是“生活方式膨脹”,但它卻很少被提及。
許多交易者會根據短期內的投資組合增長和收益,輕率地推測自己在未來一個月、一個季度甚至一年內能賺多少錢。
社交媒體,比如 twitter,更是加劇了這種心理——總有人炫耀更昂貴的手錶、更豪華的跑車、更奢靡的杜拜生活、以及令人羨慕的 pnl 截圖。這些內容讓你覺得自己的成就永遠不夠好。
結果,很多交易者會大幅升級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消費他們實際上並沒有的財富。這種行為通常基於短期收益的盲目樂觀,並不合理地將其外推到未來。
然而,當市場冷卻下來時,你可能已經深陷其中,而大幅縮減生活方式不僅會傷害自尊心,在很多情況下還顯得不切實際。
總結:當前的市場條件可能會讓你的思維陷入危險的狀態:
- 不要假設這些條件會永遠持續。
- 不要假設你的策略會一直帶來線性增長,無論是從時間維度還是資金規模來看。
- 不要假設在倉位大幅增加後,你仍能以同樣的方式(無論從執行還是心理層面)管理交易。
- 不要假設你已經完全掌握市場規律,並能永遠保持盈利。
- 不要以當前的市場條件作為你未來收入的參考標準。
假設你是一個會犯錯、容易自負的人,並且之前的成功更多是運氣使然。用這種謙遜的態度來審視自己、你的交易策略,尤其是你的自負心理。
許多交易者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把投資組合的美金價值視為已經到手的實際財富。
但事實並非如此。
通常情況下,在你的收益以法幣形式存入銀行帳戶,並且預留好應繳稅款之前,所有的利潤都只是“紙面財富”,並不能算作真正的收入。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老派和無趣,但我見過太多交易者(幾乎每個市場周期都會發生)從數千萬甚至上億美金的資產跌回盈虧平衡,甚至陷入法律上的破產。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我喜歡用俄羅斯套娃來形象化“投資組合餘額”和“實際可用資金”之間的關係。
未實現的盈虧(pnl)就像最大的套娃,它是你看到的最表面的數字。
而你最終能夠真正保留下來並在現實中使用的資金,則是最小的套娃。
在這兩者之間,還有許多逐漸縮小的套娃,代表著各種可能導致資金縮水的因素。
從大的套娃到小的套娃,財富會逐步縮水,直到最後剩下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部分。
(當然,你也可以用洋蔥的層次來類比,但俄羅斯套娃可能更直觀。)
當我們看自己的投資組合餘額或未實現的盈虧時,尤其是這些資產仍在市場中波動,並隨著方向性押注(流動性程度各異)而起伏時,我們需要對這些數字應用某種“折扣率”。
換句話說,你需要認識到,投資組合中的金額最終完全進入銀行帳戶並且可以 100% 自由支配的概率幾乎為零。
這不僅是因為市場本身的波動性,還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稅務義務本身就會占據很大一部分收益。即使你在最高點賣出,也必須將一部分利潤交給國家。
除了稅務因素外,還有一些更實際的“折扣機制”需要考慮到你的投資組合中。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樣,你需要為自己幾乎不可避免的失誤預留一定的容錯空間。以下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
1.時機問題
想要在市場的最高點完全清倉,這種概率幾乎微乎其微。
換句話說,你很難真正實現投資組合的峰值收益。
在現實中,結果通常會在一個範圍內浮動——從“過早恐慌性賣出,鎖定大部分收益”到“經歷完整的漲跌循環,回到起點”,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
理想情況下,你能儘量靠近前者,但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你需要保持謙遜,並接受自己可能會犯錯的事實。
記住,最重要的目標是儘可能保留更多的資金,而不是證明自己的判斷無誤。自負沒有立足之地。
即使是 2021 年那些經驗豐富的頂尖交易者,也大多是在 btc 的歷史高點跌破 $60,000 且走勢開始顯得不穩定時,選擇逐步降低風險,而這時候距離最高點已經有大約 15% 的差距了。
當時,這種操作可能看起來“已經錯過了頂部”,但考慮到隨後市場的劇烈下跌,這實際上是一筆非常成功的交易。
作為參考,僅 btc 的這一回撤就達到了約 15%,而這還算是“較早退出”的情況。一些主要的山寨幣在此期間的跌幅甚至達到了兩倍或三倍。
即使你對市場時機的把握總體還算不錯,這樣的回撤仍然是非常顯著的。
如果時機判斷失誤(而事實上你很可能會失誤),損失將會更大。
