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做「AI耳機」這一年,我看到的10個行業真相

在深圳做「AI耳機」這一年,我看到的10個行業真相插图1Image source: Generated by AI

2024年初,Penny從北京某自動駕駛公司的工程師崗位離職,回到深圳接班家裡的耳機工廠。

那時,恰逢「AI耳機」的概念開始興起,Penny順勢投身新的科技浪潮,見證並參與了,被視為下一個風口的品類,如何以驚人的速度被推向市場。

在這裡,生存與創新的辯證法變得赤裸、清晰。

商業模式不清晰? 軟體功能不完善? 沒關係,先賣了再說,不能等。—— 這是她看見的、與北京職場裏截然不同的生存文化。

當國際品牌還在討論何為「AI native」硬體時,華強北已經用百萬套的訂單完成了國內外的市場教育。

「雖然沒完全想清楚,但不耽誤人家敢賣。」

這裡的人都明白出貨單上的生存法則:「先上車,邊走邊看」。

她感受到,科技生命需要野蠻繁衍而非精緻豢養,誰能幫它更快佔領市場,誰就能收割進化紅利。

當年輕人抱怨時代紅利幾近消失的時候,這裡依舊能為普通人騰出一些上升通道。

Penny見過一個軟件解決方案團隊,兩三個人的小團隊,靠著幫耳機品牌做App,賣向海外,一年時間買了豪車。 而在Penny自己的工廠,「我們的一些大專畢業生同事,趕上某款AI耳機的暢銷,一個月提成就有3萬元」。

這裡不遵行北京大廠辦公室裏的白領邏輯。 Penny也在適應「草莽」的新規則。

在深圳做「AI耳機」這一年,我看到的10個行業真相插图3

Penny的工廠「凱創輝聲學」製造的某款AI睡眠耳機樣品|圖片來源: Penny

「有供應商直接攤牌:要麼接受瑕疵品,要麼我退款轉賣你的設計」,這種近乎無賴的博弈反而倒逼出獨特的平衡術——既要卡死產品底線,又要學會撫平怒火,畢竟流水線上等著組裝的十萬個耳機殼,經不起重新尋找供應商的耽擱。

更多的變化也在發生。

以前,人們會說華強北經常抄大牌,但現在大牌身上越來越多華強北的影子。 有些品類,華強北供應鏈已經反覆運算了兩三輪之後,一些國內大品牌才剛開始入場。 這個行業變了,不再像之前那樣,從上往下傳導。 可以打趣地說,華強北的產線更迭換速度,比大廠辦公室的PPT翻頁還快。

無數草根工廠的狂奔,正在織就托起「下一個大疆」的巨網。

然而,AI浪潮既帶來了新的財富,對於傳統製造業來說,更是夾帶著危機。 「在這波AI浪潮裏,可能很多同行會被卷掉。」Penny觀察到。

AI科技,對於老一輩的工廠掌舵人來說,不容易理解,無論是在科技落地還是商業模式的層面。 而Penny判斷,AI會在硬體產品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AI對於硬體產業的衝擊剛剛開始。

她也在思索著AI科技的意義、新的商業模式如何建立、製造業如何抓住AI浪潮,而不是看著行業被削弱。

從北京到深圳,在市場摸爬滾打一年多後,Penny從源頭工廠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新技術如何走向福斯的一個切面。

以下為Penny 做 AI 耳機的10個感觸,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整理呈現:

01、
AI耳機爆火,年輕人逆襲

在華強北這邊,我們工作想招聘一個普通一本、二本,或者英語過了四六級的都很難。

我們這個行業人員素質還沒有科技、互聯網行業那麼卷,稍微有一點點能力的人在裡面就會發展的很快。

之前有一個供應商,做出的模具遠不符合我們的要求,然後直接攤牌「要麼接受瑕疵品,要麼我退款轉賣你的設計」。

真是氣死人,但是這時要做的不是索賠。 時間成本遠高於金錢損失,新品晚出兩周就可能被同類產品淹沒市場。 所以,只能學著咽下怒火,繼續陪對方打磨。

能把工作對接的清清楚楚,大家就會覺得這已經是行業裏非常優秀的從業者了。 舉個例子,我們有些普通院校畢業沒幾年的同事,客戶下單之後,他負責對接,剛好有一款他對接的耳機賣爆了,一個月的提成就有3萬多。 客戶對他非常滿意,因為能把交待的事情對接、落實清楚。

