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總局數據不撒謊,揭示中國人收入的三個真相

國稅總局數據不撒謊,揭示中國人收入的三個真相插图1國稅總局數據不撒謊,揭示中國人收入的三個真相插图2

年過完了從老家回來了,我發現很多人在談論對比大城市和小城市不同人的收入。乾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中國人收入的真相。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一種感覺:從一些統計數據來看,自己的收入屬於中等水平,甚至可以說是“名義上的富人”。而一刷社交媒體,人人年薪百萬,又總感覺自己是一個“窮人”。這樣的矛盾感從何而來呢?

我們今天就從2024年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入手,談一談中國人收入的三個真相–第一,“窮人”比感覺中多;第二,“富人”比數據中窮;第三,收入目前還是沒上來。

為什麼會有上面三個情況呢?

我們先從國稅總局的數據說起。2024年10月,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了2023年度個稅彙算清繳報告。說白了,就是從個稅這個角度看,大家收入多少。我這裡著重說明下,這個數據是整箇中國以國家之力可以搞到的最真實的收入數據,可以說沒有數據比它更靠譜了。

數據顯示,無需繳納個稅的人員占比超過70%,也就是就業拿薪津的人里,有70%以上的人每月薪津收入都不到5000元。剩餘不到30%的實際繳稅人員中,又有60%以上,僅適用3%的最低檔稅率,也就是薪津不超過8000元。

什麼意思呢?就是各種社交媒體和短視頻里,“人均年入百萬”的輿論實在太過離譜。根據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簡單估算一下中國的實際收入結構。在全部就業人口中,超過70%的就業人口,月收入不到5000元,也就是年收入不超過6萬元。而能夠達到10%以上個稅稅率的,也就是年收入9.6萬元以上的人,僅占30%*(1-60%)=12%。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稅前年薪達到10萬,那恭喜你,差不多已經跑贏了全國90%的勞動者。

通過進一步深挖這份報告,我得出了開頭提到的那三個關鍵真相,我們一個一個說。

真相一:“窮人”比感覺中多

先說第一個真相,“窮人”比感覺中多。

前面說,“70%的人月薪不過5000元”,這個結論可能很多人會質疑:是不是很多有錢人採用不正當手段避稅了,才拉低了平均收入?有這個想法,大概率是被短視頻里的表演給忽悠了。

雖然確實不排除國稅總局的統計漏掉了一部分利用各種手段避稅的高收入群體,但這部分群體最多在百萬數量級,在7.4億的總就業人口中占比很低,所以對核心結論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其實,關於收入結構這個問題呢,國家每年都會幫我們統計好,只是你之前也許沒注意罷了。我們直接來看官方是怎麼統計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薪津約是12萬元,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呢,年平均薪津只有非私營單位的大約一半,也就是6萬元左右。

結合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口僅占整體城鎮就業人口大概三分之一的情況,我們就能算出去年全國城鎮單位整體就業人員的年平均薪津。具體的計算過程我就不念了,我把它放在了文稿中,我直接說結果,算出來是8萬元。

計算公式:120000✖1/3+60000✖2/3=80000元。

這個數字,反映的是在整體就業人口中占比約60%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年薪水平,還有近40%的“非城鎮”就業人員的薪津水平沒有被統計在內:這部分人口,往往是在鄉鎮企業或農村就業的人員、以及在大城市從事較低收入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我們就按照城鎮就業單位人員平均薪津水平的一半估算:全國非城鎮就業人員的年平均薪津是40000元。

現在,綜合“城鎮“”非城鎮“兩部分就業人員的占比和年薪分布,我們可以大致得到國內就業人員的總體平均薪資情況,平均月薪大約是5333元。這裡的計算過程我也放在了文稿中,你可以對照著看。

計算公式:(80000✖60%+40000✖40%)/12個月=5333元。

扣除了“一老一小“等專項附加扣除、以及社保公積金免稅額度後,這個數據,和個稅數據中–“70%的人月薪不到5000元”這個結論是吻合的。

看,這就是真相。至於為什麼這和你在社交媒體上的觀感嚴重不符,你可以換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你過得不好的時候,會在朋友圈大曬特曬嗎?你愛看普通人平平無奇的日常生活嗎?以及平台大數據算法會給你推大眾不喜歡看的東西嗎?回答完這幾個問題,想必你心裡就有數了。

真相二:“富人”比數據中窮

在這個報告裡,我觀察提煉出第二個真相是,“富人”比數據中窮。簡單說,就是統計數據中的“富人”,在現實中,其實過得沒統計數據中那麼好。

雖然國家沒有具體公布不同層次收入群體在整體個稅收入中的比例,但去年有機構根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資料庫中統計的“全年稅後薪津性收入”,倒推出了當前薪津性個稅收入中,各薪資水平人群的課徵額占比:據測算,年收人9.6萬到36萬的中等收入群體,合計繳納個稅占薪津性個稅收入的63.3%,大概三分之二。換句話說,工薪階層和中產階級是個稅貢獻的主體。而偏偏就是這部分貢獻了個稅大頭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兩年受宏觀形勢的負面衝擊最大。

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總體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是放緩的,2022年,收入中等偏下的群體的收入增速降幅達到了7.53%,顯著高於高收入群體的1.92%和低收入群體的2.68%。

這說明:在經濟形勢不確定的環境下,中產和白領人群可能首當其衝。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為什麼這批月入過萬的統計中的“有錢人”,實際體感並不富裕。

曾經有個推算,北京中層打工人小張,稅前年薪30萬,每個月薪津兩萬五,扣除五險一金、個稅,每月到手大概1萬9。保守按照北京市平均房貸月供1.2萬元來算,小張和他愛人各承擔一半,也就是6000元/月,再加上2500元/月的車貸、3000元/月的子女教育金、2000元/月的老人贍養費以及3000元/月的日常開銷,都算完小張每月的收入結餘不到3000元。這還是在雙員工、不計社交娛樂、醫療等開銷前提下的測算結果,也難怪有中產白領看了國稅總局的報告結果,覺得自己“有錢人”這個帽子戴得有點憋屈。

真相三:目前收入還是沒上來

根據報告,我得出的第三個真相是,目前收入還是沒上來。

關於“如何讓普通人過得更寬裕”這個話題,不少專家已經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議,比如“進一步提高個稅起征點“、“稅率制定時要考慮區域生活成本的差異”等。

我認為,這些解決方案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老百姓減輕壓力,但終究治標不治本,根源問題,還是出在收入和分配上。為什麼這麼說?

我就講幾個數據,不多展開了:過去20年間,我國gdp的絕對增長率達到829%,而同期,主要衡量普通人獲得感的“人均薪津性收入”增長率是629%,一定程度上滯後於gdp增速;另外,從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來看,2023年,中國是大概46%,全球是60%,美國是80%;至於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係數,中國常年保持在47%-50%的高位,超過了聯合國的警戒值40%,而基尼係數越高,證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而其他國家的基尼係數,美國為40.8%,英國為36.1%,俄羅斯為31%,日本為24.9%。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核心,還是要在收入分配上降低基尼係數,並真正提高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那麼普通人就不會有“名義上的富人、現實中的窮人”的感覺了。

那麼,國家有哪些發力方向呢?

比如在初次分配環節,國家正在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減稅降費、提供創業補貼和等方式,幫助小微企業降低運營成本,讓他們增加就業崗位,讓更多人能夠獲得收入,提高可支配收入水平。

國稅總局數據不撒謊,揭示中國人收入的三個真相插图1國稅總局數據不撒謊,揭示中國人收入的三個真相插图3

原文網址:https://zh.gushiio.com/fenxi/1193.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