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解讀|“兩重”“兩新”政策有哪些直接影響?
之前的課程,我們談了國家政策中的重要事項,比如“全國統一大市場”;但還有一類事項,是國家著急要做的“緊急事項”,這種事項導致的產業和財富變動,會更急速猛烈一些。比如今天我們要談的“兩重”和“兩新”政策,你可能經常聽到這兩個詞,但並不了解它的含義,但我可以舉個例子,就是最近大家正在猛搶的國家補貼,就是“兩新”之一的“以舊換新”。
國家對“兩重”和“兩新”政策的推進有多著急?我列幾個時間節點,去年2月梳理項目,5月下放資金,8月下達建設清單,10月資金到位,半數以上項目開工。前前後後,不超過1年,萬億資金就投出去了。傳遞出的信號就一個:很急。
所以這類政策對短期的影響最劇烈,也最直接,明白了它的重要性後,現在我們就好好分析下。
“兩重”“兩新”政策的含義及意圖
先來解釋什麼是“兩重”“兩新”政策。這是一個綜合性政策,既要解決我們課程開頭提的國家的發展問題,也要解決安全問題。
“兩重”包括兩件事: 第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建設”,比如投入約400億支持大學的“雙一流”建設 。第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比如在生態安全領域,投入320 億支持“三北”工程”;在糧食安全領域,投入約600億支持東北高標準農田建設等。
而“兩新”指的是“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前者主要針對設備,比如電網設備、醫療設備等;後者主要針對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比如洗衣機、電冰箱等。
好,說完了政策內容,那它背後的意圖是什麼呢?
簡單說,“兩重”就是要打造“大國重手”,乾的都是大事。比如沿江高鐵項目,總投入約5500億元;比如城市更新項目,安排各類資金超過4700億;而新型城鎮化建設,安排資金接近3000億,都是幾千億級別的大項目。
而“兩新”,其實是一項“換代以及國產替代工程”。過去的舊設備、舊產品,要替換成低能耗、低污染、更智能的新設備、新產品,還要替換成自主可控的國產設備、國產產品。另外,通過這個方式,直接補貼發錢,拉動中產以下人群的消費。我認為,這項舉措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比粗糙的大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看起來好多了。
政策乘數:看懂“兩重兩新”的價值
國家很著急、投入也很大,那實際效果如何呢?官方表態原話:“兩新”“兩重”政策實施成效明顯,有力支撐了2024年的全年經濟增長。我認為意思很明確,去年幹得不錯,今年繼續加大力度。
具體怎麼個不錯?我們拿“兩新”來分析下。
先來看消費品以舊換新。2024年,國家共投入1500億,這是政策成本。那政策效益是多少呢?從投向來看,這1500億主要分給了汽車、家電、家裝和辦公用品。注意啊,分給哪個領域就是哪個領域的巨大財富,而這四類消費品新增銷售額約3506 億,這3000多億,大多都是額外來的。1500億成本對3506億收入,簡單比較,政策效益是政策成本的2.33倍。
說到這裡,我要給你居間一個好用的新工具–政策乘數。乘數越高,效果越好。真的好政策一般都有“四兩撥千斤”的能力。比如上面提到的2.33倍,就是“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乘數。
好了,有了這個新工具,我們再用它來分析“大規模設備更新”。2024年,設備更新的增量資金大約為3834億,而政策成本為1500億,所以政策乘數大約為2.56倍。兩相比較的結論是,兩個政策的效果都很不錯,但設備更新效果更好。
我們繼續追問:為什麼設備更新效果更好?來看兩組數據:一個是電網設備領域。2024年,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表態,加大投資推動電網設備更新,新增將近800億資金。第二個是醫療設備領域。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專門發布了更具體的實施方案。之後,醫療設備更新批覆項目超過1000個,總金額超過400億元。你發現這兩者的共同點沒有?這兩個領域的主導者,一個是央企國企、一個醫院這樣的事業單位。
所以,我認為設備更新的效果更好,是因為參與者大多是央國企或事業單位,相對而言對政策的響應更及時,所以政策傳導速度更快。過去一年,央國企和事業單位主導的設備更新項目,明顯好於民營企業。