總結來說,你需要接受一個事實:你不太可能在市場的最高點賣出(希望這是一個公認的前提)。因此,你必須坦然面對,由於時機問題,你的投資組合相對於峰值會不可避免地回吐給市場一部分收益。
2.逢低買入的陷阱
市場環境會讓人形成固定的交易習慣。
尤其是當這些習慣曾經為你帶來盈利時(尤其是近期剛賺到錢),要迅速擺脫這些習慣是非常困難的。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 bitmex 和熊市創傷後壓力綜合症 (ptsd)。在熊市中,交易者往往被訓練成在短時間框架內進行均值回歸交易,並對幾乎所有其他情況進行反向操作。
而牛市對交易習慣的影響至少同樣深遠,甚至更為強烈,因為在牛市中你實際賺到的錢更多。這種環境下,你可能會掉入類似的陷阱。
具體來說,如果市場在幾乎每個時間框架上都因為你逢低買入而獎勵你,並讓你形成“每一次下跌都是折扣,最終會反彈”的信念,那麼在市場觸頂後的第一次下跌時,你很可能會選擇繼續買入。
或者至少,按照我們提倡的那種“謙遜自省”的態度,你應該承認自己可能無法識別市場頂部,而是在市場下跌時誤以為是折扣機會而買入。
如果你足夠敏銳,你可能會發現這次下跌與以往不同,並沒有像之前那樣迅速恢復。
有一些數據點可以幫助判斷這種情況(例如未平倉合約 (oi) 的清算幅度——如果清算規模非常大,通常意味著趨勢可能正在反轉,但這點我們稍後會詳細討論)。
然而,在當下判斷這些信號並不容易。
困難在於,即使市場已經見頂,它仍可能出現一些看似“黃金機會”的下跌,因為通常會伴隨著強勁的初步反彈。
以 2021 年 11 月 btc 的“假”歷史高點為例:
當時價格從低至中段 $40,000 區間出現了巨大的下影線和強勁反彈,但之後完全沒有延續趨勢,也沒有創新高。
隨後,價格在 $35,000 的區間低點也出現了類似的強勁反彈,但同樣沒有延續趨勢,也沒有再創新高。
這些反彈雖然看似誘人,但實際上是市場觸頂後的“假象”。如果不能及時識別,你可能會在這些反彈中被誘導繼續買入,最終導致更大的損失。
同時發生的兩件事往往會讓交易者陷入困境:1)價格從明顯的技術支撐位出現強勁的初步反彈;2)反彈後卻沒有任何趨勢延續。
如果你足夠敏銳,你可能會抓住這些反彈機會,將其視為中期交易,同時主動降低風險(比如減少投資組合中長尾資產或高風險投機資產的敞口)。這種操作已經接近於市場見頂後交易反彈的“最佳實踐”了。
但如果你運氣不佳,或者缺乏經驗,你可能會在下跌過程中不斷加倉,期待這些反彈能像之前那樣創新高(但現實是,它們不會)。最終,當市場徹底崩盤時,你可能會把之前的盈利幾乎全部回吐。
這些反彈往往是市場拋出的“誘餌”,會讓交易者變得自滿,甚至繼續加倉。但這種行為對你的投資組合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因為它會讓你在市場峰值之後承擔更大的風險。
尤其是在市場見頂後、真正崩盤前的這段時間,很多交易者會把自己的現金儲備、盈利甚至已經實現的收益重新投入市場,結果卻進一步增加了淨敞口。
這種情況看似荒謬,但卻非常常見。
更重要的是,這些“折扣”實際上是累積的:
- 第一步,你沒有在市場頂部賣出(折扣 #1);
- 接著,你在下跌過程中逢低買入,消耗了你的現金儲備或增加了敞口,但市場卻繼續下跌(折扣 #2);
- 最終,你要麼選擇長期持有這些虧損資產,要麼不得不忍痛割肉(折扣 #2.5)。
這不是某種虛構的情節,而是很多交易者的真實經歷。對我來說,這種模式再熟悉不過了。我相信,對於那些經歷過完整市場周期的投資者來說,這種行為模式一定也不陌生——甚至你自己可能就曾經這樣操作過。
總結來說,你需要對投資組合的峰值收益進一步打折,因為不僅僅是你很可能錯過在頂部賣出的機會,還有很大的風險是在市場第一次回調時被誘導買入,從而導致更大的損失。
3.過度交易分配階段
市場在頂部階段往往會進入“分配期”,也就是價格不再單邊上漲,而是開始震盪整理。
根據市場周期、交易工具和時間框架的不同,這種震盪可能表現為短暫的橫盤整理,但對於那些習慣了在低時間框架內看到綠色蠟燭就衝進去交易的投資者來說,這段時間可能會顯得漫長而煎熬。
在這種階段,有兩種常見的風險:一種是逢低買入,但價格卻持續下跌(或者至少沒有創新高);另一種是習慣了趨勢性市場的交易者,在震盪行情中頻繁操作,最終被反覆打臉,損失慘重。
尤其是在市場周期的尾聲階段,資產價格每天都在大幅上漲,而唯一的入場機會可能是通過極其激進的低時間框架趨勢跟隨策略。如果你在市場進入分配期或橫盤整理時還繼續使用這些策略,虧損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實際上,這種策略失效本身就是一個市場變化的重要信號。如果你的低時間框架趨勢跟隨系統一直表現良好,但突然開始全面失效,超出了正常的波動範圍,那很可能說明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
無論是因為逢低買入卻遇到回調幅度過小,還是因為盲目追逐一個已經不存在的趨勢,結果往往是一樣的:當你的牛市策略失效時,你很可能會遭受損失。
4.市場衝擊
還記得鼻子完全堵住時的感覺嗎?
