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轉會勇士,deepseek vs. openai,以及貿易戰:不是“孤立事件”

文| 網際網路怪盜團

整個春節期間我都在越南,那是我二十多年前上中學期間拜訪過的國家,現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此期間,世界上發生了很多大事,尤其是生成式ai產業。我很高興的看到,在deepseek的刺激之下,openai不得不加快擠牙膏的進程,急忙發布了o3-mini大模型(而且是免費的),而且推出了面向“深度研究”任務的智能體。由於我不是ai基礎研發人員,對於二者的技術路線和技術差距沒有發言權,只能靜觀其變。我很羨慕那些可以隨手寫出洋洋灑灑的分析文章的人,因為那一定要以對生成式ai底層技術的非常紮實的了解為基礎;沒有這種基礎的人還是少說為妙。

緊接著就是貿易戰的重啟,這次不僅僅是雙邊的,而是多邊的,所以不能視為對六七年前的那場貿易戰的簡單重複。這件事情也在劇烈變化之中,每天都能發生無數的反轉,但是主導整個局面的仍然是美國。由於我不是國際問題專家(也不打算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只能虛心觀察,沒有多少發言權。

然後,今天上午,又發生了一件登上各大社交媒體熱搜的大事:金州勇士隊發起了一筆涉及四隊的大型球員交易,送出維金斯等三名球員,換來了巴特勒。巴特勒隨即決定拒絕下賽季球員選項,與勇士簽署一份價值1.21美金的兩年合同。這將使他成為nba歷史上第二位年度薪資收入超過6000萬美金的球員——第一位就是他的新隊友庫里了。

對於這筆交易,大部分nba球迷首先想到的是“勇士瘋了”,付出如此巨大代價換來了一個35歲的球星,下賽季要同時吃下兩份6000萬美金合約。個別樂觀的球迷則認為,勇士管理層打算好好利用庫里職業生涯的尾聲,最後衝擊一次總冠軍。我當然不是nba專家,但就算作為普通球迷,我也看得出來:巴特勒拿到的合約價值,大致相當於nba中產合約的10倍,或者底薪合約的40倍(取決於球員資歷)。就算在人人百萬富翁的nba,這也是駭人聽聞的!至於普通人,不管是美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99.99%以上一輩子都不可能賺到這麼多的錢,99%的人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

所以,在2025年春節前後的兩個星期內,生成式ai技術又取得了重大進展,全球範圍的貿易戰進入了新階段,巴特勒簽下了nba歷史上最肥的合約之一——這三件事情彼此有何聯繫?從發展邏輯上看,前兩者存在一定的聯繫,加上第三個好像就沒有聯繫了。但是,它們都印證了人類社會現階段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馬太效應的日益加劇,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結構重組。

先從巴特勒說起。早在二三十年前,體育明星就比一般人有錢,但還沒有錢到這個地步。麥可·喬丹於1996年簽下的年薪3000萬美金的合約震驚了全世界,因為沒人能想像一個運動員拿到這麼高的薪酬。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1996年的3000萬美金恰好相當於2025年的6000萬美金,也就是說,庫里和巴特勒的薪酬都達到了(甚至即將超過)當年喬丹的水平。今後還會有更多球員超過這個水平,至於他們的競技水平是否超過了喬丹……這個問題應該無需回答。

自從nba引進薪津帽制度(1984年)至今,短短四十年時間,薪津帽上漲了35倍;頭部球星相對於一般球員的薪酬差距,也上漲了不止2倍。綜合看來,頭部球星的絕對薪酬上漲了接近100倍,這還沒考慮商業代言、投資等收入。我們知道,勒布朗·詹姆斯還沒加入nba,就與耐克簽下了總價值高達9000萬美金的贊助合同;伊戈達拉、奧尼爾等人通過在矽谷的人脈,積極進行風險投資賺到大錢,也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只要一個nba球星稍有頭腦、職業生涯稍長,他就可以享受極端富足的一生。至於那些破產的nba球員,多半是因為各種惡習以及不善理財,而不是因為收入問題。

在同一時間段,普通人的薪酬又上漲了多少呢?以美國非農業勞動者為例,從1984年至今,他們的平均小時薪酬只上漲了三倍多。這種漲幅還算可以了,但他們的收入水平還是與nba球員越拉越大,與頂尖球星更是拉大到了無法望其項背的地步。這是“馬太效應”的一個最佳範例!

(註:上面計算nba球員薪酬和普通人薪酬時,均沒有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可比性。)

nba球星為什麼越賺越多?因為他們的天賦和才華,通過大眾媒體和網際網路,得到了巨大的“槓桿效應”。1980年代,有線電視媒體還不太發達,流媒體更是尚未誕生;此時此刻,美國乃至全世界所有電視平台和網絡平台都在哄搶nba賽事資源,轉播合同每隔3-5年就會劇烈提價。何況,社交媒體的普及大幅提高了球星的曝光率和粉絲黏性,既提升了他們對廣告主的議價能力,又提升了他們的流量價值。最後,現代運動科學和醫學的發達,大幅拉長了球星的運動壽命,使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賺錢。40歲的詹姆斯、37歲的庫里還活躍於球場上,在二三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

上面列舉的時代進步,包括大眾媒體、流媒體、社交媒體和運動科學,當然對所有人都有一定的增益。整個社會的下限得到了提升,可是上限的提升幅度更大,結果就是“馬太效應”的日益加劇。只要你具備某種遠超常人的才華,也就是“長板”足夠長,你就可以藉助時代的槓桿,高效地變現自己的才華。對於絕大多數不具備超常才華的普通人來說,只要別仰望巨星的生活從而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其實日子還是過得下去的。