工廠對年輕人來說,不太有吸引力,但對普通人來說,確實存在草根逆襲的機會。

02、
先上車再說,邊走邊看

華強北的小品牌和大品牌一樣,都在積累數據,在摸索如何適應當下用戶的AI消費習慣。

AI耳機現在很火,有些小品牌推出的AI耳機,在App上搭載了AI助手,宣稱支持用戶免費使用。 比如,他們會預置幾百分鐘免費的AI助手語音使用時間。 但是,AI大模型的token用完之後是需要續費的,怎麼續費,很多品牌自己可能還沒想清楚。

雖然沒完全想清楚,但不耽誤人家敢賣。

很多品牌都是先上車,邊走邊看。

或許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也沒啥影響,可能只是用戶在用完免費的AI助手時長後,不續費了。 有的廠家也是在賭,賭這個耳機用戶用不了一年,可能就丟了,換新的; 又或許,他們未來會根據模型流量費用的變化,到時再給用戶新的定價方案。

大家風格很一致:先跑起來再說,不能等。

03、
快,是一切

華強北的思維是快速且靈活的,幾乎沒有規則可循。 業務員的目標不是完成任務,而是搞定客戶。

例如,我們在給客戶或供應商發送樣品時,非常強調效率。 如果上午發貨,下午必須送到; 下午發貨,第二天必須到達。 如果快遞無法按時送達,甚至會用順風車直接送過去。

有一次,一比特同事急需為客戶發貨,但包裝定制尚未完成。 於是,他坐公車跑到六七十公里外的工廠催促加急製作,並在工廠等待完成後,自己叫貨拉拉將樣品拉回來。

在這種行業裏,沒有規則可言。 不能期待像白領一樣,發送郵件等同事或者合作夥伴按時對接。 只要能搞定客戶,就行。

04、
AI耳機是快消品

我們是做硬體的,本質上在我們看來,不管它是叫AI耳機還是叫耳機,它就是屬於耳機賽道。 AI耳機算是一個行銷的概念。

就像沒有小米、小度這些智慧音箱之前,音箱也一直存在,一直在賣。 後來AI能力提升了,就把AI功能也加上了。 耳機也是一樣。 行業裏會將它看作快消品。

05、
主流AI耳機群體畫像:要便宜,先用上

一些高端的AI耳機賣得比較貴,在1000元以上。 然而,當用戶買耳機的預算超過1000元時,這個用戶群體的畫像就會變得非常不一樣了,他們可能對音質等方面的需求比較高,不太確定他們是否願意為AI買單。

從高端的AI耳機的出貨量來看,可能現時願意為AI買單的還是少數。

但並不是說消費者沒有意願嘗試,很多中低端價位的AI耳機賣得很好,比普通的藍牙耳機要好。

這個市場的主流用戶群體,更需要的是先擁有。 很多人希望只需要付大牌1/ 10的價格,先嘗鮮體驗一下功能,他們不需要產品有多好的效果,先用上再說。

就像很多人都沒用過蘋果的耳機,大家可能也不知道所謂的差距在哪。

06、
每一毛錢,對工廠都很重要

深圳人喜歡講成本,之前有北京的供應商找過來,說他們和北京的一些高校做了一些算灋改進什麼的。 但他們避而不談的就是成本。 我們這邊的廠家很不喜歡和他們聊,因為他們不說成本。 那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一上來就用一顆特別貴的晶片,沒有廠子能承受得起。 我們就問他,你這個東西對硬體有什麼要求,我的成本需要新增多少,怎麼收費。

