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下場,宇樹崛起,特斯拉量產,人形機器人的趨勢,已經確定向上了
文|錦緞
與ai方向大火的deepseek相比,人形機器人在2025年的成長趨勢同樣值得重視。
在近3年我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持續持續追蹤中,從兩年前對主題的謹慎,到去年觀察到ai成為催化劑,然後是現在,我們已經逐漸將思維切向為樂觀,未來將積極跟隨產業的脈動。
在2022年《你看好人形機器人嗎?》一文中,我們對產業的疑慮點主要在於量產之難和技術掣肘,不由得感嘆:“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是美好而性感的,但回歸到現實,我們不得不面對骨感的一面。& rdquo;
但經過近3年的沉澱,我們所以認為人形機器人已邁過奇點,是由於:1)量產難題見到被攻克的曙光;2)技術掣肘也可能被ai所解決。
01 2025將是量產元年的三大證據
春節期間兩大標誌性事件,讓我們不得不驚嘆於產業變化,並快速疊代我們對人形機器人的認知。科技並未進入悲觀者所述的大緩和時代,反而開啟加速。
產業拐點其實早於春節,從去年11月份開始,人形機器人逆大盤上漲接近30%;甚至年初以來,力壓ai成為表現最強的主題板塊。
實際上,我們把時間拉長了來看,人形機器人主題從2022年初成立以來(2022年6月,馬斯克預告將發布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原型機optimus),近3個月表現是最好的時間段。之前的行情基本上是事件催化,但又隨著風險偏好變化或者進展不及預期大幅回落,指數曾一度回撤接近50%,可謂套人無數。
圖:人形機器人指數近3年走勢,資料來源:萬得
但面向2025年,我們認為行業將接近量產的轉折點,行業和板塊正式進入基本面階段。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到三個有力證據。
證據一:華為的下場
華為的入場為什麼如此重要,甚至比馬斯克的論述還有更重要?因為馬斯克是天然的樂天派,話經常說得很滿然後常常不及預期,而華為的企業文化是謹慎,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
華為一般先投資其他公司了解產業,看好趨勢後自己親自入局。回想一下,華為汽車是不是就是如此?
說回人形機器人,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22年4月,華為就開始關注到人形機器人領域,一點都不晚,與達闥機器人簽署合作協議聯合技術攻關,後來又在2023年6月投資成立極目機器人,專注ai技術應用和智能製造解決方案,2024年3月,搭載盤古大模型的樂聚機器人亮相華為hdc大會。
如果了解人形機器人近幾年技術變化路線的就知道,華為的每一步都精準踩在了正確的點上。
但華為真正的躬身入局是在2024年11月份,成立智能創新中心,並與16家企業簽訂合作備忘錄。華為開始和特斯拉一樣,搭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了,說明其向量產邁向了堅實的一步。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你可以永遠相信華為的戰略。
證據2:宇樹的崛起
雖然央視春晚中,機器人已經是近幾年的常客了,但是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的秧歌舞,用丟手絹這個高難度動作,讓觀眾們驚呼這群機器人太像人了。宇樹做人形機器人時間不足兩年,對矽谷追趕的速度,相比deepseek也不遑多讓。
成立於2016年的杭州宇樹科技,公司最早做的不是人形機器人,而是高性能四足機器人。雖然成立歷史不到10年,但競爭力一點兒都不弱。根據高工機器人數據,2023 年宇樹科技在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中份額就超過了40%,穩居第一,甚至力壓大名鼎鼎的波士頓動力,如果看出貨量角度,則公司的份額更是高達70%。
由於宇樹在硬體方面全自研電機、減速器、控制器、雷射雷達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在軟體方面自研高性能感知及運動控制算法。所以宇樹的份額優勢主要來自技術領先而非成本屠夫。
在登錄春晚之前,其實作為一家面向全球的明星公司,旗下的機器人就登錄過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2023年超級碗和2024年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
圖: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份額(按銷售額), 資料來源:高工機器人
只不過宇樹做人形機器人,相對特斯拉、優必選等,是一個實打實的後生。直到2023 年 2 月份,宇樹的人形機器人才開始立項,6 個月後開發出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h1。但短短一年後的2024 年 5 月,其發布的人形機器人g1,身高約 127 厘米,零售價 僅僅9.9 萬元起。
如此快速的降本能力,著實給機器人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震撼。通過春晚,這個震撼從圈子內傳向了千家萬戶。
