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讀:五大行業劇烈收縮,普通人如何破局?
最近,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出爐,全面調查了中國各大產業的情況。哪些行業正在收縮,入行需要謹慎?哪些行業有新的機會,就業趨勢和前途發展更為光明?這些問題關系到你的就業和未來,所以今明兩天,我們就分別回答這兩個問題。如果你正在考慮換行業、找工作、選專業,這兩講就更要認真聽了。
開始之前,我先說說為什麽在眾多中國經濟數據中,「經濟普查」報告值得你的特別關註。這份報告每五年一次,下一次看到這樣的報告,得等到2029年。更重要的是,它的質量高。經濟普查是「地毯式」清查,一些藏在暗處的信息,會被暴露出來。
「經濟普查報告」,相當於國家經濟的「全身體檢報告」,看這樣一份報告,既要關註生病的地方,也要關註生長的地方,同時既要關註癥狀,也要關註病因。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講講哪些行業正在面臨收縮趨勢,幫你避坑;下節課,我們重點關註哪些行業展現出了擴張趨勢,幫你找機會。
好了,話不多說,正題開始。
五大行業面臨劇烈收縮
先上關鍵判斷:從大趨勢來看,產業工人正變得越來越難。和過去五年相比,第三產業,簡單概括就是服務業,新增了8000多萬人;而第二產業,簡單概括就是工業和建築業,卻減少了500多萬人。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反復提到的「經濟轉型」,大量普通人主動或者被動地從第二產業轉向了第三產業,從製造業藍領變成了服務業藍領。
但「經濟轉型」並不只作用在產業結構上,而是影響到每個細分的行業。所以,我特意總結了5個正在面臨就業收縮的行業:它們分別是房地產、保險業、采礦業、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以及汽車製造業。接下來,我們一個個細說。
先說第一個,房地產行業,目前的大趨勢是整體收縮,但有一些小機會湧現,比如說物業服務,這些機會點下一講我會展開講,感興趣的同學記得關註。
說回房地產的整體收縮趨勢,報告顯示,第二產業房屋建築業減少約1000萬人,第三產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減少100萬人。這個不難理解,因為「造房子」的項目少了。2024 年,施工面積繼續下降11%,說明房地產還沒有「緩過氣來」,這兩個行業的就業人數還會繼續降。
這裏說個有意思的信號,值得關註,雖然房地產開發經營的就業人數下降了三成,但企業數量基本沒有減少,這說明開發商選擇大幅裁員,而不是大規模破產,來應對周期的下行。如果你是相關從業者,心裏得有個數,提前給自己敲一敲警鐘。
第二,保險業在走完一個完整的政策周期後,開始劇烈收縮。這個收縮有多嚴重?我說幾個數據你感受一下,金融業每失業100個人,其中就有99人來自保險業,過去五年加起來少了578萬人。
保險業劇烈收縮,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之前招的人太多了。2015年,國家取消保險營銷員資格考試,一大批人湧入保險業;二是因為監管加大了整治力度。2019年開始,中央要求保險公司清理虛假、低效和不專業的代理人隊伍。 回過頭來看,這也給我們一個警示,就是一個行業如果突然無門檻地大規模擴張,這時候你投入進去未必是好事,拋開急速擴張導致的行業內卷不說,這種無序擴張很容易讓行業成為國家整治的對象,你一沖動入局了,結果是你不僅可能面臨財富的損失,更有可能是炮灰。這也再次說明了,政策對行業,特別是一個正面臨高速擴張的行業的影響至關重要。
再說第三個正面臨收縮的行業,采礦業,它的收縮證明了技術替代的無可奈何。這個行業你平時不一定關註到,但它背後的變化對趨勢思考很有幫助,它顯示了技術這個變量的重要影響。
采礦業在過去五年也流失了128萬工人,但這次不是因為政策,而是因為技術。這裏我說一組看似反常的數據:5年時間,雖然采礦業少了128萬工人,但產量卻不減反增,比如全國煤炭產量增長了38%。人少了,產量反而增加了,說明不是行業不景氣,而是技術進步了。現在采礦的全流程幾乎都能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工人被更智能的機器替代,這就是我們之前反復提到的「新型工業化」。
你看,這不只是一個政策概念,而是政策指揮棒下,對產業和就業產生的巨大改變,是正在發生的現實。而且,今天技術能在采礦業實現大規模替代,未來會不會在服務業實現大規模替代? 這個問題,我先留給你,歡迎你來評論區和我討論。
在產業周期和產業轉移的雙重壓力下,第四個加速收縮的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代表性的就是服飾業、紡織業和製鞋業,過去五年加起來減少了將近300萬人。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收縮,有經濟周期的原因,也有產業轉移的原因,但周期下行是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服裝紡織業的營收整體下滑了20%,而和它形成對比的是,機械製造業、設備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在上升,營收分別增長了67%、38%。因為營收在下降,所以服飾和紡織等企業只能遷移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國家,進一步加速了就業規模的下降。所以,我們天天聽到的「產業轉移」這個詞,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在這個產業轉移之前,就業機會已經逐漸減少了。