他們不願意講這些,他們喜歡講宏大敘事。 列舉他們和高校合作案例什麼的,講他們的團隊背景。

這些我們都不想聽。

每一毛錢成本,對於高度內卷的深圳工廠來說都很重要。

如果北京那邊的團隊,能更多考慮商業維度的東西,我覺得他們的科技會落地更快一些

在深圳做「AI耳機」這一年,我看到的10個行業真相插图5

「凱創輝聲學」源頭工廠生產線一角|圖片來源: Penny

07、
大牌定義產品,華強北教育市場

大牌在市場中起到了示範作用。 他們推出新產品,通過文宣和流量推廣,引領市場趨勢。 耳機產業需要這樣的引領者。

而後面的跟隨者往往不會去考慮一個功能、互動的意義是什麼,大家只是在跟風模仿,去做類似的產品,抓住新的噱頭。

眾多低端的小品牌起到了一個作用,就是用更低成本的物料、軟件方案,複刻大牌們最新的產品,用低價讓更多消費者願意嘗鮮使用。

低端品牌做產品的邏輯是,對大牌成熟產品的功能做縮減,先實現用戶最需要的覈心功能,然後再根據電池、晶片、包裝等成本考慮是否新增其他功能。

價格降低10倍,銷量可能擴大會100倍、1000倍甚至更多。 可以說,大牌在定義產品,華強北教育市場。

08、
市場需要AI耳機領頭羊

AI耳機這個市場想要壯大,需要領頭羊。 就像iPhone之於智能手機,AirPods之於無線耳機,亞馬遜Echo之於智慧音箱一樣,他們會推動一個市場的發展。

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比如說AI眼鏡,可能只有蘋果來扛大旗,這市場才會好,換作三星來,這個市場可能都起不來。 大家都等著蘋果去做,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就像有的小品牌靠模仿AirPods形態的耳機,一次訂單就能出10萬、8萬套,直接發往海外。 而如果採用其他外形的耳機,即便品質更好、價格更低,可能銷量也不會好。

現時來說,AI耳機領頭羊,還沒有出現

09、
大廠身上出現了華強北的影子

過去,大牌怎麼做,華強北的小品牌就怎麼做。

而現在,華強北小品牌的反覆運算甚至走在了大廠的前面。 比如,夾耳式耳機在國外火了之後,華強北馬上跟進,等供應鏈已經反覆運算了兩三輪之後,一些國內大品牌才剛開始入場。

比如,有幾家知名的手機大廠陸續推出的耳夾式、掛耳式的耳機,就是如此。

以前,人們會說華強北經常抄大牌,但現在大牌身上越來越多華強北的影子。

有一些華強北品牌,剛開始靠低端產品起家,有錢了之後會做產品分級,推出中高端產品線,投入資金做研發。 在兩年前,他們可能還在賣非常普通的產品,而現在,再看到的產品就非常有質感,從貼牌走向自主品牌。

這個行業變了。 不再像之前那樣,從上往下傳導。 如今市場不再等待大牌慢熱,稍有遲緩,對手已反覆運算三四代,悄然搶佔了先機。

10、
AI軟件正重塑市場

從耳機產品的反覆運算來看,在科技和產品形態上近幾年似乎沒有太多突破。

從消費者迴響來看,大家比較在意App。 沒有某個功能似乎就比別人弱很多。 囙此,品牌們也會更注重App的建設。

尤其是在細分場景,比如AI睡眠耳機,睡眠耳機外觀很小,方便睡覺時佩戴,但它的覈心是在App上。 它要通過App實現白噪音、睡眠監測、睡眠建議等功能。

在深圳做「AI耳機」這一年,我看到的10個行業真相插图7

外觀很小的AI睡眠耳機|圖片來源: Penny

現在消費通路變化很大,直播電商興起之後,很多需求會被解鎖,不少人刷到直播之後可能會意識到「好像我真需要它」。 AI睡眠耳機就是這種。

這個產品火起來讓我們意外。 睡眠這個場景很小,但我們在國內的出貨量每個月也有10萬套左右。

囙此,AI對於細分場景的陞級可能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2732.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