宇樹科技“後生可畏”的故事,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更大的意義在於表明,產業鏈的軟硬體已經具備成熟的條件了。只用兩年時間,宇樹就將機器人從立項到送上春晚。這兒還值得提一點的是,人形機器人的產業鏈,國產企業是極具實力的,不管是特斯拉還是華為都以國產供應鏈展開。
證據3:特斯拉的量產計劃
雖然市場最為關注特斯拉,但是我們將他放在最後。主要就是因為馬斯克由於過于樂觀的表述影響了具體數據的置信度,從方向我們相信,但數據上需要反覆驗證。
今年1月 9 日,馬斯克在ces大會上更新optimus量產規劃:2025 年量產數千台,並在特斯拉工廠進行初步測試;2026 年量產 5-10 萬台,2027年再增加10倍。
這一消息在1月底的業績說明會上,得以更加明確:
目前正在設計單月1000台產能產線,下一條產線每月將生產1萬台,之後生產線將達到每月10萬台,這個產能數如果實現將能夠支撐特斯拉2027年的數量規劃。
降本:有能力在100萬台穩定生產狀態時,將optimus生產成本控制在2萬美金以內。
應用場景:optimus已經可以做一些工廠應用,比如在車身線中運送車身、從夾具中取運零部件。這說明公司量產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經濟性。
特斯拉終於從原型機進入到量產環節,接下來要追蹤的就是產業鏈是否能夠確認這個數量級了。當然,特斯拉對於技術方向的牽引作用仍然是最強的,也是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瞄準鏡。比如在最新的業績會中,公司還重點更新了靈巧手方向,表示使用了迄今為止最複雜的靈巧手,能彈鋼琴、會穿針。
02 ai帶動人形機器人邁過技術奇點
隨著ai的爆發,我們在2023年7月的《人形機器人的未來,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裡》一文中,曾展望:
“chatgpt的出現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新思路——將大語言模型與人形機器人結合,通過圖像、文字、視頻等數據聯合訓練,並引入多模態輸入,增強模型對現實中對象的理解,幫助人形機器人處理具身推理任務。濃縮成一句話就是以ai為人形機器人注入靈魂。& rdquo;
1.ai帶動2024年人形機器人快速進步
2024年是公認的人形機器人飛速進展的一年。硬體層面趨向收斂,其實主要還是沿用以前的機械電子件,變化最大的還是軟體,訓練開啟。
跟工業機器人不同,人形機器人可以說是機器人的最高級形態,不僅需要極致的運動能力,更需要優異的交互、感知能力。換言之,人形機器人不是簡單的將工業機器人上面的技術平移,而是需要軟硬體能力的深度融合和疊代升級。
機器人的具身大模型,是最典型的端到端的模型,模擬人類本身思考過程,也是通往agi的終局想像之一。2024年我們看到了一些可喜的進步。
首先是產業論證這條路基本可行。2024年智能駕駛開始普及,2025年開始放量,對於人形機器人可謂意義重大。因為智能汽車可以視為一個“輪式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具身模型的成功將是以智能汽車的成功為基礎的,這並不是武斷,我們看地平線機器人公司也是戰略先做智駕晶片,再去突破機器人,這也是公司名字中隱含的使命。
此外,清華大學證明了 data scaling laws 在機器人領域的存在,換言之要實現端到端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數據和強大的算力、算法來支撐。
企業以及開始著手解決數據和算法的問題。
此前,機器人訓練數據主要通過動作捕捉、仿真環境合成數據和網際網路視頻三種方式收集。2024年,英偉達robocasa實驗通過合成數據訓練機器人,開始優化數據來源。而且根據產業信息,在2025年,全球將有數千台人形機器人直接進入到工廠的實際場景中進行訓練,破除“引力束縛”。
2.未來想像空間更大,具身智能不僅僅只在工廠流水線
開源的deepseek的技術突破,導致closeai也不得不再次open,對產業更大意義在於這可能會加速基座大模型的技術進步,被譽為人工智慧終極載體的人形機器人,有望在通往agi的路上加速。
特斯拉也明確表示,待產品成熟之後,optimus將走出工廠,成本如果真的低於2萬美金/台,那家庭和工作場景都將具備經濟價值。國產鏈實力同樣也不容小覷,宇樹科技們將走下舞台,從娛樂場景邁向應用場景。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預測,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只有10億美金左右,但是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金,每年的增速都將超過50%,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1.19萬台增長至60.57萬台。
圖:產業趨勢與基本面、股價的關係,資料來源:國投證券
如果技術加速突破、成本快速下降,展望千億美金甚至萬億美金市場,也是並不誇張的假設。比如根據摩根史坦利的估算:到2050年,美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3萬億美金,部署量將達到6,200萬台;中國市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6萬億元人民幣,機器人數量達5,900萬台。
那能否在波動中找到更好的追蹤主線,我們認為是有的。車企與人形機器人的深度融合主線愈發清晰,可能更好的為我們描繪出產業進展的尋寶圖,我們將在以後的研究中展開。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