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努力保住價位,巨大博弈背後影響著你的資產和財富
今天我們談談價位。我知道很多人對價位不關心,覺得自己又不出國又不做外貿,跟價位沒什麼關係。這正是我要提醒你的,因為看似遠在天邊的價位,實際上跟我們關係很大。
中國現在正在進入到新一輪的“價位保衛戰”。為什麼一定要保價位?這對我們個人的資產有哪些巨大影響?今天我們就來回答這些問題。
好,正題開始。
從去年年末到今年1月的這段時間內,人民幣對美金的價位從7.25一路貶值到最低7.37附近。這幾乎創下了11年來的最低值記錄,也是2014年“812匯改”後人民幣貶值程度最深的一次,連帶著今年開年以來股市也出現了一波下跌。注意我的表述,人民幣貶值,股市也大跌了。我認為,這其實就是代表資本在拋售中國資產並撤出中國。
央行的保價位措施:穩定價位背後的博弈
面對這個情況,國家也果斷採取了一系列的“保價位”動作,簡單說,就是讓市場上的人民幣這個“商品”變少,讓美金這個“商品”變多,這樣人民幣對美金的交換價格自然就穩住了。
比如,央行用買斷式回購,置換中期借貸便利(mlf),並在開年後淨回籠了2000多億資金。就是用短期資金代替長期資金,簡單理解,就是央行發的錢本來是一年以後收回去,現在變成一個月以後就要回收了,那麼市場上的資金面就會更緊,這樣短期內人民幣的流通量就減少了。
比如,央行在香港發行了600億離岸央票,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發行量,用來吸收海外市場上多餘的人民幣。簡單理解,就是中國央行發行了大規模的債券,大家要買債券,所以把手裡的人民幣給到央行,這樣一來海外市場上的人民幣也就少了。
再比如,央行公開宣布暫停購買國債。簡單理解,就是暫時不再通過買國債的方式向市場投放人民幣了,這樣人民幣也是變少了。
還比如,央行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5上調至1.75。你簡單理解,就是允許企業和銀行去外面借更多的美金,然後把借來的美金投放到市場上,美金變多了,人民幣兌美金就漲了。
我說完這些你就能感覺到,央行的核心思路,就是減少市場上人民幣的流通量,增加美金的供給。上面的四板斧下來,人民幣價位大體穩住了,回升到了7.3附近,然後股市也出現了一波回暖,三個交易日內上證指數漲了超5%,創業板漲了11%。
注意到這個強關係了嗎?我認為,中國資產已經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股匯同向”的新特點了。就是人民幣價位漲,股市漲,反之也是。
好,我繼續說。現在川普上台了,外界之前普遍認為,中國會讓人民幣貶值以對沖外貿下滑的損失。但是我認為,央行近期的一系列動作卻非常明確地表明了態度:就是保價位是現階段的第一要務,外貿的優先級在下降。注意我這個判斷,很重要。
我們從近期一系列的表態中也可以探知這一點:
2024年12月27日,央行四季度例會重新將“三個堅決”寫入公告,就是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並自我實現,堅決防範價位超調風險,這已經非常強調保價位了。而對經濟的定調則是“總體平穩”,我認為背後的意思是,大家別著急,先保住價位,先看看。
12月31日,中央新年茶話會上,最高層重提“戰略定力”一詞,這個詞在政治經濟中有特殊寓意,意思是面對壓力要有耐心,依然是別著急的意思。
1月8日,發改委國新辦發布會上,發改委負責人時隔半年再提“固本培元”,這個詞有著鮮明的“中藥式”的慢性穩健意味,也是別著急的意思。
所以當下就貨幣政策來說,保價位優先,而外貿出口和保資產價格,尤其是保房價等事項則要暫時往後排。
“保價位”與“保資產”的兩難抉擇
說到這,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保價位”和“保資產”不可兼得?我在這裡簡單解釋下,經濟上行的時候其實沒有這種保誰不保誰的問題,比如之前價位和房價都是一起上漲;但是當經濟承壓時,由於各種因素,比如地緣風險、貿易風險、資產收益率等等,外資想要撤退,他們就會把在我們這裡的資產,比如房地產、股票、債券賣掉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再換成美金匯到國外,這時候就會產生“保價位”還是“保資產”的問題。這時候如果你想讓價位保持堅挺,那麼就得讓外資順利離開,而他們變賣資產了結獲利的動作會讓國內資產價格下跌。而如果不想讓國內資產下跌,那麼國家可以選擇讓價位貶值,外資覺得人民幣換成美金不划算了,咬咬牙也就留在國內了。
比如中國前兩年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外資大量撤退,中國面臨著保價位還是保房價的問題,中國選擇了保價位,這也是當時房價開始下跌的原因之一。
至於為什麼主要是房價下跌?是因為財富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主要形式,比如中國最大的財富就是樓市,美國是股市,日本是債市,所以在日本面臨的就是“保價位”還是“保國債”問題,而中國面臨的則是“保價位”還是“保房價”問題,美國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它的本幣就是美金。
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不可能三角: 資本流動、價位穩定、貨幣獨立,三者無法兼得。
有人可能繼續會問,那為什麼在內部資產價格承壓的情況下仍然要穩定價位?
