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阿里組cp:從“兩隻大象不打架”到ai結盟
文|規級研究室,作者|kiki
備受關注的蘋果“中國ai搭子”最終花落了阿里。
據the information 最新報導,蘋果在近期和阿里巴巴集團展開合作,將在中國落地蘋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報導指出,雙方目前已將其共同開發相關人工智慧功能提交給中國網絡空間監管機構審批。& nbsp;
目前關於ai產品在中國備案審批的相關政策法規有《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一位熟悉大模型備案審批的相關人士告訴“矽基研究室”,在ai產品和服務上線前,企業主要是要進行算法備案和通過安全評估,從審批流程來看,需要經過屬地初審和中央終審。& nbsp;
如果按照這一進度來說,蘋果和阿里的合作已取得關鍵落地,另據庫克在此前電話會上透露“ai有望今年4月落地中國”,這也意味著,搭載國產ai大模型的ai iphone進入市場的時間表可期。& nbsp;
似乎是某種巧合。& nbsp;
消息傳出前,一向低調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突然“閃現”阿里杭州園區。將時間再往前撥,他對於阿里和未來商業變化最關鍵的判斷還是“ai”——“ai會改變一切,但這不代表ai能決定一切。技術固然重要,但是未來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今天我們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時代做了些什麼真正有價值而又是與眾不同的事。& rdquo;馬雲說。& nbsp;
蘋果選擇阿里,不是偶然。& nbsp;
實際從2023年開始,蘋果就開始測試不同的國產模型,與蘋果傳出“聯姻”消息的不下7家,既包括了百度、字節跳動等大廠,還有百川智能、月之暗面和deepseek 等大模型創企,但都不了了之。在消息傳出前,有業內人士提到,留給蘋果的選擇已經不多了。& nbsp;
阿里攜手蘋果,也並非是所謂的“截胡”——在中國大模型的競逐中,阿里以“雲+模型+應用”的邏輯,幾乎沒有錯過每一個關鍵節點,無論是底層模型能力、開源生態建設還是對外投資。
1、阿里是蘋果最好的選擇?
蘋果與阿里的合作並不意外。& nbsp;
據the information 此前報導,蘋果曾在去年選擇百度作為主要合作夥伴,但由於百度為“apple intelligence” 開發模型的進展未達到蘋果標準,因此合作出現了挑戰,蘋果還考慮過 deepseek ,但最終也放棄了和deepseek 團隊的合作。& nbsp;
理解蘋果為何選擇“阿里不意外”,就要先理解所謂的“蘋果標準是什麼”。
首先,是底層的模型能力。 在評估多家國產ai模型時,蘋果的目標是找到一家更理解蘋果端側設備意圖的大模型——大模型能夠基於用戶的iphone 使用情況給出針對性的個性化答案,提供定製化的服務,這對國產模型廠商的開發與工程化能力(例如構建高質量數據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nbsp;
而對阿里來說,面向c端,一方面熟悉用戶購物和支付習慣,掌握著更豐富的數據;另一方面,國產大模型中,阿里通義大模型的基礎模型能力也曾引發關注。& nbsp;
其次,服務大客戶的響應速度與經驗,這也是大廠的優勢,也是像deepseek此類創業公司的劣勢。
再者,面向用戶和開發者的良好口碑和品牌印象,這得益於阿里雲堅持開源和集團“回歸用戶價值”。
最後,還有則是對生態的理解, 這或許也是為何蘋果未與騰訊攜手的原因,兩個封閉生態間註定會面臨更多的博弈。相比之下,蘋果和阿里的關係則“單純友好”很多。& nbsp;
模型能力、大廠優勢、良好口碑加生態理解,阿里是蘋果最好的選擇。& nbsp;
2、誰跌倒、誰吃飽?
從合作產生的影響來看,受益最大的無疑是阿里,在宣布合作消息後,阿里美股股價應聲而漲。& nbsp;
於阿里而言,和蘋果“聯姻”有三重機會:一是為其技術和品牌背書,二是與其阿里雲協同,推動雲計算市場份額提升。三是入口價值,借蘋果的硬體入口和場景,進一步優化模型性能,有望衍生出新商業模式。
而對蘋果而言,應對華為等國產手機品牌的競爭,與阿里合作,也是應對更激烈的本土化戰爭,用不被閹割的ai手機備受緩解其中國市場的壓力。& nbsp;
我們在《庫克蛇年沒有開門紅》中曾提到,蘋果和庫克需要釐清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守住中國市場。& nbsp;
據機構canalys發布的數據,在中國大陸市場,過去一年來,按照出貨量計算,vivo以17%的份額位列拿下第一,華為緊隨其後,而蘋果僅位列第三,用本土化的“apple intelligence”撬動中國市場,無疑也是庫克想要看到的。
而隨著“蘋果+阿里”的入場,國產ai手機有望2025年迎來新一輪的“陣營戰”,三星此前宣布最新款手機galaxy s25將於智譜ai 的agentic glm模型能力,小米此前和字節豆包達成合作等。& nbsp;
3、ai搭子背後的挑戰
儘管蘋果與阿里的合作看似天作之合,但兩大生態的深度融合也或面臨不少挑戰。& nbsp;
比如蘋果對端側ai的要求極為嚴苛。據阿里雲2024年3月技術白皮書顯示,通義千問通過結構化剪枝將參數量從7b壓縮至2.2b(減少68%)。但根據極客公園實測數據,其fp16精度模型在iphone 15 pro上內存占用達2.1gb,機器之心測試顯示首輪推理延遲0.62秒,仍高於蘋果core ml建議標準(≤1.5gb/≤0.4秒)。& nbsp;
比如如何平衡阿里系和蘋果系的各自生態。當你想用語音開燈時,天貓精靈和siri可能還會“搶活干”——比如你喊“打開客廳燈”,手機要在半秒鐘內決定到底聽天貓精靈的還是siri的,這種“誰反應快就聽誰的”的暗戰,也可以看成是未來兩家公司爭奪智能家居控制權的技術賽跑。& nbsp;
時間撥回2014年,馬雲在談及和庫克的第一次見面時,這樣評價庫克:“印象挺好,覺得庫克很不起”,談到當時和蘋果的合作時,馬雲這樣說:”一定要想辦法多合作,少競爭,兩隻大象打架,一定殃及到邊上其他的動物”。& nbsp;
十年後,在瞬息萬變的ai世界裡,這句話的含金量仍在上升。& nbsp;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ai/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