那時你可能會懊悔,為什麼在可以正常呼吸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
流動性在市場中扮演著類似的角色——當它充足時,我們往往視而不見,但當它消失時,問題就會立刻顯現。
如果你在交易較大的倉位,或者你的投資組合中包含了許多低市值、低流動性的資產,那麼你需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
- 當你急於拋售時,可能對市場造成的衝擊;
- 如果你選擇在一個不合適的時間拋售(比如在市場拋售潮中將市價賣單砸向一個幾乎沒有買盤的市場),這種衝擊可能會被進一步放大。
滑點會直接侵蝕你的利潤,因此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你的投資組合相對於峰值收益會有一個“隱形折扣”。
如果你主要交易的是 btc、eth 或 sol 這種流動性較高的資產,這個問題可能不太嚴重。但如果你主要交易的是新幣、meme 或其他高風險資產,這個問題就非常關鍵了。
在加密市場中,幾乎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避險資產”。當市場發生崩盤時,所有資產的價格波動往往會趨於同步(相關性接近 1),幾乎沒有資產能夠倖免於價格暴跌。而那些新興的、流動性較低的資產通常會受到最嚴重的衝擊,這不僅導致交易執行效果不佳,還可能帶來更大的損失。
此外,這種情況下還存在一種心理陷阱:
“它已經跌了這麼多,為什麼我現在還要賣?& rdquo;
或者,“它已經跌了這麼多,我不如等反彈再賣。& rdquo;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根本沒有反彈可賣。而即使真的出現反彈,很多交易者也高估了自己承受回撤的能力,以及把握均值回歸的時機。
這裡的主要問題在於自尊心——晚賣會讓你覺得自己很蠢,因為你沒能早點賣出。於是,你乾脆不賣,最終虧得更多。
總結來說,如果你的投資組合中包含流動性較差或投機性較高的資產,那麼你對投資組合峰值的預期就需要更加保守,適當降低心理預期的“折扣率”。
5.復仇情節
這是一種經典的交易心理陷阱。
當你經歷了文章前面提到的幾個階段後(成功與否因人而異),你會發現,眼前的帳戶餘額和之前的峰值相比,出現了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差距。
這個差距既足夠大,足以讓你感到懊悔和自責;但又似乎不算太大,讓你覺得只需要幾次漂亮的操作,就能把虧損彌補回來。
這正是復仇式交易的開端——為一場因錯誤疊加而導致的巨大失敗埋下了伏筆。
復仇式交易的特徵非常明顯:
它往往是由自尊心驅動的、不理性且充滿絕望的行為。
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復仇式交易,而它的結局通常是災難性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行為只會讓你陷入更深的虧損泥潭。
最可怕的是,復仇式交易的風險極高:僅僅一次情緒化的操作,就可能輕鬆抹去你數月甚至數年的努力成果。
6.結論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幫助你擺脫對投資組合峰值的執念,讓它不會主導你的交易決策。
如果你過於執著於那個峰值數字,並將其視為唯一的目標,最終可能會導致毀滅性的後果。
用一種更加理性的方式看待投資組合峰值,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需要打折的參考值,而不是絕對的目標。
這種視角更加貼近現實:
- 你會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 你會保留更多的資金;
- 你不會因為追逐一個從未真正存在的數字,而毀掉自己數月甚至數年的努力。
記住,交易的核心是保持理性,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
歡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elegram訂閱群: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Daily
twitter官方帳號:https://www.gushiio.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帳號:https://www.gushiio.com/DeFlow_Intern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zixun/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