但產業轉移這個結果,帶來的影響卻是致命的。因為如果是經濟周期的強弱循環,使得企業少招人,未來是可以恢復的,但如果是因為產業轉移而少招的人,未來就回不來了。簡單說,這個產業,在這個地方已經無路可走了,到此為止。
國家也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之前關於「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有序轉移。什麽意思呢?國家試圖讓這些看起來落後的產業,還能到西部發揮余熱,解決下西部的就業機會。而這給我們的提示就是,從業者如果自己不升級,就只能跟著產業走,東部混不下去了,就隨著產業到西部吧。因此,如果你是相關產業的負責人、決策者,要清醒地認識到,要不就自我升級,要不就認命,最怕的是,你所在的產業都無路可走了,還要在廢墟上找機會。
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面臨收縮的行業是汽車製造業,這個行業目前在「內卷」中艱難前行,雖然暫時餓不死,但是也極其不舒服。汽車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基本沒減,但企業卻少了將近41%,這說明行業整體穩定,但「內卷」把中小企業都「卷」死了,行業資源正在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要知道,從2024年7月開始,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到了,要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麽國家會這麽著急,因為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得多。
到這裏為止,我們分析了5個收縮嚴重的行業,如果這裏面就有你所在的行業,你先不要太著急灰心,現在我帶你進一步了解這些行業現狀背後的深層原因,幫你「知其所以然」。
我總結了影響行業收縮的三股主要力量:第一,技術替代,比如前面提到的采礦業的收縮;第二,經濟周期,比如建築業的收縮;第三,國家政策,比如保險業的收縮等。當然,我這裏只是挑了幾個典型的例子,不一定說到了你所在的行業,因此我建議你聽完這一講後,針對自己所在的行業,對照著找找看,哪些是影響你所在行業的關鍵因素,也歡迎你在評論區和我分享交流。
如何應對可能的行業收縮?
最後,在找到關鍵因素後,我們再來說應該「怎麽辦」的問題,這裏我提供三個行動方向。
第一,抓住一切機會,遠離正在發生技術替代的行業,比如前面提到的采礦業。技術替代,就像從馬車換到汽車,一旦啟動就沒法倒退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圈,這也是國家鼓勵「終身學習」的原因——因為在技術巨變的時代,靠吃「老本」是撐不下去的,趁早放棄這個念想,反而能更早讓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這時候,你可能想問,馬老師,我怎麽知道自己會不會被替代?告訴你一個小技巧,你拿自己吃飯的本事,和科技的新功能作對照,如果你是藍領,就去對照「機器人」;如果你是白領,就去對照「人工智能」。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工作是數據分析,但最近 DeepSeek更新了AI的數據分析能力。別多想了,這就是沖著你來的,而你能做的,要麽利用好AI,要麽趁早換個行業。
第二,面對經濟周期的趨勢變化,要關註節奏,最好能提前踩對節奏,不要試圖對抗超長周期的下行,比如房地產行業。具體來說,經濟周期有長短之分,如果你所在的行業整體是向上的,只是短期出現波動,這時候你還可以不用立馬放棄,而是慢慢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保證自己能熬到「明天」。但如果你的行業長期趨勢已經確定了,那麽你的最佳選擇,就是在行業崩塌之前,能早走就早走。
第三,國家政策對很多行業影響強烈,所以一定要緊跟最新變化,關註政策的「溫度」。看懂政策,就相當於根據不同季節的溫度挑選合適的衣服。如果政府突然對某個行業降稅、補貼,那就是行業的「春天來了」,就業規模也會適當擴張;而一旦國家明確對某個行業加強監管,那可能就是要「入冬了」,至少發展高潮期是過去了,裁員潮也可能會來。所以,我建議你要多關註政策文件以及重要領導的表態。這也是我一直反復說的,我們研究政策的目的不是為了當談資,而是為了指導個人決策,永遠都要想辦法用政策的鍋,炒自己的菜。
總的來說,抓住行業趨勢的關鍵,就是找到技術替代、經濟周期和國家政策的趨勢,而這之中,國家政策的確定性和影響性是最直接的。這也是我們這門課會一直為你關註和解讀的重點。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