其中的原因比較複雜,我這裡主要講四個:
第一,價位是最容易形成惡性貶值循環的市場,並且會自我強化,一旦陷入貶值循環,就很難剎住車。比如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埃及的埃磅等,一旦開啟劇烈貶值,就難以遏制,還帶來了惡性通貨膨脹。
第二,中國的價位制度是一種類似於聯繫價位制的錨定製度,雖然也會自由浮動,但很大程度上仍錨定的是美金。接下來,我們做一個極端情況的推演,注意,這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極端推演。一旦人民幣出現惡性貶值,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都可能陷入恐慌拋售,想要儘快換成美金離開中國,這時候的樓市、股市以及各類中國資產就不是下跌的問題了,而是很容易崩。如果價位進一步惡化,這些資金因為被管制或者覺得換成美金受損太大而沒法出境的話,為了資金保值就會大規模把錢全部換成物資,這樣又會引發惡性通脹。所以你看,保價位雖然第一層結果會讓國內資產下跌,但是第二層結果是為了防止國內資產崩盤,而第三層是為了防止惡性通脹。這下你就容易明白為什麼保價位很重要了。
第三,人民幣價位不穩,會給國際投機熱錢趁虛而入的機會。1997年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遭受國際資本洗劫的例子還歷歷在目。依然是前面保價位和保財富的邏輯,我們要防止一個國家的財富被洗劫。
第四,也是更本質的原因,國內的樓市、股市都是用人民幣計價的,不管怎樣,都是屬於內部矛盾,無論如何中國對人民幣資產還是有能力解決和兜底的。但價位是用美金計價的,屬於外部矛盾,中國的把控能力會弱一些。
所以理解了這些,你就明白為什麼國家那麼在意人民幣的價位穩定了。
個體決策影響
那這對我們現在的決策會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當前政策面臨保價位還是保資產的權衡,既然現階段短時間內明確選擇了保價位,那麼對資產價格包括房地產市場你要有個大概判斷,投資都要衝著保值度高的資產去。比如大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顯然就要比三四線的要好。
其次,現階段的保價位,意味著貨幣政策寬鬆的時間點可能會往後推,要等價位穩住,等美聯儲確認不會往迴轉向。這個窗口你要心裡有數,守好節點,避免踩空。具體來說,盯著美金利率就行了,美金利率什麼時候穩步下降,並且這種下降趨勢能可預期地穩定下來,可能就是中國進一步加大貨幣寬鬆的一個信號。
再者,香港市場可能會成為政策的一個“泄洪口”,簡單理解就是引導資本去香港,比在內地直接結匯去國外強。我認為,中央想要“泄洪”,會擴大內地資金去香港的途徑,所以未來跨境理財通、互認基金、香港人民幣存款產品,可能會進一步向內地擴容,用來引導錢去香港。這對內地投資者來說也是一種保值增值的辦法。比如國內存款利率可能才1.5%,但香港可以跟著美金,利率能達到5%。
最後一條是特別給專業的外貿企業從業者說的,如果你身邊有相關人士,歡迎你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們。川普上台後可能會推高美國通脹預期,人民幣價位貶值預期仍然存在,但央行隨時會出手抑制空頭,也就是抑制做空人民幣的投資者。因此,對於外貿企業而言,無論是做多人民幣還是做空人民幣的套保策略都不適合,因為單純押注人民幣價位單邊走勢是非常危險的。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