這裡我補充一句,為什麼要回顧政策效果?邏輯很簡單,效果乘數高的政策,才可能大力延續,回顧政策效果是預判未來的基礎。所以我判斷,接下來國家肯定要不就是優化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大力度,這個新優化我在下文還會講到。要不就是把更多錢投給性價比更好的設備更新,地方政府尤其願意這麼幹,因為消費是一時的,但是新設備會增強當地的企業競爭力,持續創造價值啊,所以地方上肯定更願意更新設備。你看,這就是我在課程第一講提到的,用公司邏輯分析政府的好處,通過簡單計算,就能得到更多增量信息,甚至是增量邏輯。
“兩重”“兩新”政策背後的兩大新趨勢
而在匯總最新的政策調整後,我總結了兩大新趨勢:
第一,“兩重”“兩新”政策的新方向,是一輪更深刻的區域資源重置。國家政策都是“雙重信號”:首先是寫在明面的文件條文上,你看得見的政策;其次是文件語言背後,你看不見的意圖。
舉個例子,這一次“城市更新”納入到“兩重”政策,成為重點支持項目。全國住房與城鄉建設工作會議表示,2025年要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這裡你先思考一下,這句話,哪個是關鍵詞?你可能會說,“大力實施”是關鍵詞,說明力度加強,或者“全面完成”是關鍵詞,說明時間緊、任務重。
但我認為,關鍵詞是“2000年底”。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房地產歷史,中國房地產有三次繁榮:2000年前的主角是一線城市,2007年前的主角是二線城市,而最近一次的主角是三、四線城市。因此我分析,如果政策限定“2000年底”,那實際執行上就是傾向一線大城市啊。所以你能找出一個關鍵詞“2000年底”,會幫你排除不少錯誤選項。而且這個範圍還能進一步縮小。以上海為例,上海五大新城建設是2021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所以也不是關注對象,也要排除。這樣一來,結果很明確,政策的“2000年底”等同於一線城市市中心的“老破小”們。
那政策為什麼要這麼寫?因為這些大城市核心區的老破小,你給它翻新一下,房價可能就能再漲個30%,溢價更高啊,而且還抬高了周邊新房價格。同樣的錢拿去更新中西部的小城市,新增溢價可能都沒成本高。國家寫政策的都是明白人,肯定知道把更多資源投向更高溢價的區域。所以你看,這些話政策文件沒有直接寫出來,但信號就在那裡。
我再舉個例子,帶你分析以舊換新政策背後的信號和具體受益方。我們可以看下最近“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優化,有3個細節:第一,增加手機這樣的3c產品;第二,補貼對象限制在6000元以下非高端手機;第三,補貼限額為500元,3000元上下的最划算。因為3000元才是中國手機廠商的主戰場,也是中小城市人群的消費區間。
這個影響是什麼?去年大家都在搶 iphone,今年可能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因為這不是政策目標,得不到政策資金的支持,國家支持的是國產的3000到6000元的手機,這些廠商和批發銷售渠道,才是獲利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去做更細緻的政策分析。總之,我們的目標是看明白政策背後的信號,知道錢流向哪裡,然後心裡有數,跟著錢跑啊。要用政策的鍋,炒自己的菜。
第二,“兩重”“兩新”政策,同樣暗藏了產業布局的重置。這些產業基本上都是“潛力股”,政策文件會提,但篇幅不大,因此我們還需要更多信息來交叉驗證。
比如,回收循環領域。我幫你提煉一下文件原文:繼續支持高水平回收循環利用項目建設……鼓勵平台企業參與“網際網路+二手”模式發展……嚴厲打擊“作坊式”回收拆解……。你看,支持什麼、鼓勵什麼、打擊什麼,一目了然。國家在回收領域,要的是大規模、高水平,甚至是產業網際網路下的產業大循環。這種小企業怎麼做得了?以及過去這個領域存在很多灰色地帶,以後國家隊入場,強龍肯定要收了地頭蛇啊。
更重要的是,國家已經開始行動了。2024年10月,新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在天津成立,涉及業務就是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地方反應更快,四川、山東、廣東、浙江、天津等地方也都設立了對應的地方國企。中央和地方都在花大力氣的產業,意味著“動真格”了,而這就是產業重置的信號。這樣的產業重置還有很多,之後的課程我還會詳細講解。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