巴特勒轉會勇士,deepseek vs. openai,以及貿易戰:不是“孤立事件”插图

生成式ai的發展,無疑將進一步提升馬太效應。所有人都承認,生成式ai將大幅減少人類的重複性勞動需求;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願承認),人類絕大部分的勞動都是重複性勞動。不僅體力勞動如此,腦力勞動也是如此,只要坐過幾天辦公室的人就對此心知肚明!律師、公證、投資銀行業者、投資分析師、諮詢顧問,這些“普通人”當中最賺錢的打工人,絕大部分精力都花費在檢查文件格式、根據客戶需求修改文件、發送和收集文件上。僅有極少部分文件需要“複雜的邏輯思考”,至於需要重大決策能力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且這種決策也不會由打工人做出。

直到2024年底,生成式ai的主要職責似乎還是“輔助打工人”,而不是“取代打工人”,這是由它的工作模式決定的:絕大部分大模型應用均基於即時對話,你提出了一個問題,它會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回答。對於比較複雜、涉及很多方面的“大問題”,例如“某個行業的投資價值究竟如何”,以及“某個項目的可行性報告”,甚至“如何編寫一個音樂播放器軟體”,還是需要打工人將其拆分成若干部分,逐一“餵”給大模型,最後把大模型的回答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大模型已經接管了大部分實際工作,不過打工人的居中統籌作用還是必需的。

然而,自從2024年下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大模型推出了所謂“深度思考”功能:你可以把一個詳盡、複雜的問題,連同參考資料,一股腦地扔給大模型,然後等待它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給出答案。最近openai推出的所謂“深度研究智能體”,其口號就是“用幾十分鐘(tens of minutes)完成人類許多小時(many hours)才能完成的任務”。從底層技術上看,這種模式不難實現,甚至有助於大模型廠商的算力分配優化。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今後留給人類的任務可能僅剩下:準確全面地形容任務,在關鍵時刻做出決策,以及從事需要高度創造力的勞動。

那也就意味著“白領社會”的崩潰。這種崩潰不僅會在西方出現,也會在所有需要白領的地方出現,因為大模型不僅能節約成本,也能提升效率、降低組織內耗。這個前景讓我想到了1980-2010年代西方世界的“藍領崩潰”——大量製造業工作轉移到了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總體上做大了經濟的蛋糕,卻嚴重擴大了貧富差距,並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社會及文化影響。所謂“鐵鏽地帶”的出現,以及所謂“鄉下人的悲歌”,無非是這一巨大變局的註腳罷了。在某種意義上,全球化與西方世界的“藍領崩潰”是同義詞。

如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每個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認為“逝去的時光不可重來”,不如張開雙臂擁抱全球化;有些人則認為“昔日可以重現”,而貿易戰就是一種讓其重現的方式。與其說這是一個智力問題或邏輯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立場問題,因為全球化讓矽谷和華爾街越來越富,卻嚴重挫傷了鐵鏽地帶的利益。利益受損的藍領勞動者,雖然在媒體上發不出聲音,卻從來沒有放棄尋找一個自己的“代言人”;現在他們找到了。

站在更高的視角,我們會奇妙地發現,過去幾十年,在全球(尤其是西方世界)出現的是“雙重馬太效應”:

  • 金字塔頂端的一小撮人,包括超級文體明星、大公司ceo、成功的科技創業者,相對於社會平均水平越來越富,差距可能拉大了幾十倍到幾百倍。這主要是網際網路普及造成的“馬太效應”。

  • 金字塔中上層的一部分人,包括矽谷的碼農、華爾街的投行工作者、跨國企業的高級白領,相對於社會中下層(尤其是藍領階層)越來越富,差距可能拉大了幾倍。這主要是全球化造成的“馬太效應”。

現在,生成式ai的深入發展將造成“第三重馬太效應”:白領階層崩潰,至少是其中既沒有爬到決策層、也不具備創造力的人群的崩潰。結果同樣是雙向的——白領階層將與藍領階層越來越接近,這種事情在許多地方已經發生了(甚至不用等到生成式ai徹底普及),與金字塔頂端的那些人則越來越遙遠。大部分人其實從一開始就能預見到這一天的到來,只是在感情上無法接受罷了。例如,我曾在知乎上目睹所謂“網際網路從業者”信誓旦旦地宣稱,“大模型只衝擊文科、不衝擊理工科,尤其是不衝擊碼農。& rdquo;我希望他在目睹gpt-4o1以及deepseek r1的編程能力之後,還能睡得著覺。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由技術進步導致的社會變遷呢?我沒有答案,現在大概也沒人有答案。從歷史經驗看,每當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遷出現,都會出現反對的力量、保守的力量以及順勢而為的力量。從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層次看,你或許可以宣稱“進步勢力永遠獲勝”。問題在於,究竟誰才是“進步勢力”——那些積極推動馬太效應的人,還是那些努力促進平等的人?還有,所謂勝利,究竟是誰的“勝利”——相比起虛無縹緲的“人類社會”概念,我們每個人最關注的肯定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我唯一知道的是,在歷史巨變的關頭,我們必須坐穩扶好,積極觀察形勢,謹慎地做出決斷。在這個科技革命主導的時代,“變”才是常態,“不變”則只是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幻想。世界並不公平,今後還會越來越不公平。我們必須堅定地接受這一點,然後才能生存和成長下去。如果有人告訴你“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那麼他就是在灌毫無意義的雞湯,因為世界上大部分問題本來就解決不了。人類最大的智慧就是在承認問題存在的情況下,巧妙地與問題共存,直到超越這些問題。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176.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